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看的绘本《
于洛先生》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初次看《于洛先生》的时候,只觉得很好玩。作者巧用折页的方式,不断地给人惊喜,直到最后令人意外的结局——原来前面所有的一切竟然都是电影布景!若是没有萝卜探长的导读,也许这个绘本也就得到“心思巧妙”“画面干净明亮”“总是有惊喜”这些印象而已。读过萝卜探长的导读后才知道,原来这本图画书是根据被誉为法国卓别林的著名导演——
雅克·塔蒂曾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我的舅舅》改编而来。 《我的舅舅》是雅克·塔蒂自编自导的《于洛先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影片是雅克`塔蒂的艺术颠峰,他亲自扮演的于洛先生是一个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角色,他总是戴着圆圆的帽子,穿着大风衣、裤脚高高的长筒裤,手里拿着雨伞,嘴里叼着烟斗,走起路来总是喜欢拖着脚,经常踩着一部自行车(那似乎是辆电动自行车)——图画书里的于洛先生不就是这样吗? 《我的舅舅》里的于洛先生从成人的角度看来是一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什么工作也做不好的家伙。他姐姐住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房子里——这里不得不感叹下,虽然影片拍摄于1958年,但那房子的现代化程度可媲美甚至是超过如今的时代啊。屋子里后现代化的家居设计、超现代的全自动厨房(给牛排翻面只需要按按钮什么的现代的厨房也做不到吧!)、红外线感应开关门车库,真让人难以想象60多年前的法国喜剧片里居然有着如此超前的未来幻想,这简直是进入科幻片的范畴了啊!扯远了——可是于洛先生却极其不适应这些现代化设备,经常被搞得手忙脚乱。他姐夫看不惯他无所事事,便去给他找了份工作,可他才做不到30秒钟就被炒了!姐夫没办法,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塑料水管生产厂上班,结果他却生产出一段一段像香肠般的水管! 可是,就这样一个让大人们头疼的家伙,竟然非常受孩子们喜欢。于洛先生楼下的小姑娘,有好吃的糖一定要给他一颗,穿了漂亮的衣服,一定要在他面前展示一番,希望得到他的赞赏;于洛先生的侄子,虽然坐着豪华汽车出入,吃着高级食物,却从未在那个空空荡荡,冷冷冰冰的现代化的住宅里露出笑颜。只有看到于洛先生的时候,他才会满脸欢欣,走路也蹦蹦跳跳起来。话说我们做童书的不就像于洛先生么?在传统纸媒衰落、甚至走向消亡的世界里还追求着纸书之美,只为坚信“每本书带给孩子的触感、气味、拿在手里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数码产品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在成绩就是一切的教育制度里,我们却做着不讨主流老师家长喜欢的课外读物,只为我们坚信“孩子需要童书来寄托他们的幻想,倾泄他们的感情,享受游戏般的乐趣,学习课本里没有的,同时感受语言之美、图画之美”;在“推进城市化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口号下,我们却提倡“走出城市,亲近自然”……是的,我们就像于洛先生,虽然在大人的世界里碰了一鼻子灰,却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看到孩子们听故事时入迷的表情、收到书时开心的笑容,我们在大人的世界里碰点灰算什么? 于洛先生被忍无可忍的姐夫打发走了,他“就这样走了,没有迟疑,没有怨言,甚至没有回头看一眼。他离开自己的街区,熟识的朋友,他的家人,没有一点遗憾。人们亲近还是疏远,都不会改变他。他不为任何人所动。”(摘自由电影改编的同名书籍《我的舅舅》) 在姐姐和姐夫这类人眼中笨手笨脚、无所事事、只会把事情搞砸的于洛先生,却从无愧疚或迷茫,他总是坦然地做着自己,无论到哪里都有着他的优雅和从容。 关掉电影再翻开《于洛先生》这本图画书,看于洛先生的感觉也不一样了起来。就像看一个喜欢,甚至是仰慕的朋友骑着熟悉的自行车,走过熟悉的街道。瞧,于洛先生出发的那座楼房,不是电影中于洛先生住的那栋吗?撞在电线杆上的大妈,是不是因为听到了调皮的孩子在吹口哨? 街道中心的那辆红绿色的汽车,是不是于洛先生的姐夫送给他姐姐的结婚纪念日的礼物?街边拿着扫把的清洁工,是不是又没去扫路中间的那堆垃圾?横七竖八的指路牌,是不是电影开场时写着演员表的那个指示牌?…… 公园里工人在修的鱼形喷泉,是不是电影中姐姐家那个? 全书不着一字,是不是为了与如默片般的电影表现形式一致?翻开折页的惊喜,是否在与电影中的幽默相承?于洛先生骑着自行车从城市到野外,是不是在呼应电影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倡议回归自然?令人意外的结局,是不是在暗示这本图画书改编自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再看这本图画书,简直就像戴上3D眼镜看3D电影,全然变得丰富立体起来。如果你要看懂这本图画书,请一定要看看《我的舅舅》这部电影。如果你喜欢《我的舅舅》这部电影,请一定要看看《于洛先生》这本图画书,会更加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