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傻逼的影评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1 21:44:48人气:0
视频:赤裸而来状态:年代:2013
主演:本杰明·韦弗瑞恩·维吉兰特卡敏·埃尔斯S·露·麦克威廉姆斯更新时间:2014-10-05 17:52:35
在接到一通意外的电话后,姐姐劳拉(KarmineAlers饰)和弟弟艾略特(RyanVigilant饰)赶回乡间别墅,准备接病入膏肓的母亲回纽约治疗。然而他们发现别墅已然入住了一位年轻英俊的看守人泰德(BenjaminWeaver饰)。母亲由于政坛丑闻从无限风光跌落,开始平和的面对死亡。她希望子女能追逐梦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劳拉的婚姻正面临触礁,艾略特与泰德发生不恰当的性关系,就连泰德自己…
赤裸而来,看起平常的一场家庭戏,看见不少豆油吐糟说戏太简单,没什么可以看,我只能说,豆瓣傻逼也多了。这种电影不只是平常家庭戏,不只是简单的同志戏,那些说这部戏反映同志难以融入家庭生活的豆油,在我看来,就是傻逼。那些只冲着弟弟的帅颜,还批评别人演技差的豆油,只是外协会的傻逼。这部戏豆瓣评分只有六点八分,这也难怪,这戏在中国就只能是非主流的电影。————换个角度看母亲、女儿和儿子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看这部电影,则可以发现,这个电影反映的是每个人的生存问题,所有的电影都会关乎人性,关乎人的问题。在关于人的问题中,关怀自己又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在弗洛伊德那里,自己分成了三个层次,分别为本我、超我和自我。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的立论,仍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洛伊德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产生冲突的方式。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以上两段摘自百度百科,没时间查阅原著,就先借用百度百科的吧)特别注意到,本我要求自我满足欲望,而超我则强调按照社会既定的人文常理去规范欲望,相对而言,自我在这里起到了平衡本我和超我的作用。好了,复习了一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之后,我们再看电影中的人物,临终的母亲、同性的儿子和强势的女儿,这三个角色分别对应着每个人精神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临终的母亲经历瑜伽、太极的努力之后,终于明白了人是赤裸而来,总将赤裸而去。人在面对疾病死亡的威胁的时候,“自我”受到了来自“超我”和“本我”相反的策略压力,“超我”希望按照社会规范去治疗,去努力挽留生命,体现一种对死亡、恐惧的抗争,生命的顽强,在努力无果之后,“自我”放弃了超我的那种生存策略,转而向“本我”,以满足自己欲望,开始以最舒服的方式来度过自己最后有限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扮演着自我的角色,而同性的儿子则扮演着本我的角色,而一直强调家族企业,肩扛责任的女儿则扮演着超我。女儿对母亲的疾病表现出一种努力,努力联系医生了解病情,还提议母亲到其他的专治医生那里看看,这些努力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化的个体、展现出的社会道德、伦理思想等。人在社会中不得不接受社会制度、知识和机构的支配与控制,人们不能随意地处置自己的身体、精神,并且社会固化的“正常”与“有病”的区别,规训着每个社会个体去按照社会固化的知识、制度去生活。而儿子是同性恋,影片借性取向的异常,暗示着一种与主流社会道德、伦理思想的迥异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人在社会生存状态中的类似的真实欲望。当女儿提议母亲去接受专治医生检查时,儿子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是母亲不愿意的事情,这可以看成是个体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社会道德、伦理思想强迫个体去实践一些事情,但是个体中的本我却很反感,这种痛苦,在影片中被表现为姐弟两的冲突。影片53分钟处,这种冲突甚至涉及到了弟弟对姐姐想控制家族企业的反感,这种冲突最后惊动了母亲,正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最终还需要“自我”来调节平衡一样,母亲平息了这场冲突,母亲支持儿子放弃家族企业,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整个影片中,导演通过母亲这一个角色来平衡姐弟的冲突,在这种平衡过程中,母亲更倾向于弟弟,支持弟弟的想法和做法,而事实上,弟弟代表的是本我,内心的欲望,导演想借此来提倡一种尊重本我,尊重内心欲望的、真实想法的主题。不仅如此,影片在最后母亲去世留给姐姐和弟弟的遗言中,给姐姐的遗言是sing,唱歌,因为一次吃饭期间,母亲听见女儿唱歌,感动的落泪,因为母亲在女儿唱歌的时候看见了最真实、最美的女儿。母亲希望女儿能从释放最真实的自我,能够然过自己的欲望得意满足。而在给儿子的遗言中,则是try,尝试,母亲希望儿子能够按照自己想法去生活,不要被家族企业,社会道德、伦理思想束缚,也是鼓励他要绽放最真实的自己。从总得来说,母亲代表的自我,在影片中倾向于压制超我,而鼓励本我,给超我的警告是要更听从欲望、真实想法,而给本我则是大大的鼓励,鼓励欲望的生长、成长。这可以说是,西方现代文明繁盛之后,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与批评,希望更关注人的本性,希望更进一步的解放人,让人活之为人。—————那个作家说完了电影中的核心人物母亲、女儿和儿子,再说说另一个重要人物,那个潜伏的作家。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特别是弟弟和作家游完泳的床戏部分,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如何区别色情片和情色片?这个问题待会再说。回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作家似乎在老佛那里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是不是就说这个角色超越了分析的能力了呢?其实不是。在我看来,作家这一角色,恰恰代表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为什么如此说呢?对母亲来说,这个作家是一个好keeper,更是一个好的cookie,这个对于病危的母亲来,又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母亲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陪伴,虽然这个作家希望套取母亲身上的故事,但是母亲却乐于接受了。反映到个体生存状况上,就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会遇到各种的困难与挫折,但是社会现实又会转而提供一些退而次之的选择,这些选择不是最优,却能够让你得以存活下来,当然代价也是很大的。对于女儿来说,从一开始接触时就比较谨慎,甚至质问母亲是不是与他上床了,虽然期间经过几次接触慢慢消除了原有的敌意,但是从来没有警惕着作家,在女儿看来,作家一个家庭外人插入他们家的事情,是非常不可理喻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一点也不逊色于姐弟之间的冲突。从整个片子来看,女儿与作家的关系的比较疏远,女儿对作家充满了警惕,担忧,这恰恰比喻了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女儿代表的超我,社会道德、伦理思想对现实中各种诱惑的警惕与鄙视,一旦母亲、弟弟与作家过密的接触,女儿就要代表社会道德、伦理思想去怀疑这背后的阴谋,甚至痛恨这种过密的关系。而对于儿子来说,作家则更是一种满足欲望的现实诱惑,或曰现实条件。性关系让儿子与作家关系进一步融洽,儿子的性满足暗示着个体生存中欲望的满足。回到刚刚那个问题,如何区别情色片和色情片?我想,如果一部电影只描绘性爱的细节,而不关注性爱中的人,人的精神,那就只是表层的色情片,但是如果一旦这个电影不仅仅描述细节,也关注到性爱中的人,人的某种精神意识问题,并对此问题作出了讨论,那这就是情色片。情色片重在情的讨论,而色情片则只有色的描绘。看似一样,差异很大。————我也是傻逼?是,一定会有人说我也是傻逼。我承认,我也是个傻逼,因为在我看来,全世界都是傻逼。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世界,你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如果你想了解电影的世界,你应该走进电影的世界,如果你是想看懂西方的电影,那你就不能只停留在看电影,你还应该走进西方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等。你用韩剧的思维去看美国电影,用宫廷戏的心计去解读西方伦理戏,那你注定看不见电影的某些点。再说老佛的这个精神分析法,这个精神分析法,在二十世纪代表了一种新思潮。艺术永远都是新思潮最先触及的领域,如果不了解相关思潮变化历史,那也不可能深刻地去审视西方的某些电影,或其中的某些点。老佛的这个新思潮,主要是相对于过去以“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文明而言,从二十世纪开始,整个哲学开启了语言学转向,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对过去“客观”、“理性”主义的反思。这部电影在豆瓣不被重视,那是因为在大家脑海里,女儿的角色才是主流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如果置于西方数百年的思想潮流中,就是17世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开启了现代文明。启蒙之后的人,摆脱中世纪神权的束缚,开始获得自由,甚至逐渐取代了神的位置,自封为神,万物之灵,地球之王。理性主义之下,一切非理性的因素都被排除,被压抑、被控制和支配。然而西方近百年的反思已经开始意思到了现代文明的问题,这种以理性为典范的文明,其实是另一种病态。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知识界、思想界影响颇深,反思逐渐深入,一场反思批评现代性、理性、欧洲中心主义的后现代思潮席卷了欧美。在中国,西风东进是近百年来的大趋势,然而这种西风东进却存在滞后性。西方已经数百年前吹过的现代思潮现在正在九州大地大放异彩,而近百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反思与批评现代性的后现代思潮还在东进的路上,尚未真正到来。正是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大家要想反思个体生存问题,那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