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流满面的盛宴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9:05:53人气:0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视频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状态年代:1994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约翰尼·李·米勒娜奥米·哈里斯埃拉史密斯更新时间:2013-04-04 09:12:58

由导演丹尼-波尔(DannyBoyle)担纲执导的剧作《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将于2011年在伦敦西区正式挂牌上演。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Cumberbatch)、男星约翰尼-李-米勒(JonnyLeeMiller)将担任剧中主人公亮相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Theater)。 改编自由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由编剧尼克-蒂尔改编之后,舞台剧《弗兰肯斯坦》将从“怪…

2012年6月30日晚19:30,北京东直门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KTWong基金会点映场,NTLive摄影版,BenedictCumberbatch饰演人造怪物,JonnyLeeMiller饰演科学家VictorFrankenstein。——如果有一句话的介绍足够让人给这台剧打五星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上面一句。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不断重复着“主办方是傻逼”这句话,我不介意在这里再重复一遍。奇怪的票务安排[微博上早就骂一片了,我的友邻也都知道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猎奇事件],奇怪的场地安排[有多少人从东直门下车就迷路了?算我一个好不好?],奇怪的时间安排[差点回不了家的人飘过],奇怪的入场安排[你收我们手机就罢了,为啥我在看的时候还听到有人的手机在响!],从头到尾透着一股世界线扭曲透顶的味道。不过我这回说,其实是想表达另外一个侧面:主办方是傻逼没错,但这部剧的美丽,丝毫不因为主办方的一系列傻逼行径而削减。或者说更相反,它的美丽,甚至可以让在场的人对那些丑陋的问题有所宽容。毕竟这是一个超脱了美丽和丑陋、深爱和仇恨,甚至生和死的故事。12岁那年的春天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自己身上具有创造力的时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世界不公平的时候。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和近乎必然的事件,我接触到了MaryShelley的Frankenstein原著,那个时候的我连什么是科幻都不知道,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纯粹的恐怖故事,在我的想象里,那个被创造出来的怪物估计和电影里的绿巨人Hulk差不多。之后将近十年里,这个故事一直被我放置在记忆的边缘,也许会在提到科学道德的时候说一句,但整体来说,我不愿意想它。我去年去英国的时候,还不知道主演二位是何许人也,也就错过了到伦敦蹭一场的机会,等到后来真正意识到他们的实力时,演出季已经结束,我也只能蹲墙角嘤嘤嘤去了。这回引进国内的消息出来,超出了我的想象,一个多月来我也一直算是活跃在争取名额前锋的人。之间的事情当然不用多说,参与到的人每个人都明白,所以我还是直接跳到真正“剧评”开始的部分吧。相较原著,剧本对一些情节进行了精简和弱化,而同时大量强化的是人造怪物的“人生”、人性的形成和毁灭。一开场即是怪物的诞生,有十多分钟的表演是纯肢体语言的,没有任何台词,从实验室中带着痉挛和挣扎的意味站起来,从翻滚到爬到真正的走。怪物的生吓到了科学家,科学家连忙把怪物赶走。接下来主要关注于怪物流落街头的一年,从被人驱赶到与盲老人结为朋友兼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怪物的“兽性”逐渐被“人性-善”所替代,但这注定是不长久的:盲老人无法看见,因而不知道怪物的丑陋和非人相貌,一旦遇到视力正常的人——在这里集中为盲老人的儿子媳妇——怪物“成人”的梦想就彻底破灭了。被驱赶的怪物从“人性-善”进入了“人性-恶”的层面,放火烧了盲老人一家。MaryShelley和创作组在这里表现更多的是“性善论”的思想,人在面对恶之后才会堕落为恶,只是这一点在怪物这个“非人”的身上更为集中,众人向他投注的大多为恶,他也就比一般人堕落得更快。进入到后半的时候,在弟弟William被害之后,科学家VictorFrankenstein才正式出场,而剧中的主要冲突,也从“怪物vs.世界”正式转到了“怪物vs.科学家”身上。虽然我个人平时很爱好世界系的作品,但我不得不说这样设计的戏剧张力反而更加集中尖锐且深刻。怪物终于找到了自己诞生的源头,自己被歧视的原因,矛盾也转接为母与子、生育和被生育的模式。一起去的日福福姑娘说原著中本来还承载了MaryShelley关于流产问题的投射,我猜测估计也就是集中在这里吧。在长久的对抗和争吵之后,怪物恳求科学家为他制造一个女怪物,两人一起隐居山林。科学家为此推迟了与未婚妻的婚礼,一个人跑到苏格兰岛上去让人挖尸体造怪物了。等到女怪物即将造出来的时候,科学家在幻觉中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在看的时候我就觉得弟弟的出现以及这个孩子对生育的理解是科学家观念转变的重点:如果弟弟没有说到生孩子的问题,科学家估计也不会那么决绝地要真正废掉女怪物,让怪物不留任何可能出现的后代。幻觉消失后,在怪物的面前,科学家废掉了女怪物的雏形,情节到这里进入高潮之前最后的缓冲:怪物扬言要报复,而科学家的父亲赶来接走了自己的儿子,科学家决定回老家结婚。高潮出现在怪物复仇的场景:怪物当着科学家的面侮辱并杀害了科学家的新婚妻子Elizabeth,“母和子”的关系彻底破裂,意味着悲剧的紧张度达到顶峰,科学家全面崩溃却又无法从精神上下决心杀死怪物,两人陷入了僵持。故事的后半基本上是故事前半的颠覆,如果前半说的是“怪物所珍惜的一切被世界夺走”,那么后半就在说“科学家珍惜的一切被怪物夺走”。这一段里怪物和Elizabeth之间的对谈又一次强调了“人性-善”到“人性-恶”的下坡,怪物吸收背负的“恶”太过沉重,导致Elizabeth的“善”也无法拯救,最后一起坠落。和原著不同的是,结尾处科学家并没有死在科考船上而怪物也并没有自裁,在剧中两人互相挣扎着“相爱相杀地”[其实并不太算是]在北极的荒原上继续着一辈子的争斗,渐渐隐没在舞台深处的光里。由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科考船的设置,所以这样的情节改编也是合理的,甚至有着更强烈的悲剧意味:只要他们两个人都还一息尚存,这样的斗争就不会停止,被创作者对创作者的怨恨和崇拜、创作者对被创作者的厌恶和欣喜,这两个要素将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仅是在剧作当中,也在现实中是如此[不信的话大家想想anti-parents小组]。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持续不断的斗争中,故事彻底结束。我在之前说过,这部改编剧最大的特点是表现了怪物的“人生”。在开演前的说明短片和剧后访谈中,主创们都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同——赋予怪物可以说话的能力而不是让他只会咆哮,这样使其更为“人化”,更具有控诉的特征,也让怪物在这三年中的希望-绝望-大希望-大绝望轮回更为明显。语言表达对于话剧来说极为重要,而在这一剧里,它甚至是塑造怪物的决定性因素。怪物能说话,便说明他在极力融入人类的世界,从兽的阶段进入人的阶段。通过语言,怪物可以更有效地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能更有效地表达出自己内心中的苦闷和怨怼。在“语言”之后,出现的即是“爱”。对盲老人的爱表现为野性的收敛和努力帮助,而后面直接突出的是男女的情爱。因为“爱”的失落,又产生了“恨”,这样怪物的发展和堕落变得更加完美,而不是一上来就像恐怖片一样凶神恶煞。由于剧本的设计,科学家的戏份主要集中在了后半,而不是像原著一样从一开始就主要以科学家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在映后的访谈里,编剧Dear先生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说因为科学家的出场相对缩短错后了很多,所以要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相对变得困难了一些。但整体来说他是成功的。剧里的科学家脱离了一般大家认为的为了科学不顾一切的MadScientist形象[很抱歉这个形象现在在我心里就剩下凤凰院凶真了],在最后更接近于一个人心凉薄缺乏感情因而只能扎根科学寻求安慰的sociopath。这样他对怪物的遗弃和面对Elizabeth时不断拖延结婚的行为也变得可以理解——他缺乏感情,不知道爱为何物,因而无法正视婚姻,更不可能去包容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在剧终时科学家终于自我证实了这一点,这一“母”的形象由此变得极为可悲。不懂“爱”的母与求“爱”不得的子,即为剧中最主要的矛盾。几个配角和细节的设置也非常有趣。“爱”的最初来源盲老人DeLacey最早教怪物的词是“Paradise”——这点在巨姨的影评中有着充分的发挥我就不多说了——而怪物最早学的是“ParadiseLost”。说真的我没怎么读过Milton所以不敢妄言,但这一本书隐约也象征了怪物的发展到结局。盲老人虽然是配角,但仍然是前段的核心人物,他激发了怪物的“人性-善”,与前段其他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怪物在他身上寄托了太大的希望,所以当希望破灭时报复也来得格外猛烈。在怪物的性格发展上重点突出这个人物真的是很成功的。后半段最为出彩的配角是未婚妻Elizabeth。主创组一直在说要还原MaryShelley原著里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我觉得这也是他们还原的一点,毕竟Mary自己本身也有着女权倾向。Elizabeth是女人,是“不适合科学研究的女人”,虽然没有受过正当的教育,但她身上反而具有科学家不具备的善良和爱,而且她本身也是个很聪慧的人——科学家向她提过一句电化学的仪器,隔了几个月她还记得并且能用在解释怪物的诞生上。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能阻止她被杀害的命运,或者换句话说她不得不死,因为怪物一心要报复科学家的“杀妻之恨”,结果她最后成了母子争斗中的悲剧牺牲品。然后说说演员。我觉得以我的词汇量不管是从中文英文还是德文日文还是啥其他我生造出来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BC的敬意。我的确是BC脑残粉,但我的评价真能说出一二三。怪物这个角色,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凶狠,而是悲哀,他是以弃儿的形象出现的,一直在思考的是“我这样的家伙为什么会存在”,而BC在表演中所具有的,就是这种无法解脱的悲哀和不断的挣扎。从一开始由爬到站到走的肢体语言上的挣扎——那段看得我整个人都出不来气滚来滚去——到后来声音上的挣扎,怪物从咬着舌头学说话到真正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哀求和怨恨,这种微妙又精确的控制,我只能说完全符合我对这个角色的一切期待。他的表演太美了,美得让人有种遗憾:为什么这么美的一个角色会是这个样子?在一个豆友的短评里我看见一句“你很美,才不是怪物”,我差点就给戳得嘤嘤嘤了。相比之下,JLM饰演的科学家就比较弱气了,也许是因为人物性格比较隐忍冷漠,没有那种不懂得控制的愤怒,和BC版的怪物在一起的时候,JLM显得相对有些被动,始终带着自己作为“人”的矜持和高傲。即使是自己弟弟死的时候或者是和自己的未婚妻面对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冰凉沉默的。当然其实JLM本身就比较容易陷入弱气的范围,想想看和LucyLiu站在一起不就清楚了吗啊哈哈哈啊哈哈哈哈。所以对于另一个版本我期待的是JLM作为怪物的爆发,BC演过的sociopath我们看的还少吗?接着作为一个曾经在后台混过的家伙,稍微写两句布景。NT剧院的设计和伦敦大多数剧院相似,都有旋转舞台,因此舞台和布景的旋转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幕间的切换。非常吸引我的一点是怪物诞生时的布景——怪物制造出来的地方,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是冷冰冰的机器、电流以及超·科学的设备,而是一个圆形的肉色半透膜一样的设计,更多是在模拟子宫,透过大量小灯泡的闪烁爆亮表达电流的输出。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怪物是被“生”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机器制造出来的,使怪物更贴近于人类。另一点则是舞台旋转出现的Frankenstein家书房及卧室,这里的布景是倾斜的,靠近舞台中央窗户一侧更高而舞台前缘更低。通过倾斜的舞台和人物位置的来回切换,Frankenstein一家人的力量在不断切换。在父子对谈的时候,随着JLM向上方的移动,儿子的意志逐渐占了上风;而在未婚夫妻对谈时,负罪的未婚夫处于底端的弱势,只有在谈起科学的时候才会占据主导权。我之前看现场的LesMisérables,也就感觉到旋转舞台的力量,而这回的倾斜舞台显然别有一番风味。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Frankenstein都是一部很成功的话剧,有着充足的留白和脑补空间,而又和原著极为密切。即使是NT的摄影版而不是现场版,气氛都非常好,几乎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字幕其实挺渣的我就不再评论了,反正我基本没看字幕,光听都听下来了,就算怪物咬着舌头可BC的发音依然好美。昨天场的观众基本上是BC的粉丝团——还有抱着花椰菜去的姑娘呢,偶尔混有JLM的粉丝,大家都好开心,有些段落的笑话都笑成一片,当然我是因为本身觉得这个剧内核太严肃所以基本没怎么笑,倒是后半段一直在扶额。最后是剧本作者NickDear先生的访谈以及和观众的对谈。20年出一个剧本的执着真的是很让人感动,我现在觉得腐国的剧作家基本上都可以用逆天来形容了[别拿DW来说事啊喂!]。他的陈述和片头的说明短片都提到了,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希望能有轮换角色的安排,听着蛮新鲜的,当然最后结果也很不错。观众对谈的时候大家问的问题都好严肃,基本上都是从剧本内容和原著的问题出发的,据说是比29号的媒体场问题质量高,据说,求媒体场观众爆料。相比之下我还是第一个说起演员的,问他们是怎么找到BC和JLM来演的。一开始创作组的设计是打算主演要再年轻一点,但是后来发现20世代的演员基本没有能同时完成这两个角色的,所以开始找年纪大一点的。导演DannyBoyle曾经和JLM合作过于是就找了他,至于BC他当时就在伦敦,是去直接面试的。哦这里爆了BC的第一个八卦:试演的时候BC特别认真,问需不需要真的脱了衣服在地上滚一圈,然后主创组的人说“放轻松点这就是一试演”。超萌的口译小哥翻成了“我们没有这种潜规则”,全场差点笑翻了!然后继续是很多很深刻的问题,当然其间爆了BC的第二个八卦——有个姑娘问的是关于科学家在这个实验上的道义问题,编剧先生说“放轻松点其实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然我们排戏的时候真的有演员问我们‘科学家是怎么做出来这个怪物的’,我们只好告诉他说:Mr.Cumberbatch,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果然这是BC能做出来的事情——全场继续笑翻。再一想BC谢幕时一出戏就显得特别萌一点都不像怪物的时候,才真觉得这家伙为啥这么萌这么有趣这么……让人想嘤嘤嘤呢!感觉编剧先生真的很喜欢BC的表演,他还说如果有两个BC来演就更好了。哦对了最后说下普通话说得非常流利连儿话音都把握得很好用词很时尚可又带一点古典派的口译小哥!英国人!虽然具有英国人普遍堪忧的发际线但是依然挡不住那闪闪发光的感觉!坚持要把BC全名拿中文念出来,我们都知道“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这么名字很拗口的!对谈结束之后日福福妹子从“想去抱编剧大腿”变成“想去抱口译小哥大腿”了!总之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基本上把剧本演员和昨天现场的情况都说得差不多了。当然百闻不如一见是真的,我也不在这里放闪光弹了。等到散场拿到手机近乎11点然后被bkkls电话里怒吼着赶紧回家,我却没有一点后悔的感觉,只有看完剧之后的感慨、感慨和无尽的感慨。从各种层面各种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场令人泪流满面的盛宴。小蝶01/07/2012于北京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