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四岁的孩子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30 14:50:55人气:0
年轻的阿迈德

视频年轻的阿迈德状态:正片年代:2019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BonnaudMyriemAkheddiou更新时间:2023-12-29 13:09:09

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

在今年六月就结束的第七十二届戛纳电影节,达内兄弟的新作《年轻的阿迈德》捧得了最佳导演奖,而中国观众于这几周将集中与此片见面,大多数通过欧盟影展的渠道。我从影院出来的时候,听到了很多贬低的声音,以至于结束后除了我,并没听到太多人为这部戛纳影节最佳导演奖的片子送去掌声。《年轻的阿迈德》差吗?《年轻的阿迈德》讲述的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十三岁少年阿迈德,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坚信不疑,并且受到了旁人的怂恿,最终选择三次在不同的情境下,刺杀自己老师的故事。故事是讲述极端宗教在欧洲的存在,但其实当今社会对此讨论的已经足够多了,就从几年前巴黎的恐怖袭击开始,人们就对移民、异端宗教等等作出了许多讨论。达内兄弟的这部用自然主义手法拍摄的作品的确也是围绕此展开的。讨论的形式有许多,故事的种类也有许多,就看方法。首先电影的名字叫“年轻的”阿迈德,对我来说,在看之前不了解这部电影的背景时,“年轻的”这三个字会提前映入我的眼帘。年轻?有多年轻?看了电影知道哦原来还是孩子。就是很“年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会用自己斗志抗衡整个世界的年纪。但小有小的好处,因为大部分人基本都很难琢磨透小孩到底在想什么。于是便赋予了观看本片的两个角度:从年轻的阿迈德视角和宗教视角。如果用宗教视角讲《年轻的阿迈德》这个故事会不会模糊?因为在最后一次阿迈德举起锐器时准备刺杀自己的老师时,我们很难判断阿迈德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这其实也恰恰是孩子作为电影男主角的好处,上一段也讲了,孩子本身也很难判断他心里在想什么。这其实恰恰是《年轻的阿迈德》的优势。可能会有说不通的地方?但如果单纯从十三岁孩子的内心去看呢?我认为整个观影过程是极佳的,电影素质是很好的。达内兄弟用纯熟的叙事技巧牢牢勾住观众的眼睛,把阿迈德的内心变化描绘的淋漓尽致并且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物、每个场景的作用,讲了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内心是如何顽强的抵抗外界的诱惑、如何愤怒地抛开自己认为不纯的、不正确的,又如何放下自己的固执的故事。《年轻的阿迈德》故事就是这个好处,它够细微,够写实。从…某一种方面来说,完美的展现出巴黎中某某处罢工可能反而不是好主意(某种方面!)。同时用孩子来讲述极端宗教,契合度本身也高,孩子本来就琢磨不透。我一直很偏爱这种偏自然主义式的拍摄方法,因为可以有效的让剧中人物和观众拉近距离。不过很多观众看完后表示都没有理解里面主人公的行为?因为我的心态很多时候还是会像孩子一样,所以在观影的过程中会很明显的和阿迈德的距离拉近,也就是“共情”了,但明显绝大部分观众都是从大人视点去观看的故事,无法代入是显然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观看《年轻的阿迈德》?是用手术刀一样精妙的语言把电影可分开来?还是与主人公共情?我偏向后种,因为我相信孩子是能理解的,而我也认为本片也确实展现了孩子在十三四岁会有的极端行为,哪怕把极端宗教这个点换成别的。比如一个极端爱国的孩子,因为受不了其他言论去攻击他人这样的故事。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本片妙的地方,就是它讨论极端宗教,但是却置身于一个孩子身上。不是阿迈德自然而言接受了这些极端想法,而是极端宗教驱动了阿迈德。意义虽然相近,或者说相辅相成,但还是有微妙的不同的;被驱动,会是内心的动荡和揣测(阿迈德不也几乎放弃过吗?面对女孩子),就像《年轻的阿迈德》抖动的摄影机一样,而自然而然接受,内心一定是一碗水端平般的自信的。用精妙的语言揣测电影而非人物,就离阿迈德远了。所以我认为观看这部电影的入口是人物。本文版权归作者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