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的灵气在哪里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3 23:29:45人气:0
天才一族.2001

视频天才一族.2001状态:BD中字年代:2001

主演吉恩·哈克曼安杰丽卡·休斯顿本·斯蒂勒格温妮斯·帕特洛更新时间:2020-08-06 21:02:56

Royal Tenenbaum(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饰)45岁那年夫妻分居,他一个人去住酒店,独自抚养孩子的妻子Etheline(安杰丽卡·休斯顿 Anjelica Huston 饰)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才能的培养方面。不负众望,他们的三个孩子个个 都是天才,她以此写作了一本书——《天才一族》。 大儿子Chas(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饰)12岁时就对生意运筹帷幄,初中就购置不动产,对财务有…

最近一口气看了一些风格近似“文艺”片,但看到韦斯安德森还是觉得使人眼前一亮,很是享受。想写一下为什么与其他类似的电影相比,安德森的电影使人感到灵气十足,欣喜不已。我选择的比较对象是伍迪·艾伦(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解构爱情狂,摩天轮,曼哈顿),诺亚·鲍姆巴赫(弗兰西丝·哈,婚姻故事),理查德·林克莱特(少年时代,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伯纳黛特你去了哪),还有零星的几部情感片,如伯德小姐,戏梦巴黎,壁花少年,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选择这些导演和电影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依据,纯粹是比起其他的电影,这些电影我都看过,且在我看来风格有一些类似。导演的风格都很鲜明,都很注重情感描绘,却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或者“家庭”片。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看的电影也不多,且既脸盲又不关注娱乐新闻。唯一能支撑我把这些电影放在一起的便是这几位导演的关系看起来不算太差:伯德小姐的导演正是《弗兰西丝·哈》的主演;安德森和鲍姆巴赫也有很多次的合作;鲍姆巴赫与伍迪阿伦在中英文的影评中都经常被互相比较(都拍过纽约的犹太/知识分子故事)。如果日后我更钻研且更勤奋,也许能学会更专业的点评,但在此时此此刻,我只致力于把自己的粗浅印象写下来。1.鲍姆巴赫我想先从鲍姆巴赫写起,虽然只看了他的两部电影,但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鲍姆巴赫十分擅长拍感情戏和展现心理变化,可以说在很多方面他拍了我一直想拍的电影。说几个细节吧,在两部电影中,他都很擅长展示“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社交尬聊:比如弗兰西丝想跟借住的同事玩互打的游戏,但同事并不觉得这突如其来的亲昵有趣,最后忍无可忍地大喊“你有毛病吧”。又比如弗兰西丝在几个社交场合灾难性的自说自话:见好友的未婚夫时,在同事的饭局上(虽然可能是因为喝多了),在她向第一次见面的人突然说要借宿其在巴黎的小公寓时,观众能很明显看到那几个人惊愕之下交换的眼光,以及热情洋溢的皮笑肉不笑。鲍姆巴赫最优秀的地方在于他展示得如此明显,以至于许多事情不用言语描绘,就能很清晰地被感知——我们不需要主人公对白就能得知为什么弗兰西丝不告诉好友自己接电话时在巴黎,为什么她对上司撒谎,为什么她对室友一的女伴撒谎说自己是先认识的室友二。在婚姻故事中,我们也不需要过多的对白就能明白女律师的强势和社交笑容因何而来,为什么男主角不动声色地换了律师,为什么女主角的妈妈夹在中间难做…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鲍姆巴赫的强项,他像是一位充满了同情心的心理分析师,温和而冷静地向观众展示所有关系中的不堪、错位和美好;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成为了他的弱点:他太过于关注个体和细节,以至于故事整体的发展失去了某种平衡感和韵律感。看他的电影无疑代入感很强,但我承认我在看到一半时经常会觉得这是一部三星电影,格局太小,细节过于松散,无数的尴尬瞬间无边无际地堆在一起,这种电影对于敏感的观众来说是一种折磨:观众被迫在一个鲍姆巴赫式的鱼缸里以鱼眼观世界,看到的都是生活琐事让人不适的地方,有很多的情绪,但缺少对所处世界理性的衡量。这两部电影的救赎不全来自于鲍姆巴赫的审美:无疑的他一直有着很好的审美,他的光影、风格、选角、音乐都很不错,使这些细节不会流俗;救赎来自于他的转折点和小高潮,因为他能精确地控制好人物在戏剧事件中情感的收放,这两部电影都摆脱缺点,成为了不错的电影。鲍姆巴赫的好几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都不是很高,如格林伯格,年轻时候,我打开看了一下,短评都提到了“散漫”,“不搭”,有空的时候也许会补一下。但我对此不意外,这种整体感的确实在他最好的两部作品中都如此明显,在其他的作品中稍不注意就会更为致命。所以可以说看他的电影使我有一些生气,就像是看到一个才华横溢且与我感观很像的学生,每次交上来的论文偏偏都有结构性的问题。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一种风格——生活本来就是无序、混乱和荒谬的。但不尽然,我们会看到其他导演并没有在重视细节时牺牲这种整体感。我由衷地希望鲍姆巴赫在下一部电影中能尽力规避这一点,也许他可以继续通过任用强大的女性角色(婚姻故事与弗兰西丝都是如此)以赋予一个女性视角的主线,也许他可以更好地打磨自己的风格——目前他的艺术性许多来自于向之前电影和艺术的致意,很容易有种掉书袋的嫌疑,而缺乏自己运镜和颜色的特点——这样也许能使他的细节感更有松散的艺术性。最后补提一句,鲍姆巴赫的弗兰西丝哈的社交独白中,关于两个人遇见彼此,在party中遥遥相望的那一段,与美剧Modernlove第一季最后一集中的老年情侣在party中的互相照顾同出一辙;婚姻故事中女主角想要更多属于自己的艺术建树,厌恶艺术家丈夫膨胀的自我意识,和《爱在午夜降临时》的男女主角争吵内容类似。但他的叙述无疑总是最漫不经心且最细腻的。2.伍迪·艾伦鲍姆巴赫经常与伍迪·艾伦相提并论,这不令人意外,他俩的主题确实有相似之处:大城市,人际关系,现代生活…但伍迪·艾伦比他展现出了更艺术性的细节表达,更纯熟的叙事能力和更多样的风格。更艺术性的细节表达可见他电影中往往出现的大量的幻想、隐喻和画面构造;叙事能力和整体感我很难描述,总的感觉是一部电影中往往会有很好的前后伏笔,几个小高潮有序地被安排;更多样的风格可参见摩天轮和他曼哈顿或解构爱情狂,色彩截然不同。但这不代表我更喜欢伍迪·艾伦。我对伍迪·艾伦的感觉很复杂,就像是对王家卫一样,毕竟是文艺片代表,说不喜欢的话显得自己像是只喜欢商业片的人,或者是自我感觉良好,已超过“这种文艺片”的装逼犯。总体来说伍迪·艾伦的电影总使我感觉有些矫揉造作,很有腔调的一再自嘲最后就变成了腔调本身,以及他电影中对女性的描写总让我觉得不大舒适。我最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应当是《午夜巴黎》,但对这部我的评价也是很reserved的,我喜欢这里面出现的人物和故事,喜欢音乐和服饰,也喜欢主角的对白。我看这部电影第一遍的时候应该是在国内或者日本,当时还对欧美有着模糊不清的天真的想象。直到第二遍在欧洲观看时,我才注意到电影是很明显的美国人在巴黎——他的好友都是在巴黎的美国人: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听的音乐也是ColePorter的美国爵士乐。我尊重这点上woodyallen的自知—即使再喜欢巴黎,他的主角也是不大会说法语的美国知识分子。但另一方面,《午夜巴黎》让我觉得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是在于过于狡猾的自知。伍迪·艾伦的故事总是很花哨,有许许多多的reference和精美的细节与对白,这点很讨人喜欢,像是在脱帽邀请同样艺术性的读者进入一个满足虚荣心的世界。他更把知识分子男主角与夸夸其谈、令人讨厌的学者和庸俗肤浅的妻子放在一起,相比之下男主的笨拙与小小的虚荣心不再令人讨厌,而是有点代入感的可爱。这种处理是聪明的,曼哈顿和解构爱情狂的男主也是这样,总是喋喋不休但有着令人喜爱的自嘲感。《午夜巴黎》的结尾也是聪明顺滑的——所有的人都在留恋过去,没有一个黄金时代;男主也不再面对道德难题:未婚妻先于自己出轨了,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重新恋爱。说实话,这种感受未免太美国了:我们都在一个新世界自由开始,没有文化和历史包袱,所有对过去的留恋都是迷思。理所应当的,不会说法语的美国男主角,在巴黎遇上了一个放着美国爵士乐的法国小姑娘,后者用法国口音英文小心翼翼地对他示好,谈起了恋爱。这种结尾可能取悦和解放的都是想与过去告别的男性…艾伦的其他影片中,女性也经常是欲望的客体。如解构爱情狂中的几位女性,各有各的疯狂和幼稚。《午夜巴塞罗那》更是如此,两女争一男的戏码来得莫名其妙。观众很难能看到与男主平等相处的女性:一部电影中,经常有崇拜男主的年轻女性,有对男主严苛的年长女性,有拜金又肤浅的女性,但很少有女性让人有平起平坐的尊重感(我还没有看过安娜霍尔,听说会有所不同)。这种感觉与鲍姆巴赫和安德森对女性的刻画完全不同:前者注重女性的内心戏,会经常给予平等的主体地位;后者偏爱高冷神秘消瘦的艺术性女性,没有那么多的肉欲。《摩天轮》的故事应该是伍迪艾伦的这几部中与鲍姆巴赫最接近的故事,着眼于别扭压抑的家庭关系。很明显的,伍迪艾伦的着眼点不那么多是个人的感受,而是以近乎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家庭的群像——每个人都有一点点的怪异,一点点的压抑,金妮和米奇无疑是挑大梁的男女主角。他们用更多的独白和谎言来展现内心世界,而不是近距离的镜头对神情的捕捉。总的来说,伍迪艾伦的整体感比鲍姆巴赫好太多,但他无所不在的自嘲感使细节可爱,而不可亲。解构爱情狂,比较常见的艾伦色调摩天轮的色彩,有点像安德森3.伯德小姐vs壁花少年,戏梦巴黎vs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在这里插入《伯德小姐》等一系列青春电影,是因为《伯德小姐》的导演是弗兰西丝的女主演,且这部电影很好的与伍迪艾伦的男性视角形成对比。这里有一个我连续观影才得以注意的点,即弗兰西丝和伯德小姐的家都在加州的一个小镇,Sacramento。查了一下,令人不意外的是格蕾塔·葛韦格(GretaGerwig)本人是在那里出生的。真是什么仇什么怨…弗兰西丝和伯德小姐都是从Sacramento满怀着梦想,挣扎着来到了纽约,在纽约继续挣扎着。《伯德小姐》很细腻地捕捉了青春期女性的内心变动,在此必须先吹一波主演罗南和甜茶—没有他们就没有那么好的呈现:罗南自布鲁克林之后瘦了许多,时年二十二三岁的她演青少年毫无违和感;甜茶模仿加州口音也是惟妙惟肖,整个人的气质都能随着角色塑造(期待有他们仨人的《小妇人》)。但当然了,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爱情故事,而是成长期的一系列故事,以逐渐贫困和破裂的家庭故事为主线,辅以伯德小姐在学校的恋情、与朋友的分与合、与天主教老师的斗争。这些感情戏被导演处置得有条不紊,有张有弛。其中,葛韦格呈现出的母女关系是最令我惊讶的有力,毫无文化隔阂,那种母亲对女儿无法停止地挑剔、关爱与保护实在是过于真实,几场冲突的台词都很有力。比如母亲一不高兴就冷战,拉不下脸说欣赏女儿,因为女儿去昂贵的纽约气得不行,但又偷偷在机场落泪。伯德小姐并不完美,一点也不酷,又虚荣又软弱还作,但又因为真实而令人喜爱。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挖掘美国小镇故事的电影,也有很温情细腻的视角。格蕾塔·葛韦格似乎仍然在与鲍姆巴赫交往,不知道她的这种强有力的对女性内心的挖掘是否影响了其男友的叙事。如果是的话,真是太棒了。《壁花少年》和《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有一点像是男版的《伯德小姐》的故事,也是内心戏丰富的男高中生在小城?的故事。害!猜测他们是在小城,主要是看他们申请的学校。没记错的话《壁花男孩》里女主拼死拼活申请的是PennState,《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是UniversityofPittsburg。这都是挺有乡土气息的美国本土故事,是小镇中产孩子想去州立旗舰校的故事。这三部电影使人观感不错的就是都不算是爱情片,虽然壁花和厄尔都有更主要的爱情戏份,对友谊和高中生活的反思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说伯德小姐的艺术性是靠内心戏的挖掘和张弛有度的拍摄手法,那么,壁花的艺术性是对各种青少年心理问题毫不避讳地探索(因为童年受侵犯 经历亲人离世而出现幻觉,因为自尊心低而滥交,药物滥用,性少数人群etc)以及巧妙运用经典音乐,厄尔的艺术性则来自于对新浪潮电影等的致敬。如果让我排序的话,我还是会排伯德小姐gt;壁花gt;厄尔。电影的艺术性还是需要置身于自身故事的深刻,音乐和电影的致敬只能是锦上添花。厄尔一篇中对于友谊线的叙述明显偏单薄。说到对电影致敬的话,《戏梦巴黎》比《厄尔》要好得太多。无论是模仿《祖与占》的奔跑,还是运用了《四百击》的插曲,还是他们风雅的猜电影游戏,还是电影风格本身完美光影的梦幻感——最后三人叠睡的一幕堪称伊甸园,都能激发影迷的颅内高潮。4.理查德·林克莱特“Before”三部曲与“Boyhood”风格一致,都是大批量的对白和生活细节。如果说林克莱特哪里与鲍姆巴赫不同的话,那便是他更有自知之明—他的电影主人公都更少,时间跨度也更短,他如此注重细节和对话,能拍出来的就是节选的两个人一天中的几小时。Boyhood便是一个很好的十几年混剪。用这种方法,他很好地回避了整体感的问题——整体就是几小时的纪录片,有什么好说的。与诸多影迷一样,我也很喜欢before三部曲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在欧洲不同城市行走对话的快乐。林克莱特镜头里的自然是美的,他所挑选的场景:boyhood里的小森林和火堆,before里的深夜维也纳,巴黎河畔,希腊庄园,都很美。这种美感也延续到了《伯纳黛特你去了哪》里对南极的拍摄,还有对建筑师家里装饰的捕捉。但说实话,我很意外发现《伯纳黛特你去了哪》也是林克莱特拍摄的。的确,美感还是有的,女主角的絮絮叨叨也是挺有风格的,但整体来看是商业色彩重,其实没有那么多空间给内心戏,也许这与剧本的限定有关,人物和故事多了,就无法有细致的对情感的捕捉。这样的剧本下,林克莱特的个人风格便很淡了,只能中规中矩地拍。补一句,类似风格的话《白日梦想家》景色更美。5.韦斯·安德森最后终于说到韦斯·安德森。相比伍迪·艾伦,诺亚·鲍姆巴赫,理查德·林克莱特来说,我认为他是一个更优秀的导演。同样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安德森有着很好的叙事能力,精巧的细节勾勒,艺术化的处理。唯一的不足也许是他的风格如此鲜明,以至于也许不大多变。先补一句有点可爱的细节,之前已经提到不同的导演个人风格鲜明,如伍迪艾伦经常会呈现出女主角作为欲望的对象,葛韦格总会提到自己的故乡Sacramento,安德森的细节就在于他的女性角色总是面无表情严肃的高冷艺术家。月升王国的女主天才一族的女主女主还是挺相似的,纤柔,端庄,有着浓重的眼妆和严肃的神情,沉默寡言,什么内心戏的讲述,基本就是高冷而可望不可及的缪斯。以及悄悄补一句,安德森镜头下的女主一般露腿比较多。lt;——我没有学过艺术,所以无法确定这种表达多少体现了创作者本人的喜好,但犹记得豆瓣用户TimberNord写过一则趣事,他在学动画绘图时被老师指出他把重点放在表现女模特的第二性征上了。也许创作者难以避免的会有自己的重点吧。(包括还有《天才一族》和《月升王国》都出现了小女孩和小男孩逃走睡帐篷的故事。安德森首先给人造成的冲击便是每一个构图,都有着规整的几何感和丰富的色彩,如上图,两人是对立坐好,且都穿棕色的衣服。而在上一帧,女主只穿外套下的蓝色衣服,与其母亲相呼应:蓝色 红色;这一帧里女儿在读母亲男友的书,母亲在读女儿情人的剪报。另一帧里母女二人都着白色,背景是红与白灰色也很不错这种灰红对比,以及人物大小对比看得太舒适了安德森其次处理得很好对音乐的应用。曾经有人说过安德森有着很强的欧洲审美,这一点,我觉得从配色来说是没错的。但他的主题很多时候还是非常美国化的:《月升王国》的新英格兰森林和童子军,《天才一族》的大酒店和互相诉讼。并且他的音乐应用得也很美式。《天才一族》对我冲击尤其大,因为整个soundtrack我几乎都能辨认出来。以下记录了一些印象深刻的:Intro:Jude22yrs之后:StringQuartetinFMajor(Ravel)Margot出场Thesedays(bynico)ChristmasTimeisHere(VinceGuaraldi);playedagaininwhenMargottalkedwithdadRichie出场RichieandElie:Satie:3Gymnopidieswhenescape:fly(NickDrake)Stephianesays(TheVelvetUnderground)影片中除了Ravel和Satie这样的法国印象派大拿,或者开头用的heyjude之外,用的基本都是美国音乐。如六七十年代活跃的地下丝绒乐队和他们的朋友妮可,当时的爵士编曲者VinceGuaraldi,很好地呈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风景。更令我开心的是安德森也用了NickDrake和ElliotSmith,两位我十分喜欢的音乐人的作品。这种对音乐的巧妙引用也在《月升王国》里,教堂那一段佐以雷电和大洪水的音乐,似歌剧又似唱诗班,呼应电影开头出现的儿童剧,活生生地演出了宗教色彩,像是新一轮的诺亚方舟。《月升王国》像《月升王国》里这样的诺亚方舟细节并不少见。《天才一族》中,好几次伴随着爸爸的出场,我们都会看见一只粉色老鼠,而伴随着margot的出场,总是有点伤感的流行音乐,Richie的帐篷里,还规整地摆放着小时搜集的汽车,这些充满细节的摄影给予影片延续感和完整感。安德森也总能借此在前后不紧不慢地说好一个故事——他的故事不是线性的,而是有一个一个问题和答案环组成的。在《天才一族》里,我们遇见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破产了?为什么Richie发挥失常了?为什么Margot断了一只手指?为什么爸爸的仆人那么忠心耿耿?爸爸到底有没有病?这些问题逐渐在影片中精巧地被回答,推动剧情的发展。如果说安德森的电影有什么差强人意的地方的话,那便是他的个人风格太强了,影片的内核有些类似,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比如有人指出他的故事总感觉有些怪异,无法代入。确实,安德森镜头下的感情,并不像鲍姆巴赫的那样能打动人。看完《天才一族》,我也无法感受Richie和Margot的爱情,《月升王国》男女主的私奔也有一些莫名其妙。但被观众理解向来不是安德森想要传递的信息,他想要勾勒的是一个个童话故事—我们从不了解灰姑娘和王子如何在舞会上陷入爱河,但是舞会、玻璃鞋和华服给我们造成了足够的视觉震撼,继母、王子和被寻找的姑娘也足够戏剧化,这就已经是很好的故事了。当然了,最适合安德森发挥的故事题材也许不是家庭或者儿童,而是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故事,让人可以凭空再加上一层历史感带来的情绪滤镜。他对于人物的呈现其实是戏剧化的,也因此自然会有距离感。但因此历史故事便很合适,因为我们对不处于同一时代的人,总多少有一些观赏的距离感。(感觉法兰西特派应该会很好看)。从目前来看,安德森对细节的注意,他始终灵气四溢的配色、配乐和对故事的把控,使他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发挥稳定的几乎没有烂片的好导演。本文版权归作者明月胜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