生之救赎:《饥饿海峡》里的树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1:31:02人气:0
饥饿海峡

视频饥饿海峡状态年代:1965

主演三国连太郎左幸子高仓健加藤武更新时间:2013-11-28 10:22:16

昭和二十二年,北海道岩内某当铺一家三口被人杀害,店铺遭到焚毁。不久台风来临,行驶于津轻海峡的曾云号沉没,500多人丧生。警方在核对海难死者身份时,发现两具不明身份且伤痕可疑的尸体。经调查,得知二人系网走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沼田(最上逸馬饰)和木岛(安藤三男饰),失踪前曾与一名叫犬饲多吉(三国连太郎饰)的人在一起。函馆警察弓坂(伴淳三郎饰)直觉此案与犬饲有关,但犬…

在内田吐梦作品《饥饿海峡》的后半段里,伴淳三郎饰演的前函館署警部補弓坂吉太郎与三国連太郎饰演的樽見京一郎有一场对手戏。在这场戏里面,他指责樽見京一郎不该杀了杉户八重(左幸子饰演),说她是他唯一的盟友。其时他对樽見京一郎的种种已经了然于胸,内心处于矛盾的又怜又恨之中。怜的是饥饿时代之下命运的阴差阳错与身不由己,恨的是他一错再错,在救赎的当下却又鬼迷心窍。他起初很平静,就像与多年未见的朋友倾心,但语气却越来越愤怒,在他指责了樽見京一郎后,紧接着又冲口而出:“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说完这句后,他又平静下来。显而易见的是,这句台词促成了这场戏中情绪的转折,代表着冲突的最高潮时刻。撇开情境,单从台词的角度来看,这一句台词无疑带些抒情的意味,文艺化的腔调在整段情绪化的对白中有些突兀。从人物的角度来评论,警察身份的弓坂吉太郎说出这句话,多少有些表里不符的味道。但内田吐梦这种级数的导演,为何会给予人物这样的一句台词呢?最简单的原因之一,水下勉的原作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它与主题有极大的关联。回到内容之中,《饥饿海峡》的情节其实并不难解,无论在具体还是抽象的层面,都指向人性的救赎这一点。也就是说,“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这一句,内里是讲救赎的,树的形象其实包含着救赎的意象。由此来理解,存在就变得合理而且是重要的。当我在网上搜索《饥饿海峡》的相关资料时,却意外地在某地见到这一句被译为:你這條路踩過多少草多少樹?这个翻译太过直白,虽然能够牵强的与情节相联系,但一旦丢失其中重要的含义,其存在显然就变得多余,人物在高潮时刻没有任何必要讲这样一句无厘头的台词。于是找出原碟,但碟中只有原版法文字幕,没有与日语对白对应的日文字幕。法文字幕是“Surlechemindevotrevie,lesarbresnontjamaispousse.”为了能够确证这句台词的内在含义,在友人老六的帮助下,得到法语达人确认:即使不牵涉到具体的语境,这一句台词译为“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也更为恰当。”某种意义上,他也侧面证实了这句台词所包含的引申。树的成长与救赎之间的隐喻,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很难找到关联,至少在我个人有限的认知里是。在日本影响深远的神道教和佛教文化里,树有作为圣物的功能,但与救赎并无直接联系。只有在基督教文化中,才能找到两者之间的交集,这也正是当初我见到另外一种翻译后产生疑惑的原因所在。在B•米哈尔科维奇分析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论文《形象的能量》里,他详尽的阐释了树的形象在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运用,其中就提到了作为救赎象征的树的意象。文章里说在基督教经典及其影响下的民间故事里,有一个犯了弑父和乱伦大罪的人(关于这一人物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犹大•伊斯卡里奥特,即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他偶然中打死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在知道自己的罪孽后,他皈依了耶稣)。而在民间的说法,犹大的救赎是在梦中得到了指示,“你如想得到宽恕,就拿一根干木棍到最高的山顶上种下它;用你的嘴含着水去浇灌它,直到它生长。”于是犹大就依言而为,历时33年,人如枯槁。一天他看见木棍上长出了绿叶,于是知道“上帝终于宽恕了他的罪孽”。由这个故事联系到《饥饿海峡》,那句台词的存在就变得厚重起来。曾化名犬饲多吉的樽见京一郎,在神智蒙蔽之下犯下罪行,人生却因此摆脱困窘的局面,摇身一变为企业家。这本身就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正直的贫困的人只能战战兢兢的生存,恶人却可以飞黄腾达。在分别与重逢之间的这段时间里,警察以为他逍遥自在的生活着,且以捐资帮助囚犯重生这种举动来嘲讽警方,事实却是他无法摆脱罪恶的过去,唯有以主动的善举(不自然)来求得心灵的平静。在数十年的岁月里,他就像含水浇灌干木长达三十三年的犹大,活在不为人知的煎熬之中,承受着地狱之火的灼烧。但在他掐死八重之后,这种救赎立刻失去了累积的功德与意义,反而由此步入更深一层的地狱。在此,弓坂吉太郎说樽见京一郎“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就形象的指出了他的悲情命运,暗示生无可救的消极思想。在这种境况之下,结局的自杀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悲剧底蕴,也彻底暴露出内田吐梦的悲观主义。把成长的树作为救赎的象征,这一点清楚表明了创作者所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但结局以自杀作为最后的救赎,无疑又是典型日本式的死亡之美。在《饥饿海峡》中,内田吐梦用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佛教的因果论、神道教的自然崇拜等等编织成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道尽时代与人心背后的荒凉与空荡。尽管具有浓厚的外来色彩,树的意象在《饥饿海峡》中仍然是强有力的,唯一的缺憾在于这一形象在影片中处于孤立的地位,与其他存在的意象比较,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系统,限制了它可能达到的表现力。同时由于孤立的地位,它的存在也极易被忽略。另:在JMDB翻查《饥饿海峡》,意外发现饰演弓坂吉太郎的伴淳三郎1928年就开始在日活电影中露面了,最后作品是1982年的《マタギ》(狩猎?),演艺生涯持续了54年之多,参与作品多达361部,我艹,这足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网上搜了搜,只有高峰秀子自传里有简略字句提起:【几乎所有的喜剧演员都是做事认真而性格孤独的人。金语楼是如此,植木等是如此,渥美清是如此,藤山宽美是如此,伴淳三郎也是如此。有的喜剧演员说,即使自己希望象普通人一样自然的时候,身上那股丑角气昧依然无法去掉。我虽然了解他们的烦恼和焦虑,但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我想,这其中必有某种“奥妙”。这种“奥妙”,既看不见,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它表现在榎本发怒挥舞起日本刀时的眼神里,也藏在独自一人用膳的绿波的神态之中。愁绪和孤独并不是一个悦耳的词汇,它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