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底层文艺青年之死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7:12:22人气:0
诗人

视频诗人状态年代:2008

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更新时间:2012-09-07 03:55:40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一段纠缠在岁月浪潮中的情爱故事。一心想当诗人,改变命运的李五(朱亚文饰),幸运地遇见连自己气味和影子都痴迷深爱的陈蕙(宋佳饰),两人因爱而疯魔。一条毛裤,抵不过喧嚣现实地裹挟和撕扯,才华与情感凋零枯萎。爱亦成“毒”,有无解药?

一条专访导演刘浩电影《诗人》,被称为80年代中国人自己的纯爱片,讲述了“在动荡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片中的诗人夫妻,由朱亚文宋佳饰演。两人一开始相濡以沫,经历了种种误会、情欲、挣扎,最后两人关系破灭,诗人死亡。导演说,“我想通过《诗人》,来折射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位时,我们还能有什么出路?自述刘浩编辑陈星《诗人》讲的是80年代,一个青年工人李五,想要通过写诗改变命运,最终却理想破灭的故事。李五本来是一个国营煤矿工人,每天都在露天矿里劳作,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次偶然机会,一个著名的老诗人来矿里体验生活,李五发现老诗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的,“感觉整座城市都是他的”。他非常憧憬,决定也要成为像老诗人那样的诗人。下班之后他把时间都花在写诗、考文凭上,家务完全由妻子陈蕙料理。陈蕙是一个纺织厂印染车间工人,她像老母鸡爱护自己小鸡子儿一样,照料李五的生活。她有一句台词,“我就是他妈,他就是我儿子,我走到哪都惦记着一个大儿子”。她还为李五亲自手抄诗集,想要送一份礼物给丈夫作为惊喜。为了支持丈夫追求当诗人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上夜校的学习机会。李五如愿成为了一个也是走到哪都前呼后拥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诗人不吃香了。他想举办诗歌比赛,没有人理睬他,却要四处化缘。出名之后,他反而和妻子之间生出许多误会,他怀疑妻子出轨,两人关系最后破灭。整个片子里面,没有一首诗我们常常说,八十年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恢弘的年代。诗歌在那个年代,是一种神圣的存在,诗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但是与此同时,文学、诗歌也成为了很多人谋求利益、升官发财的手段。那个时候,在国营单位里,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工作再努力,年底也就是评个先进工作者、劳模。但是如果你写一首诗,或一篇豆腐干文章,只要在报纸、杂志发表了,会变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在整个单位一下子就会声名鹤起,单位的领导也会推荐去补文凭,快速转变身份,从此就是从办事员、科长,慢慢一级级,最终走上仕途。李五就是一个在文字上略有才情的人,但仅此而已。他努力把这个一技之长发扬光大,变成了他往上爬的铺路石。等到他成了干部编制,满身光环,身份改变,也开始享受从前老诗人的那种待遇,他可能就有点迷失,以为自己真的成了文学的代言人。等到时代变了,进入九十年代,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分崩离析,他回头一看,连“写给自己看的诗的能力都没有了”,仿佛才华被浮华喧闹的时代挤尽抽干。如果诗人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他也是不合格的。影片结尾,他走到广场上潸然泪下。他称自己为一个诗人,这一生却没有踏踏实实写出一首诗,他感到忏悔。所以我们这个片子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首诗,它讲的是人。这个剧本我十年前就写好了我喜欢文学,也写过诗。片子里面很多经历,多多少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导演刘浩在现场小时候我在安徽芜湖城郊长大,家里是石油公司的,在长江边上。石油公司附近都是国企,有肉联厂、工具厂、铅丝厂、印染厂、纺织厂,尽管是小地方,但是极其之热闹,有一种特殊的年代的一种气息。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今天晚上去石油站跳舞”,石油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拍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去看看,找到一个契机,想要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再走一遍。从小我向往北方,第一次出差去甘肃,西北大地那种粗砺的颗粒感令我印象深刻。在写剧本、选景时,自然而然认为故事就该发生在西北大地。一个风花雪月的地方出一个诗人,那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是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在一个环境极其严酷的环境里,以诗人的身份生存,就不一样了。在新疆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搭景连主席画像都是美术指导自己画的主场景是在新疆哈密一个叫三道岭的地方搭出来的。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在一个预算极其之低的前提下搭了宿舍区、旧生活区,就连主席画像都是自己画的。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矿区的选景则是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现在这样的矿已经很少有了。听当地老矿工说曾经80年代的那种气势恢弘,上千号人在那里,30多趟蒸汽机火车跑上跑下,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很萧条了。偶有一辆趟运煤车也将过往记忆悉数带走。剧本里面,其实我很痴迷陈蕙这个角色。我7岁时从安徽回到上海,住弄堂里,家里斜对面有个大姐姐,在纺织厂工作,非常漂亮。有一天,从大姐姐家传来邓丽君的歌,大姐姐和家人进进出出,好不热闹,似过节,那画面太美,至今难忘,之后听奶奶和小姐妹闲聊,大姐姐有男朋友,很快要结婚了。三年后,我们这片全拆了,大姐姐结婚了,但她和那个年代的气息犹在我脑海里飘荡,挥之不去。我家里也有很多女人,每周我都要去姨妈家玩,我年龄最小,姨妈、表姐、表嫂,都很宠我。我基本就是把这些印象都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陈蕙。片子里,陈蕙对李五可以说是万般柔情。她有一句台词,“我爱你,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她后来用行动来实践这句话。她可能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她是一个诗人。可以说她是仅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诗人。quot;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北漂22年,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诗人》是我自编、自导的第5部电影。进入电影圈之前,我在媒体工作。那时特别迷恋话剧,业余时间整天混迹上海安福路、华山路一带,给人跑龙套,搬道具,写话剧剧本。从话剧转而关注电影,其实也是个自然的过程。那时候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五代导演崛起了。当时上海有“平安”、“胜利”两家艺术电影院,我没事就骑车去看电影。慢慢地,我的魂被电影勾走了。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写剧本。但是,那个年代你要入行,必须有电影学院这张门票,所以1996年,我考学来到了北京,一切从零开始,到现在“北漂”22年了。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拍了我的第一部作品《陈默和美婷》。我之前工作有点积蓄,想拍16毫米,钱不够,就再问朋友借了14万,就自己干了。《陈默与美婷》没想到运气很好,在第52届柏林电影节拿奖了,我也算是正式入了行。之后我写的剧本《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都拍成了电影。有的是改编小说的,有的就是我日常生活真实写照。可能和我以前做媒体有关,我会对社会话题性的题材比较关注。《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这些片子都是文艺电影。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诗人》很快就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我也很高兴。一部电影,只有走进了电影院,和观众交流、分享,才是真正的完成了。感谢资方和我的伙计这些年于我最大的创作自由和任性。《诗人》入围东京电影节《诗人》里面,有我想表达的文化诉求。我知道现在还有诗人存在,他们还在努力写诗,但是在这个大时代下,对文学的追求整体上已经丢失掉了。文学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寄养的东西,塑造一个民族整体气质的一样东西。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生命很短,诗歌很长。我觉得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图片来自刘浩、安乐影业本文版权归作者一条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