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去故事吧,我只想简单若白纸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8:00:25人气:0
海角七号

视频海角七号状态:正片年代:2008

主演范逸臣田中千绘中孝介林宗仁更新时间:2023-12-28 12:29:00

依傍大海的美丽小镇恒春上,音乐梦想在台北遭受打击的年轻人阿嘉(范逸臣)冷眼旁观着一切。虽在民代主席后父的帮忙下成了代班邮差,信件和邮包却被他乱堆在房间,而对一个寄自日本的无法送至的邮包,他也没按老邮差茂伯(林宗仁)的吩咐将之退回,而是私自拆阅查看:里面除一张泛黄的少女照片,是几封写于60年前的信件。其时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台日籍教师(中孝介)随日军撤退时遗弃了…

这是又一篇与电影无关的评论。这里将要说到的是故事。我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晚上,我收到一条手机短息。完全陌生的号码,屏幕上出现离奇的字:“老公你知道我昨天为什么没打你嘴吗?因为打在你脸上疼在我心里,你明白吗?我是永远爱你的!你吃饭了吗!那老娘们又打电话了吗?”毫无疑问,这是一条走错路的短信。我反复看着这条短信,觉得这真是有意思。这里面有故事。故事的背后还有更多故事。这么一条不算长的短信,却完全可以衍变成一部小说。这需要理解能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当然,更需要吃饱撑了后的闲情。我就是典型的易吃撑型,所以我对这条短信展开了无尽的遐想。大概人都有偷窥的天性,喜欢觊觎别人的故事。发错的短信、寄错的信、错拍的照片、错录的视频,都可能成为偷窥的窗口。而电影,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窗口。电影就是一种别人的故事。而有一些电影,比如《放大》,比如《海角7号》,就是别人故事里的别人的故事。看别人的故事一般有两种目的。一个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一个是拽着别人这根绳子从自己的故事中跳离。这两种情况对于我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儿,后者可能更多。别人的故事能够成为一种麻药,让你忘记自己的故事,或者短暂性失明。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希望,自己能发生很多故事,后来年纪大了,就渐渐明白,故事还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好。我现在特别怕别人说:你是个有故事的人。这简直就是一条凶猛的诅咒。有一种说法是:没有故事的人是幸福的。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正确。我的理解是,那些能在心里积淀下来的,形成故事的记忆,总是黯然神伤。就像眼泪的连绵总比笑容的绽放更长久,快乐是轻逸的,便容易飘走,而悲伤是沉甸甸的,是向下的。因为沉重,所以积淀。所以没有故事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的动荡,没有起起落落,没有脚下的石头和头破血流。像偏安的南晋,顶难过的时候也不至撕心裂肺,顶快乐的时候不会肆意疯狂。平平淡淡,却塞满小乐趣和小幸福。虽然少了谈资,却也少了泪水,少了累累的伤口和坏天气时候的复发。所以有时候祝福一个人生活多姿多彩,倒不如祝福她淡如止水。遗憾的是,幸福的人总是比较少。好像每一个人都有故事。而且,很多故事往往都无法说出,或者成为许多年后的一声叹息。我时常想,有多少故事会悄然地发生又悄然地消逝,埋葬在《花样年华》里的树洞里,埋葬在深不可测的人心里?人心浩渺,这大概是穷尽地球上所有的电脑都无法计算出的谜。如果未来真有乌托邦的存在,那应该是一个消灭了一切故事的世界。但至少,在目前这个并不乌托邦的世界,我们离不了故事,我们都需要故事。豆瓣内外的文艺青年们都需要故事。艺术家们更需要故事。故事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尤其是那些发生在艺术家自身生命里的故事。他们拥有这些故事,有点儿牺牲了自己成全别人的意味。而向艺术家靠拢的文艺青年,则是处境危险的准雷锋。所以说,文艺青年是一种前景并不乐观的职业。那意味着生命中将可能充满故事。所以我痛恨别人说我是文青。我不愿做别人的手纸,沾满眼泪、鼻涕、血迹和屎。貌似丰富多彩,却残破不堪。我宁愿自毁容颜,做个毫无内涵的白纸,做一个低俗的粗人,做一个附庸风雅的文盲,做一个没有故事却快乐的伪文青。永远保持在无限靠拢的行进状态,并永远都不掉进文艺的无底深渊。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