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义驱魔——《艾米丽罗斯的驱魔记》观后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5 10:48:20人气:0
驱魔

视频驱魔状态年代:2005

主演劳拉·琳妮汤姆·威尔金森詹妮弗·卡朋特坎贝尔·斯科特更新时间:2013-03-22 18:12:52

律师艾琳(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饰)接到一桩官司。一名神父由于用宗教手段——驱魔仪式来治疗女孩艾米莉的重病,因而使得艾米莉耽误了正确的药物治疗时间。法庭上,一场宗教与科学之争展开了。 事件的开端,源于19岁女大学生艾米莉(珍妮弗·卡彭特Jennifer Carpenter饰)的恐怖遭遇。她在大学宿舍睡觉时,感觉有灵异恶魔来侵,接下来更为惊悚的事情陆续发生。艾米莉一反常态,她变…

律师艾琳向陪审团和法官呈上一份证据,那是一盒录音带,长达一个多小时。留声中记录了一个女孩用双重声带发出的可怕语音,说着某种上古的语言,宣称自己是寄居在该隐、尼禄、犹大和罗马军团身上的堕落天使、大魔王路西法。录音的制作者,莫尔神父说那录音是对一次驱魔仪式的记录。可惜的是,那次驱魔最终失败了,女孩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神父被送上了法庭,因为检察长认为正是那所谓的荒谬驱魔仪式,延误了医疗的时机,导致了受害者的死亡。作为一部恐怖片,导演当然会花力气描绘那神秘的驱魔场景。然而本片所以不俗的原因,正在于它把叙事的重心放到了庭审过程上。对于司法审判程序的细致而专业的刻画,使得观众被一种深重的推理悬疑笼罩着。影片一开始便解脱了观众的疑虑:艾米丽真的着魔了吗?是的,着魔和驱魔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导演可以用镜头将“事实”告诉观众,可是剧中的辩护律师如何说服陪审团接受这一“事实”呢?也许,说服别人比自己相信更困难。本片中,最大的戏剧性不在驱魔本身上,而是在于律师艾琳的辩护策略。对于控方律师来说,此案并不棘手,他要做的不过是把一种人尽皆知的“荒谬”展现给陪审团。然而,审判还具有另外一种令人上瘾的魔力:熟练掌握司法技巧的人可以在法庭上“合法地”羞辱、玩弄对方。本案的公诉律师沉迷于此好,他不仅要赢得官司,还要将被告剥得体无完肤。控方律师手上有大把的证人,医生、精神病学专家等等。一些证人声称自己亲眼目睹了艾米丽在“着魔”时,身体扭曲到了不合常理的程度。这些形象正好符合了西方人对于魔鬼的想象,我们在各种恐怖片中屡见不鲜。控方律师却轻易地请出专家,以科学普及的姿态,为所有人“祛魅”:那不过是癫痫病发作时的肌肉痉挛而已。之所以会给人造成“着魔”的误会,完全是因为一般人少见多怪。在医生看来,这是完全可以用医学知识进行描述与解释的。可辩方并不退让,癫痫症可以解释艾米丽身体上的扭曲,可她口口声声说自己身体里面寄居着魔鬼又怎么解释呢?毕竟癫痫症引起的只是肌肉痉挛,而不是神经错乱。而控方律师早已预料到这一点,他请出了一位更加权威的学者。这位老兄一出庭,便来了一段冗长的自报家门,他在一个特殊的领域——癫痫症与精神病的并发症上出版过若干专著和成堆的论文。他充满自信地断定,艾米丽就是这种罕见症状的受害者。此病虽然罕见,却和“着魔”以及其他神秘的东西毫不相关。对于同样的症状他可见多了。那么录音上艾米丽的双重声音如何解释呢?魔鬼附在人身上,他说话的时候,自己的声音与宿主傀儡的声音是重叠在一起的,这是人们对于在“着魔”最直接的想象之一。控方律师手上的科学并没有让他失望,他找到了证据说明人在生理结构上是有两条声带的,一些人(例如西藏的僧侣)通过联系,可以同时使用两条声带发音,造成双重音的效果。那么,在特殊的身体情况下,艾米丽也有可能暂时获得了这种能力。控方的攻势很猛,咄咄逼人,辩方却回应得有气无力,虽然艾琳在法庭上有出名的“起死回生”的技巧。在以前的许多成功辩护中,艾琳可以自始自终相信自己的委托人是清白无辜的,而在此案中,她却很难理解并接受被告的行为,这给她的辩护带来了深重的阴影。从开庭以来,艾琳便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她发现自己并不仅仅是在为莫尔神父,而且是在为驱魔本身进行证明。吊诡的是,论证行为本身就是排斥驱魔。在这个法庭上,理性既是原告,又是法官,它审判的不是神父,而是非理性本身。富有启发意义的是,本案的被告,那真正与魔鬼面对面较量过的人,莫尔神父从一开始就不追求脱罪、胜诉的结果,他所在乎的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他所经历的故事。这颇有点苏格拉底的气质。把那不可思议的故事讲出来,告知大众,这是非理性自身的策略,它不会上当受骗落到理性的游戏规则当中去。而辩护律师艾琳的第一目标是胜诉,她就不得不遵循那套游戏规则,即使她注定要被规则所玩弄。要证明驱魔是真实可行的,最直接的证据莫过于当庭展示它。可是,操作这门技艺的人都是被理性所排斥、边缘化的巫师神汉们,他们与法律的调子格格不入。让这样的人出庭,无疑会增加被告的怪异性,强化陪审团的反感,令案情雪上加霜。艾琳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了一位人类学家,出庭作证所谓的“着魔”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它的真实性以及驱魔仪式的有效性都是可以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的。人类学家之所以可以出庭作证,是因为她身上背负着名校博士、科学研究者的身份,她使用的是理性的语言。寻找为科学证实、承认的神秘,这便是艾琳的策略。而这位专家证人并不能使被告摆脱困境,毕竟在人们看来,这位人类学家的研究无疑处在意识形态的边缘,它能够在理性的大学体系中存在,不过是因于某种宽容。而宽容,是人类最隐秘的一种暴力形态。在宽容中,非理性被彻底放逐了。艾琳近乎绝望了,她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在此案中所经历的那种寸步难行。然而她也慢慢地发现在胜诉的后面还有些其他的东西在支撑她。这些东西正慢慢地改变着她对于正义、法律的成见。细致的接触,艾琳感受到莫尔神父是位极其慈蔼,富有爱心的人。从艾米丽行为异常以来,所有的医生、专家们都是那样冷漠地对待这个可怜的女孩。在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一种疑难杂症,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是针对着病的。而只有莫尔神父关爱艾米丽,他所对待的是一个人,其治疗方案针对的也是人。是谁陪着艾米丽走完生命的旅程呢?医生们无法治愈病人,可以表示无能为力,耸耸肩膀走开,将病人扔在绝望和痛苦之中,不会受到任何责难。而那永不放弃拯救的人,却被人们送上被告席。艾琳的辩护策略改变了,她不再去纠缠驱魔是否合理这个自身矛盾的伪问题,而是转而控诉在这个事件中人们的薄情寡义。艾琳的结案呈辞颇为可观。她提醒说,控方一直希望告诉陪审团什么是事实。然而,癫痫症也好,精神病也好,驱魔也好,这些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她进一步反思到:我们能掌握事实吗?或者是法律所能做的仅仅是在各种可能性的猜测中进行判断?而医生们、医学专家们、控方律师,他们都以科学之名,试图将所谓的事实占为己有。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拒绝一切非理性的存在。而在他们所努力建构的知识王国中,展示出来的却是信仰的塌陷与人情的冷漠,那是一个令一切良知都会为之心酸的世界。本案的结局是富有戏剧性的,莫尔神父被判有罪,刑期却全用羁押期相抵。于是,一个被判有罪的人,在走出法庭时便获得了自由。这是胜诉还是败诉呢?很难说,然而观众却舒了一口气,暗暗地在心里,他们都能感到正义得以伸张的畅快。而无论如何,本案确为我们展示了一场真正的驱魔。不过着魔的不是艾米丽,而是那个叫做科学的庞然大物,虽然它坚决否认魔鬼的存在。然而,诸位大概不知道,魔鬼最有效的伎俩正是让人相信他们并不存在。魔鬼正是通过不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看看吧,谁需要被驱魔啊!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