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期的沉淀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1 15:30:37人气:0
视频:喜剧之王1982状态:年代:1982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杰瑞·刘易斯戴安娜·阿伯特桑德拉·伯恩哈德更新时间:2014-09-14 10:19:24
杰里·兰福德是美国“今晚电视”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他擅长以笑话取悦观众,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人称“喜剧之王”。在福兰德演播室外,总有很多崇拜者在等待他的出现。其中有一个名叫普帕金的男子乘机钻入福兰德的轿车,与他攀谈起来。原来普帕金也想成为喜剧明星,他希望福兰德能够帮助并提挈他,疲惫的福兰德也只好对这个青年敷衍一番。过后普帕金多次与福兰德办公室联系没有结果…
斯科塞斯的作品风格始终在摸索变化,开始进入创作鼎盛期的《出租车司机》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到《愤怒的公牛》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凛冽的影像风格。而这个时期的《喜剧之王》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成熟作品,是对社会尖利批判的黑色戏剧。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国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动荡不安,斯科塞斯的创作动向开始趋向一种社会性,即用影像开展社会批判。在《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中,体现的是强烈的悲观的反英雄主义,《喜剧之王》则相对轻松,针对电视文化奶头化的倾向进行了讽刺。帕金一心想成为电视脱口秀的名人,在被自己的偶像怠慢戏弄后,与疯狂的追星族一起绑架了偶像,并以此为代价得到了登台演出的机会,一举成名。帕金是个十分神经质的角色,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疯癫对白来表现这种性格,其从登场伊始便话语不断,自以为是的陶醉在个人梦想中。这种设置是对传统的美国式成功的抽象,在帕金把自己的希望寄寓在偶像朗福德身上后,最终将这个梦想打击得粉碎。而帕金接下来的疯狂举动也是美国后越战时代民众心态的一种典型写照,个人对社会的抗争成为一种极端而幼稚的手段。对于斯克塞斯来讲,他既要以此说明乏味的电视文化造成的影响,又要反映民众个体浮躁郁闷的没有出路。斯科塞斯的处理十分冷静克制,描述虽然尽显幽默但不媚俗。首先其中人物的行为都是极端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浓缩与夸大;另外所有的表现都是真实的,是具有这种环境与性格的人物的自我宣泄。因此如帕金在自己的想象中与名人同台,接受观众的掌声,或是朗福德面对日复一日的节目和观众骚扰的大声质疑,都是导演对现实社会的个人表达。并采用了现实与幻想交替出现的手法,以一种混淆的错位加强了喜剧意味,也增强了讽刺力量。最后的结尾同样是一种对比式的讽刺,即无法判断这种美梦的真实性,给出的希望反而成为一种无奈,看似平淡的大团圆实则暗藏玄机。从拍摄手法来看,《喜剧之王》整体上是十分冷静的。斯刻塞斯采用的是传统美国电影,如他自己所言爱德温·波特式的表现手法,不采用特写,以纪录的手法不加陈述式的拍摄。因此整部片子显得异常稳重,视角客观。斯刻塞斯在这个时期确立的拍摄手法和他的社会化的题材十分相关,在《愤怒的公牛》中注重了景象设置的美感,而回到《喜剧之王》中则平淡了许多。展现的镜像大多出自创作者的个人视角,既展示自己所看到的,比如大街上的跟拍,简单的切换,场面浏览,更多的偏重旁观的眼光。德尼罗与斯科塞斯刚经过《愤怒的公牛》的艰苦过程,尤其是猛烈增肥的疲劳,但表演依旧精彩,对于这种浮夸的搞笑角色他演绎得同样到位,虽然有些场面的展示略显过火。杰里·刘易斯献出了完美的本色演出,制造了出色的笑料,一些即兴的演说很棒。电影对当时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作了再现,尽量使这个虚构的秀显得真实。这部电影对斯科塞斯来讲是一个创作高潮的沉淀,个人的灵感与成就在突然冲向顶峰时必然会遇到阻碍与瓶颈,一部相对冷静和成熟的作品可以起到缓和的作用,从而确立风格,即以个人的影像进行思考,对社会开展批判。本文版权归作者g9421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