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国照耀了理想,而是理想照耀了中国!文艺和审美的鄙视链,你在哪一环?在正式评论这部剧之前,我想跟各位探讨一个问题。“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着不过数十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着数千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自古以来,不论对艺术品位的讨论,还是政治政策的辩经,少数精英和草根大众之间的矛盾与关联都是热门话题。毛主席在其指导无产阶级文艺工作的报告里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可是,在近几十年的文艺作品里,“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却渐行渐远。不知从何时起,鄙视链开始存在于各个领域里:玩抖音的瞧不起玩快手的,玩古典的看不起玩通俗的,推崇《欢乐颂》里安迪式高端现代的瞧不起《乡村爱情》里的农村式创业。反过来,喜欢看《士兵突击》的也瞧不起各类“特种兵王”题材,喜欢《团长》的觉得《亮剑》里的乐观过于浮夸,喜欢《山海情》里“土里土气”的观众大多数对《江山如此多娇》鲜艳的色彩和“过分优越”的农村生活嗤之以鼻。仔细思考一下,喜欢这部分的人,对另一部分的讨厌,这种一踩一捧、非黑即白的现象是如何而来的?和而不同,一个讲了几千年的道理,竟然在我们的基因里逐渐消散。这其中,到底是谁,或者是什么一种社会艺术氛围,在不断地、刻意地制造对立?我爱“阳春白雪”,更爱“下里巴人”!回到《理想照耀中国》。不论是思想者还是践行者,不论是启蒙者还是被启蒙者,不论是冠军还是陪练,不论是共产主义者还是拥有朴素爱国情怀的“愚昧”老百姓,谁又不值得我们歌颂,不值得我们赞扬?我们又是如何来筛选,值得被时代铭记的人?当陈望道能在同一部大的作品里和
刘磊磊摆在一起,两个人照样能让人热泪盈眶,会让人肃然起敬。在《守护》里,张人亚是如同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而他的父亲,更是用一种类似“愚蠢”的固执、朴素的守信品质和父爱,展现出的光辉也丝毫不亚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光芒。《纽扣》里的章华妹,为美好生活所做的努力和那份固执,即便在最坚定的马列毛信仰者看来,也是值得钦佩和赞赏的。词曲作家王莘,梦里作词谱曲,“疯疯癫癫”地创作,是多么的可爱,他创作的歌曲又多么的令人感动!《理想照耀中国》,四十个小故事,四十个在各行各业奋斗、奉献、牺牲的英雄和楷模,他们中有的人被写进“阳春白雪”,有的人被写进“下里巴人”,但他们所有人都被写进了中华民族复兴史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奋斗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中华民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和国,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住着各色各样、怀着各种美好生活期望的人。我们要做的,正如《理想照耀中国》里所表现的,是要赞扬他们,团结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一起奋斗!在建党100周年的这个丰碑节点上,红色的中国正在熊熊燃烧!我们应该拍出更多类似《理想照耀中国》的群像剧,讲述的不仅仅是共产党人,而只要是为了共和国的发展做了贡献的人,都是我们需要赞扬的对象。他们是历史的石子路,也是时代的里程碑。西方不论自由派、还是无政府主义派,最喜欢攻击共产主义的一个观点就是,共产主义所描述的社会,不仅仅只是空中楼阁的乌托邦,就连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员,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共产党员所要求的个人品质是圣人般地舍弃个人而为大家,是一种极端的利他主义的表现,是违反人性的。对于这种谬论,《理想照耀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回应!因为在那些不懂共产主义的人嘴里,或者假装不懂的人的嘴里,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明白共产党所推崇的无产阶级人性:升官发财、见利忘义这些,他们说是人性,张人亚这种为了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主义人性,就不是人性了;他们觉得,“人民需要启蒙”这种居高临下的、以上位者角度思考的思想,是知识分子的人性;而“要教育人民,首先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习”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性,就不是人性了;为了爱好和兴趣而参加体育竞赛的精神,他们说是人性;而为了集体、为了荣誉的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精神,就不是人性了……——这里面有多少的双标需要我们去粉碎,又有多少无名英雄的默默地奋斗又值得我们去描绘!真正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中国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就是该如此团结大众,歌颂人民,找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冠军要有,陪练也少不得;革命思想要有,革命的思想与传统优秀思想的结合也少不得;社会主义要有,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不排斥市场经济的特色社会主义也要有!《觉醒年代》式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看得太多了,但是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改变中国的力量却恰恰是被新文化运动影响到的教员、公务员、工人、学生和农民等,这些人的故事看得太少了;李霞、冼东妹们的传奇故事看得太多了,托着冠军一往无前的刘磊磊们看的太少了;战场上不怕死、不怕牺牲的精神看得太多了,是什么让一触即溃的国民党败军转瞬成为朝鲜战场上的铁军、是什么让“兵痞”变成人民子弟兵的认真叙述看得太少了。《理想照耀中国》,一个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的献礼剧,这次我给五颗星!本文版权归作者极乐忧郁猪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