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布置的观影作业——做起来最开心的作业之一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2 00:56:07人气:0
创业

视频创业状态年代:2009

主演张连文李仁堂陈颖朱德承更新时间:2012-09-07 01:27:11

某艺术大学一批毕业生预备着照毕业照。这里有美术专业的高材生叶小鹏、导演专业聪明机灵的谢辉(阿辉)。表演专业的程姗姗由于瞒着家人和学校老师在外拍广告,没能来照毕业照。刚大学毕业的苏静怡从外地来省城找工作,刚下火车,就让骗子把行里骗走了。叶与阿辉二人合租一套公寓,一同去找工作。程被姑姑锁在家里等待分配工作,在电视剧组干副导演的哥们王大羽,扮演警察帮程从姑姑家逃了出…

第一篇影评,写得很不好。但还是想要上传一下。☺《创业》上映于1974年,文革期间。是一部讲述石油工人创业时期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最终取得石油会战大胜利的电影。由于处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创业》自然而然免不了这个时期所有文艺作品的通常特点。人物高大全,动作一板一眼,话剧舞台式的妆容,无处不在的毛主席语录等等这些,都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今的年轻人再看这些年代的电影,其实很难懂。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且不说经济的发展,单是人们思想上的变化都是那个年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专属于那个年代的激进与忠诚,无情与奉献,极端与信仰,家与国,人与天地,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隔开了处在新时期的我们。没有某些契机的话,大概很难接触到这样一部电影。不过,《创业》在大时代的通用模式之下,还是非常有自身的特色,看过之后,仍然颇有感触。正如本片的名字一样,全片都非常写实。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可能有如今炫目的特效,高技术的摄影,全片也没有几个颜值高的演员。但是,就是这样写实的手法,反而更加贴近实际,更能让人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这不禁让人感叹现今鱼龙混杂的国产电影市场,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投入越来越高,演员越来越多,特效越来越好,质量却一日不如一日。可见,老电影对于今天的电影人仍然有不小的借鉴意义。再说回电影本身。电影一开始,一位老石油工人舍生取义,以性命护矿,用自己的牺牲来迎接解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的社会鼓励的是奉献主义,牺牲自己成全大家,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后来全片一直在强调的。中国解放之后,由于国外对中国实行全面的封锁政策,作为经济命脉的石油,也被切断了供应。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主人公——周挺杉,因为受到老石油工人的影响,决心让祖国甩掉“贫油大国”的帽子。在这一段提到了一个细节,因为没有石油,北京的公共汽车顶上都背着大大的黑袋子,里面装的却是柴油。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有些可笑,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没有石油意味着什么。正是感受到了贫油的压力,周挺杉在祖国的号召下,来到了大草原,开始了一场“石油大会战”。这一场石油战受到了来自于各方的压力。一方面,前苏联全面撤回了在华的专家、技术、资金,另一方面,党内修正主义分子多方阻挠,对周挺杉威逼利诱,除此之外,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资,无一不在挑战周挺杉和他团队的忍受能力。片中有一场戏,几个小工人由于天气太冷,冻的睡不着,便说起了话。几个年轻人中,有一个忍不住抱怨了几句,悲观的表示天气太冷,生活太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油,这一个话还没说完,另几个早对他提出了批评,他也即刻端正了思想。虽然只是小小的片段,却也从细节处刻画了工人们的辛苦。在周挺杉带领工人们艰苦奋斗的同时,党内个别领导干部对其百般阻挠,甚至用了断粮,搞破坏等恶劣手段。不过,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影片的最后部分,矿井发生了井喷,以周挺杉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跳进矿井,用身体搅拌水泥,最终制服了井喷,而石油也源源不断的流了出来。自此,中国基本实现石油自给,甩掉了贫油大国的帽子。影片也就此结束。观全片,“北京”“毛主席”“阶级斗争”等词多次出现在关键情节中,熟悉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也时不时会带出经典的毛主席语录,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在主人公的创业征途中,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是文革电影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对文革电影最大的禁锢之一。比如片中,每每专家质疑周挺杉的采油方案不符合科学规律时,周挺杉都表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石油总会开采出来。周挺杉要工友们“与天斗,与地斗”。甚至于周挺杉带领大家学习唯物主义矛盾理论,想要借此解决石油技术问题。片中反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有革命热情,没有创造不出来的奇迹。片中的一位领导批评一位专家,让他不要把技术问题和世界观问题分来,要一起看待。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太过片面,早已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不过,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创业》不同于一般的文革电影,在意识形态的禁锢下,仍然有很多独特的闪光点。比如电影中塑造了一位革命立场坚定,对业务认真负责的张工程师的形象,实在是很难得。不同于其他文革电影中,坏人就极坏,好人就极好的片面化,本片对人性的刻画相对比较全面。比如,片中抱怨石油工地“五凉”的工人,以权力和荣誉诱惑周挺杉的冯超,担心周挺杉身体不让他投入工作的淑芬,这些人,少了文革电影一以贯之的红彤彤亮堂堂形象,多了几分人性的复杂。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无奈,在时代的背景下,也还是有个人情感的执着。这些对于人性复杂的刻画虽然也是一笔带过,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也算是一抹不同的色彩。这些埋头苦干,力争上游的男人们无疑是全片极力歌颂的对象,在他们身上,闪烁着那个时代最可贵的品质。不过,片中描写不多的几个女人却让我感触颇深。从女性的视角来看,看到的角度可能稍微狭窄,柔软一些。片中主人公周挺杉的母亲和妻子陈淑芬,为了支持周挺杉的工作,从家里来到工地,给工人们洗衣做饭。片中有一段,周挺杉的腿受伤,但是不放心工地的事情,从医院病床开溜,坚持带伤上工地。妻子淑芬看到,担心周挺杉的身体,死活要周挺杉回到医院。但是周挺杉的母亲却说,去工作吧,我支持你。其实看到这里我有些怅然。我相信,天下的母亲,像周母政治觉悟这么高的并不多。那个年代的母亲是否真如周母一样,置儿女安危与国家大事之后?如果是,我倒觉得多少有些悲哀。一个时代下的人性,呈现着畸形的发展态势,往往容易让人走上极端。家与国的冲突,任何时候都存在,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在任何时候也都让人尊敬,但是,如果一定要做的这么决绝,我想,对人性是极大的考验。电影中的周母和周挺杉更像是革命中的战友,而非情深母子。此外,电影中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描写。在艰苦的环境下,电影中的人物时不时还是会说上几句俏皮话,开几个玩笑,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整部电影严肃紧张的氛围。这一点让我很感动,我眼中的中国人正是这样,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我们含蓄又戏谑,我们沉默又开朗,我们耐劳又轻松。在我看来,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轻松的基因,在任何困苦的时刻,都不会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即使是那么严格的文革十年里,仍然有这些轻松的玩笑话。也许是中国人实在经历太多的苦难,才学会这样苦中作乐。所以,我觉得电影中对这些内容的描写让人跳出了对文革电影的固化印象,因为它描写不是文革特有的现象,而是属于任何时代,任何中国人的普遍特质。这样的描写今天看来又轻松愉快,又十分感人。总体来说,我眼中《创业》这部电影,即使是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仍然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至少朴实无华的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传达了电影制作者想要传达的观念,对人物的刻画也比较到位。在特殊时期,仍然能拍出这样水准的电影,让人对演员,导演,都心生敬佩。我对文革相关的种种,都不了解,或者说不愿了解。在我眼中,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非亲身经历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深刻理解。或是陷入对文革的批判,或是走入相同的狂热。今天的我们,不理解文革时期人们何以如此忠诚,如此狂热,又或者多么痛苦,多么屈辱。而通过文革电影,我们也许还是管中窥豹。但是多少可以再现文革的某些方面。所以,通过观看《创业》,收获的不仅是电影本身传达的奋斗精神,更多的是多文革的思考。在现今各类电影爆炸般冲击人们眼球的时候,看这样一部电影,反而让人神清气爽。只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良心电影,让烂片更少一点吧。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