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与音乐圈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4:50:17人气:0
扎布里斯基角

视频扎布里斯基角状态:正片年代:1970

主演马克·弗雷切特达莉娅·哈普林保罗·菲克斯G•D•斯普拉德林更新时间:2023-12-29 13:27:02

越战期间,美国大学生掀起了反对战争、要求民主的学生活动,马克是洛杉几大学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马克很多同学和老师被当局扣押了起来。马克和同学也在一次和警察的对抗中,马克失手打死一名警察,在当局的通缉下,马克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另一方面,在大商业公司上班的秘书达莉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独自驱车穿越沙漠前往菲尼科斯。路上的各种情况令她更加厌恶。马克找到一个机场,…

这个标题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也是查阅资料的时候不小心看到的关于《放大》《扎布里斯基角》的幕后花絮,觉得很有意思,编辑整理了一下发布出来。安东尼奥尼拍完“现代爱情三部曲”和《红色沙漠》之后,与制作人卡罗•庞蒂(CarloPonti)签约,长时期离开意大利,到英、美等国拍摄了不同主题和形式的影片,电影采用了英语对白,发行公司为米高梅。这也促成了安东尼奥尼与英美两地的音乐人的接触。刚好六七十年代也是英美音乐运动最为活跃的时代,大量的现今icon级别的乐队或音乐人都是那个时代造就成才的。一切就像是命运安排,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就与当时的英美音乐圈碰撞出了火花。1966年安东尼奥尼到伦敦拍摄了《放大》(Blowup),造成了空前的成功。虽然它处理“客观标准的不可能性”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题材,但这部电影却非常的成功与卖座,当然电影中明显直接的性爱画面也对票房有帮助。这部电影是由影星大卫•汉明斯与凡妮莎•蕾格烈芙主演。影片中有一场精彩的TheYardbirds乐队音乐会场面,其实这不是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选择。《放大》临近结尾,男主角在街上恍惚见到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Redgrave)扮演的神秘女子,停车去追,结果盲打误撞地进了一家俱乐部,里面正在举行一场小型的摇滚演出。关于这支摇滚乐队的人选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安东尼奥尼特别喜欢英国的TheWho乐队,他想请彼得•汤森德(PeteTownshend)来,在片场表演一下他的招牌动作——砸吉他,结果人家不来。这里有段插曲,《放大》原来定的男一号是特伦斯•斯坦普(TerenceStamp),临开机还有两周,安东尼奥尼决定换人,启用了后来的大卫•海明斯(DavidHemmings)。TheWho乐队当时的经纪人叫克里斯•斯坦普(ChrisStamp),是特伦斯•斯坦普的亲弟弟,这事也就这么黄了。安东尼奥尼心目中的第二人选是TheAnimals乐队的埃里克•波登(EricBurdon),也被拒绝了。他还考虑过美国的“地下丝绒”乐队(TheVelvetUnderground),他们当时正好签约在米高梅唱片公司旗下,最终也未能促成,有人说是因为他们的歌词禁忌太多。不过,“地下丝绒”的吉他手斯特灵•莫里森(SterlingMorrison)讲的却是另一个版本,“把我们整个团队请到英国,成本太高,导演就放弃了”。临近拍摄,剧组请来片场彩排的乐队叫TheInCrowd,没什么名气。不到20岁的斯蒂夫•豪(SteveHowe)正准备如何在镜头前漂亮地砸掉吉他,结果临时接到通知,拍摄换人,因为剧组找到了更有名的TheYardbirds乐队。豪不光没能出镜,自己留在台上的GibsonES-175吉他还被杰夫•贝克(JeffBeck)给砸了。可以宽慰的是,豪后来加入了著名的Yes乐队,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乐手。TheYardbirds是英国史上最强的吉他乐队,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Clapton)、吉米•佩吉(JimmyPage)跟杰夫•贝克三位吉他英雄都曾是这支乐队的成员。克莱普顿就不用介绍了,《TearsInHeaven》应该是很多人英文歌的启蒙作品。吉米•佩吉后来组建了伟大的齐柏林飞船乐队(LedZeppelin),2008年他还在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来过一段solo。拍《放大》那会儿,佩吉和贝克刚好都在队中,构成双吉他阵容,在现场中演绎了一首《Strollon》。还没等到影片上映,贝克就被开除了,《放大》也成了TheYardbirds鼎盛时期的一段珍贵纪录。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设想,贝克因为音箱出了毛病,愤怒地砸烂了吉他。现实当中,贝克本人就总因为设备问题发脾气,后来著名的假纪录片《摇滚万万岁》(ThisisSpinalTap)里有个爱砸琴的吉他手,其实就是拿他开涮的。当然,电吉他也不是好惹的。十年之后,同样出现在影片里的乐队主唱凯斯•雷尔夫(KeithRelf)在自己家里被一把接错线的吉他电死,只有33岁。俱乐部是在片场搭景建起来的,在门上贴着海报,画了一座墓碑,墓志铭写的是“鲍勃•迪伦1966年5月27日死于艾伯特音乐厅”。正式那一天,迪伦首次在英国进行插电演出,这个向摇滚示好的行径被人视为对民谣的背叛。台下观看演出的人群,基本都是典型的伦敦摇摆青年,据说日后喜剧天团“巨蟒”(MontyPython)里的迈克尔•佩林(MichaelPalin)也混在人群之中。演出结束,贝克把砸烂的吉他扔下台去,疯狂的歌迷一片混抢,男主角阴差阳错地捡到了琴头,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主人公走出俱乐部,回到大街上,觉得手中拿的不过是块毫无价值的垃圾,于是丢在地上。关于《放大》的故事,也许类似,可能是场被放大的演出,也可能是块丢在街头的垃圾。在《放大》美国首映时,安东尼奥尼从一则新闻中得到了灵感,这就是后来的《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Point)开始。刚好《放大》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米高梅公司信心大增,促成了安东尼奥尼在美国试水拍片。《扎布里斯基角》描述反传统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但却因新手演员单调的表演而饱受严厉批评。影片以失败告终,安东尼奥尼再也没有在美国拍摄影片。现在看来,这部作品却散发着别样魅力。这部电影的配乐包括了当时流行的艺人如PinkFloyd乐团(他们为了这部电影特别写了新歌)、死之华合唱团(GratefulDead)与滚石乐队,但编曲过程同样一波三折。1966年,安东尼奥尼在伦敦拍摄《放大》时,在一个小型聚会上听到了平克•弗罗伊德的声音,到拍摄《扎布里斯基角》时,他和这支乐队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能够为他的电影编曲。尽管当时平克•弗罗伊德刚刚失去希德•巴雷特重组,但已经有过为电影配乐的经验。平克•弗罗伊德在罗马整整呆了一个月,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图安东尼奥尼的欢心。在1991年尼古拉斯•斯查佛纳为这支乐队写的传记中,吉他手罗杰•沃特斯回忆了这段经历,他说:“我们五天就完成了整部电影的配乐,但是安东尼奥尼说Eet非常美,但是太强烈了。很明显他并不满意,即使你改正了所有的缺点他也不高兴,真是太糟糕了,太糟糕了。”很明显,平克•弗罗伊德一直在努力以达到安东尼奥尼的要求,但是不可避免的,工作延迟了。为了给《扎布里斯基角》配乐,安东尼奥尼又找来了JohnFahey,让JohnFahey为电影中的爱情部分编曲,但是他们的合作也不愉快。据JohnFahey回忆,安东尼奥尼甚至不给他看全部的剧本,“尽管我求他给我看看其他部分,这样我就能了解全部的背景,但是他不告诉我,事实上,他不想让我知道任何其他电影的内容,也不想知道我写的到底是什么,因为他觉得如果让我知道了,就会扰乱我的编曲。实际上,我对这部电影了解的越多,对他需要的音乐就会越明了。”JohnFahey的编曲没有被采用,为此,JohnFahey和安东尼奥尼在罗马大吵了一次。杰里•加西亚并没有去罗马,而是飞到了洛杉矶,在米高梅的录音室中录制他迷人的吉他。杰里•加西亚不是安东尼奥尼的首选,但是却满足了这位大导演的要求。据唐•霍尔回忆说:“我们进了米高梅的录音室,杰里一个人坐在那,他们放映了一段爱情片段,杰里跟随电影即兴演奏。他做的不错,和电影配合的很好,简直是个天才。”加西亚的工作得到了赞赏,而且报酬很好,米高梅当场就为他开了支票,这些钱足够他买一座新房子。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