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东北只在思乡梦里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0:49:18人气:0
青年学校2

视频青年学校2状态:HD年代:2016

主演李正民费雅君石磊陶芳更新时间:2018-11-10 20:23:32

马被卡车拉走,有些青年还在街上。刘管国为了女人服毒自杀,临死时他说:“我还什么都没干呢!”。汪国庆为了友谊而遍体鳞伤,死在医院。张铁英没有钱就失去了胆量,只有挣到钱才有勇气去见喜欢的姑娘。刘管国弟弟刘管富偶尔会想念死去的哥哥,而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他知道:“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影片以三个悲剧段落作为小结尾,但过程是喜剧化的。是一部充满生活质感的悲喜剧。以黑…

国庆和小广抄着手站在铁道边,这火车往北开往南开就是不往幸福里开。十年后回望,才发觉这是最能体现片中所有角色内心世界的一个镜头吧。这两年没怎么看见喜欢的国内剧情片,前些日子看了耿军的《青年》,觉得挺好的。他拍电影的那种状态真好,在故事的框架中,很放得开,有种飘飘忽忽的洒脱与自由。这部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基本一直在笑,但实际上,几个主角的故事确是以悲剧收场,很冷。金财因为家里不给他娶媳妇的钱而自杀了。国庆因为哥们义气在打架中受重伤,最后死掉了。铁英刚刚换了份工作,就遭遇了工伤,差点成废人。电影讲的就是几个留在小城没有走出去的青年人的故事,讲他们的生活状态,人生际遇。悲剧是悲剧,甚至令人错愕,但过程却是放松的,不夸张,不扭曲,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银幕上的)结局。我们观影的人,多少带着些优越感的,所以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优越感去评判所看的人与事。你觉得那些人生活得很无望,怎么能那么惨,但他们也就是那样地过着日子。人么,都是呆在某块安身立命的地方,经历着悲欢离合,品尝着小幸福与大悲凉。程听我讲起《青年》,问我这个电影和《小武》的区别是什么呢?两个片子,不都是以内地小城为背景,讲小城无所事事的青年们的生活么。我想了想,说,贾的电影,批判性更强吧,或者说,导演的个人意图更强,他试图通过小人物的遭际,映射出人物身后的时代背景,并对其进行评价。贾的影片中,符号化的东西很多——物理空间上是具有年代感的建筑,精神空间则是塑造流行文化的流行歌曲,这些符号都成为他审视中国社会的有效工具。从贾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有社会忧虑感,人也好故事也好活得愁眉不展。而《青年》,关乎更多的是人本身的命运,个体宿命感更强,这个宿命感与人成长的环境和本身性格更为相关。耿军就是拍个电影讲个故事,呈现的是个体本身,暴露的是人性弱点,以及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带来的生之哀伤。这就是命运吧。拍剧情片的人,书斋外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力非常重要。跟耿军算是很近的老乡了,他来自鹤岗,这里和七台河双鸭山鸡西并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煤矿是这些小城重要的工业支柱,“黑金”产业及其衍生的其他产业养活了这里的老百姓。有个定义人的词在我们那儿常用,矿上的。耿军拍的也不全是矿上的人,包括煤矿附近不是乡下也不算城里这种边缘地带的老百姓。这些人不是农民,也不完全是工人,夹杂着社会青年,比起《钢的琴》的工人群体,他们的身份更多样,都是《青年》。片中,男演员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痕迹(两个女主角除外,某人说话还有北京口音)。演员也都是导演朋友及朋友的家人帮忙,平时的职业都是体育老师或音乐老师,也是非主流学科了。很多东北当地人,天生就是演员,张口就是戏,台词在生活里酿造。站在镜头前,也许会紧张,但基本什么也不怵的,所以在表演上,基本没得挑。《青年》的讲述过程活泼有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但带着一种深深的悲悯,是导演对他身边那些兄弟们的柔软情意。黑龙江,矿区,年轻人,留在家乡的中学同学,我的回忆与幻想与故事相互交错。这些年过去了,他们过得咋样呢?还行吧,有好有坏,大家其实也都差不多。只是,和很多靠资源繁荣也因资源迅速萎靡的城市一样,矿区变得日益荒凉干涸,人该咋办呀?不仅仅是无所事事,可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干点别的。连出走都是站在铁路边的畅想。国庆和小广抄着手站在铁道边,这火车往北开往南开就是不往幸福里开。看着看着,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纪录片,而且,它比纪录片有趣好看,比很多剧情片要简单自然。只是,乡愁中诗意绵绵的东北全被《青年》中直愣愣的现实给冲击了。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