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影片中色彩元素象征意义与非象征意义的统一
-以《红色沙漠》和《扎布里斯基角》为例(2020.6课程作业)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1:19:56人气:0
视频:扎布里斯基角状态:正片年代:1970
主演:马克·弗雷切特达莉娅·哈普林保罗·菲克斯G•D•斯普拉德林更新时间:2023-12-29 13:27:02
越战期间,美国大学生掀起了反对战争、要求民主的学生活动,马克是洛杉几大学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马克很多同学和老师被当局扣押了起来。马克和同学也在一次和警察的对抗中,马克失手打死一名警察,在当局的通缉下,马克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另一方面,在大商业公司上班的秘书达莉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独自驱车穿越沙漠前往菲尼科斯。路上的各种情况令她更加厌恶。马克找到一个机场,…
一、电影中的色彩元素“20世纪30年代,电影从黑白进入彩色时代,一开始,由于科技方面的制约,电影都是黑白影像为主,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彩色电影,但是当时电影中的颜色只是创作者们对现实世界进行简单的还原,并没有注入过多的主观意图。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创作者逐渐意识到电影颜色所蕴含的一些美学价值,即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运用特定的颜色、光线等元素来充分地表现电影主题及电影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经验表明,由摄影机记录下来的天然彩色,恰恰事与愿违,往往会减弱而不是加强黑白片所能造成的逼真的效果。尽管彩色的技术在更早之前已经出现,但我们知道,在进入“彩色时代”以后,大量的电影仍然在以黑白的形式拍摄与呈现。如好莱坞当时风行的“黑色电影”题材,主角通常游走在道德黑白两极的边缘,保持黑白色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光与影的运用,更利于表现角色人性的复杂性,相信即便采用彩色的呈现方式,剧组也会在布景上耗费更多的精力以达到黑白方式同样的效果。且作为一种不成熟的创作方式,突兀的色彩设计会为影片添加怪异的“美感”,粗糙的配色以及胶片颜色基调带来的颜色效果的扭曲使得影片与现实相去甚远。在当时黑白电影已成为人们视觉上习惯的情况下,采用彩色创作也可能会使得影片丧失一部分严肃性。当相关技术发展到色彩能够自然地出现在电影中时,习惯于创作黑白电影的导演们也开始了他们的彩色电影的尝试。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便因其出色的色彩设计和运用,被誉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学意义的彩色电影”。大致来说,有名的彩色电影都带有表现主义味道。《红色沙漠》中的色彩运用便有这样的特点,通过刻意设计制造了和现实不同的抽象的观感。即使是早在彩色电影不存在的年代,后期为胶片上色的行为也体现出电影艺术家们早已意识到色彩可以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如著名的《战舰波将金号》中,尽管全片为黑白,但旗帜飘扬的镜头中,旗帜便被染上了有着政治意味与反抗精神的红色。二、象征与非象征意义从观众的角度,这种观感一方面是由人类对于颜色的生理反应带来的。即,在心理方面,色彩是电影的下意识元素。暖色在视觉上有刺激、活泼或者温馨、暧昧的感觉,而冷色则有冷静、寂寞、疏远的感觉。但这也只是一般经验下的判断,在实际观影过程中,不同配色的空间上或时间上的组合都可以导致观众形成非理性的反应。比如色差较大的色彩组合使用可以使观众产生古怪的不适感,而华丽的颜色如金色的大量使用可以营造奢华的氛围。色彩带来的此种直观感受可能与观众的文化背景相关,比如中国文化中红色更添了喜庆的氛围;但是在观影中,观众会自然地联系前后的镜头,因此合理的设计下,可以达成所需的观影效果。如下图(《美国丽人》剧照)中的红色与性相联系,即使某些文化背景中红色被理解为冷静,在下面的镜头中也不会被误解。这些色彩的设计引起的是观众不假思索的自然的反应,作为一种镜头语言直白地在视觉上形成刺激。观众们在传统影院中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索包括色彩在内的镜头语言背后的象征意义,只在被动接受及感受其非象征意义。娄烨曾在《lt;放大gt;·试论安东尼奥尼影片色彩的非象征性》中强调了这种非象征意义,而阐述了象征意义的不可知性。尽管象征意义存在,但是由于色彩要通过视觉感知而得到,视知觉的不稳定性和变异因素又造成象征观念本身的逻辑上的暧昧。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受时代局限的。上世纪80年代的观影方式极为有限;而现在我们观看电影,尤其是那些远离工业流水线的艺术作品,是在自己的显示屏上而非大银幕。如果有心去注意并思考可能的色彩意象,我们可以以帧为单位来回看、分析、思考影片的“作家”的用意,同时以作品整体的直接观感(非象征)和特定意象的思考两个维度看待一部作品。象征意义没有一个理性的答案,但在创作者的角度有一个主观的答案;人类作为同一个种族的共同的经验,保证了观众们对于象征意义的理解的交集,是收敛并趋向于这个主观的答案的。从已有的大量对于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得到被剖析得非常透彻的如此的答案。如上图中,浴缸中的玫瑰花瓣的艳丽红色,显然象征着男主角内心性的冲动,与红色经常和性联系这一点颇为符合。若抛弃这些经验性的内容,仅凭直觉的话,性幻想的意味也是明显的。因为男主的性幻想对象的肉体便暧昧地隐藏在红色花瓣下。非象征的意义在这里帮助营造了暧昧的氛围,象征意义在这里可以被隐藏,是因为与镜头中其他的信息发生重合了。如果我们把镜头中的女性移开,浴缸中仅剩下暧昧的红色花瓣——由于这是男主角的梦境,发生一些超现实的事情可以理解——我们仍可以通过红色的象征意义判断出男主内心的性冲动。象征意义仍然存在,且其与非象征意义大多相辅相成。三、《红色沙漠》中的典型色彩使用“作为一位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非理性主义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在20世纪60年代对人类精神贫困进行了严肃的思考。由于当时的人受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思想多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这些都成为安东尼奥尼创作的影响因素。在影片《红色沙漠》中,我们看到女主人公表现出精神的混乱、对现实的焦虑和恐慌以及孤独的存在感,都是当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现代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安东尼奥尼将镜头的真实由外部世界转入人的内心,展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完成了对现代人在这个世界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探讨。”《红色沙漠》中对于角色内心世界的展示使用了一种外化的方式,利用了镜头中人以外的建筑结构、距离位置、色彩等元素的铺设。“安东尼奥尼在外景地上喷洒颜色,借以制造内在、心理的感觉。为了制造现代工业社会丑陋的形象,他将工业废料、河水污染、沼泽和大块地区都染成灰色。”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来刻意制造镜头的色调,非象征意义的角度来看直接反映了社会在创作者眼中的印象,在视觉刺激阶段引起观众强烈的不适感;象征意义角度来看,又将女主角的混乱的精神世界物化,与观众的不适感形成共鸣。下面选取两处进行具体分析:上图中这一片段让人记忆最为深刻——几对男女在四壁染红的狭窄房间内紧凑地有肉体接触地进行对话,其中不乏大尺度的玩笑。以非象征的角度来单独看一部分,这段看似是富有激情的;但女主角的紧张情绪在笑容的掩饰下仍然显露,而且“红房间”外面的墙壁是灰色的,又好像给观众对于某些刺激内容的期待的火焰上浇了一盆冷水。再联系全片,整部电影的色调是灰蒙蒙一片的,不论是大片工业区还是这间小房屋。尽管红色对于观众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再加上角色们暧昧的对话与肢体动作带来的额外刺激,色彩运用与其他元素完成了协调与相互加强效果,但这样的意义是带给观众更强的突兀感与精神上的错乱感。以象征意义的角度来看,红色在这里同前面《美国丽人》的镜头一样,象征了性;加以镜头中的补充信息,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这里,一个狭窄的小木屋内发生了多人的性行为。而灰色的大环境象征了令人焦虑、精神疲乏的工业文明,这样的社会下,人们以这样的行为为宣泄的出口,希望找到精神的慰藉,但无济于事。短暂的怪异的激情过后将红木板拆下燃尽更显空虚。上左图是女主角最后尝试上船逃离的镜头,而上右是女主角幻想中美丽的海岛旁看见船只的镜头。两个镜头中都以蓝色为主要色调,不同光线条件下左面更暗,而右面更为明亮,这样的差别区分了现实与幻想。以非象征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全篇平淡的灰色和令人紧张的红色,蓝色作为一种舒适观感的冷色,给人以辽阔、平静、舒缓的感觉。以象征的角度来看,蓝色在此片中是船与海的颜色,象征着逃离的希望,也填补了本该出现的蓝天(被一片灰色的烟雾所代替)的空白。在此处两个角度的分析结果都是给观众以正面的“清爽”的印象,是一致的。四、《扎布里斯基角》中的色彩使用本片中男主角为左翼学生运动的参与者,而女主角在一家公司就职。男主角在反抗警察的镇压过程中枪杀了一名警察,而女主角不告而别从工职离开。两人在逃离的过程中在名为“扎布里斯基角”的地方相遇并爱上对方。作为一部极“左”倾向的作品,色彩在情绪表达与意象塑造两个方面继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上左图的镜头中右侧美国国旗被染成红色。在这里红色作为色彩在特定标志上出现,直接地引起强烈的视觉刺激,象征了学生群体对于国家的强烈不满。越战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民众反对战争、要求民主的意愿十分强烈,大学生则成为了反抗者的主力军。这里的红色,是对于美国国旗的强行涂改,是对国家的强烈不满与希望亲手拨乱反正的强烈意愿;片中也提到毛主席的思想和卡尔·马克思,这样的红色也让人联想到共产主义,是与美国体制完全相反的“叛逆的”制度。不到3分钟后,镜头中公司高管(即与女主角关系微妙的“束缚”她的上司)身后出现了另一面飘扬的正常的美国国旗,处于蓝色天空的背景中,和前面的红色国旗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镜头的连接,色彩的对比,不同角色在各自空间下形成了直接的对抗。在电影后面的部分,红色继续维持为男主角的“主色调”,尽管他并未身着红色衣服。而女主角虽然也在逃离,但她保护警察不被男主角杀害等行为表露出她并没有男主角这样激进,始终受着社会契约与来自上司的束缚。这种束缚外在化表现为绿色。女主角服饰为绿色,与男主角的主色调红色具有较大反差。但与红色重点反映男主角反叛的个性不同,女主角身着的绿色色调更像是对她自身的束缚,是来自公司上司的,来自工作职位的,也是来自社会生存压力的。上左图中的视角里她被建筑束缚,原本透明的玻璃(无形的羁绊)在四周绿树的映照下也显为绿色。上右图中女主因男主被杀、回归原本生活后崩溃,露出了手上戴的绿色戒指。戒指有契约的意味,象征着社会契约的束缚,此处与绿色的意象结合共同表意。而对于男主角来说,绿色有着相近的象征意义。上左图为男主角刚刚杀害警察后坐上公交车逃离的镜头。采用了绿色的滤镜,怪异可怖的氛围围绕着角色,直接形成诡异的视觉刺激同时也象征着他慌乱的心境。上右图前景里红色和绿色轮转,在快速的转动中交融——两位主角将要相遇并完成生命的交融。绿色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是可以理解的。但除去滤镜的镜头具有令人不安的视觉刺激之外,绿色又是怎样非象征地引起观众的不适感的呢?单看这些镜头似乎不能有这样的感觉,而且在《红色沙漠》中红色才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在此片中为何换成了绿色?绿色一般会让我们联想到植物的生机,因此在观众的潜意识中,红色不是与之对垒的反色,荒芜的土黄色才是。影片中男女主角就是在扎布里斯基角这个荒芜的山上缠绵,享受着远离束缚的时光,中间甚至穿插着出现了超现实的众多人在山坡密集地缠绵的场景。这个地方的土黄色是空旷自由的,有了这个认知基础,绿色在此部电影里出现时,自然产生束缚的不适的视觉刺激。非象征与象征意义也完成了效果的统一。五、总结本文通过对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扎布里斯基角》两部电影中几种色彩运用的分析,得出其具有的非象征意义和象征意义在效果上是统一的。不能否认观众在接受视觉刺激时并不能分清这两者各自的效果,而以以视觉刺激为媒介的非象征意义为主;但其背后传达象征意义的复杂的哲学思维的设计也不可在分析时被忽视,就像每首歌曲背后也总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