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国人相比,保守的美国影评届一向更关注于所谓的艺术性和是否宣扬主流社会价值观。但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对于与此标准颇有距离的梅尔布鲁克斯却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宽容和理解。这位以粗俗风格和戏谑名著而闻名于世的导演凭借着《制作人》获得了1968年奥斯卡的最佳编剧奖。以三十年代科幻经典为搞笑对象的《新科学怪人》则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喜剧电影之一。为什么会这样?是由于喜剧电影所特有的地域认同性,还是“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的心理使然?
梅尔·布鲁克斯曾直言不讳地称自己的电影“生于粗俗”。本片一开场就在急于证明这一自我评价。事业江河日下的百老汇的制片人麦克斯,为了筹措资金不惜牺牲色相(如果那可以叫色相的话)勾引全纽约城的守寡的高龄贵妇。而五十岁的相貌滑稽的男制片人与平均年龄七十岁上下的的老太太们之间的眉来眼去打情骂俏甚至耳鬓厮磨的滑稽丑态,都被布鲁克斯乐此不疲地呈现在画面之中。估计很多看过这些镜头的观众,多多少少会和片中那位无意撞到的会计里奥(吉尼·怀尔德扮演)一样突然有种要干呕的感觉。其实,从希区柯克早期,到50年代的前后的以伊林喜剧,直至90年代的《旺达的鱼》,都不乏针对老太太的幽默。但它们多侧重表现老妪性格特征中的古怪、保守、世故、虚荣,并将其与其周遭的人或事之间的所形成强烈反差去制造笑料,而鲜有像本片这种与性相关联的直白呈现。尽管本人并不排斥粗俗,但仅就“老妪幽默”而言,还是更愿意去接受相对含蓄一些的英国式的喜剧表达。不过,布鲁克斯式幽默的好处在于,粗俗却绝不粗浅(《美国派》倒是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梅尔布鲁克斯的衣钵,却不幸发展到了庸俗)。故事情节中总能有天才的火花闪烁。接下去的情节发展便印证了这一点:通过查账,里奥发现麦克斯在他一部票房惨败的戏中存在财务问题。对此麦克斯只能厚着脸皮装可怜。之后里奥突然意识到,在百老汇如果一部戏最终票房惨败,反而会比大卖更容易使人一夜暴富。麦克斯闻讯后欣喜若狂。两人结为死党,开始遍历最能满足票房惨败条件的剧本、导演,以及主演。而影片的喜剧笑料也主要来自这一过程中。两位主人公自己虽已不够正常,但比起他们所寻访对象却可谓小巫见大巫。被锁定的剧本《希特勒的春天》来自于一个在楼顶养鸽子的信仰纳粹的疯子。为了能够顺利与之签订合同,麦克斯和里奥这两个犹太人要“忍辱负重”地一起高歌纳粹歌曲,还要佩戴纳粹臂章(虽然事后马上被他们扔进垃圾桶);而在拜访导演寓所时所要面对的,则是与同性恋挤在一间异常狭小的电梯里,以及要反复亲吻一身低胸女装打扮的同性恋导演的痛苦煎熬。至于男主角确定则颇有戏剧性。最终一个跑错摄影棚的张口闭口都是市井粗话俚语的家伙达到了他们的苛刻标准:越烂越好……颠覆常规的故事构思很具有创意。不过接下去在具体表现该剧如何一鸣惊人时,导演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感觉其中嘲讽希特勒的喜剧段落并不好笑,进而对银幕中观众们从惊诧、厌恶到的捧腹大笑的转变过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首演过后的众口铄金更像是导演的刻意拔高。好在这段情节并非本片的表现重点,而只是作为推动情节转折和发展的戏中戏而已。梅尔布鲁克斯确实非常喜欢拿纳粹开涮。他曾经翻拍过对刘别谦的经典喜剧《你逃我也逃》。其中额外加进去的以“Peace”和“Piece”为笑点的讽刺歌舞,在内容和形式上和《希特勒的春天》颇为相似,但喜剧效果上却似乎更胜一筹。泽诺·穆斯塔尔饰演的制片人麦克斯是影片的最大亮点。这一角色兼具商人的狡诈虚伪和市井小人的虚荣。但同时,肥胖的体型、夸张的眼神、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地方支援中央”的凌乱发型组合在一起使得这一角色非常可爱。看着穆斯塔尔的完美演绎不禁感慨,方法派巨星和偶像帅哥大行其道的现代好莱坞电影圈再也难以找到具有如此鲜明形象和表演特色的喜剧演员了。扮演神经兮兮的会计里奥的吉尼·怀尔德是布鲁克斯的黄金搭档老搭档。但他在此片中的表演却完全为穆斯塔尔的光芒所遮掩。而这似乎再次证明,怀尔德还是更合适出演二号人物(在《新科学怪人》他演男一号,但评论家普遍认为最出风头是那个圆睁怪眼的驼背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