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会被感动,可是我没有。那一段艰辛拼搏的往事,乍听到惊心动魄,随着解说员的话语,心潮起伏不已,酸的想要掉泪。加拿大全境旅游,似乎唯有铁路博物馆的这一处,令人难过,因为历史存留下的真实太残忍。那一条太平洋铁路,可谓是由华工的尸体铺展而成,究竟要悲惨到何种境地?!电光石火间,似能看到百余年前的历历情景:他们漂洋过海,孤苦无依的日做夜做,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汗水的耕耘……不容易!可再不容易还是要继续,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离乡背井的辛酸,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的,尤其在十九世纪,东西方的结合远没有现在的密切几近一体,跨越了国界线,就等于是另外一个世界。全然的陌生,眼前一片漆黑的摸索,四处碰壁,头破血流。相信选择迈出这样一步的人大多都有着无畏的勇气,毕竟那前路渺渺,谁又可以保证命运等待着自己的一定是向阳花开?我们憧憬的未来,往往强于现状。然而,当足迹真正的落入通往憧憬的道路之时,才会慢慢发现,原来事实并非想象的美好,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生即选择的加法,一次又一次的结果,已无法回头。何况那些被招至异邦的华工,本就是在祖国的土地上卑微的活,能有一次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甚至于家人的命运,总是一半的成算。怀着有朝一日可以衣锦还乡的期盼,默默忍受寂寞的煎熬,血与泪在流逝的生命面前,不值一提。其实这种心思不难理解,就是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所以,在知道有《金山》这样一部电影时,满心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又藏着一种惶恐与害怕,历史的还原,往往叫人猝不及防的痛楚难当。可惜呀,看完后只觉这是一首有关爱情的乱世悲歌,借助了华工在金山修铁路的背景,种种劫难,不过是男女主角在爱情路上的坎坷陪衬。也许是中加合拍的原因,展现苦难历程时并不能一味的强调某一方,自然就弥合了很多矛盾冲突点。华工看起来并没有史载的那般悲惨,与今天修桥铺路建房等等具危险性的工作一样,均有人命的损失。可我仍旧相信,即使那些华工知道了危险,还是会有人愿意去冒险,就像某些亡命徒,实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在金山修铁路,至少他们有吃有住,安然度过的每一日,都是向那期盼的目标靠近。当然,这中间不是没有后悔的,但隔了半个地球的距离,回家就如同是梦,也只能自我安慰于将来的转折了。华工在异域的遭遇,与现如今华人在异国他乡打工的本质一样,什么不公平对待,什么工资的高低,什么歧视与漠视……随着时间而变本加厉,多出的,是华人也开始欺负华人了。片中的
梁家辉说:只有华人才会帮助华人。世纪前大概如此吧。今时今日在异域扎住根的华人们,现实的程度比起西方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利益,怎么可能伸出那一双去帮助的手?他乡遇故知,不如不遇!因此,也就不可能被这样的《金山》感动,故事所讲述的悲惨,不过是常听到的,常看到的,习惯了,麻木了。而真正应该被感动的那部分,华工间的患难与共,相互扶持都被影片淡化了。一笔带过的互助情谊,是不是要为跨越国家与民族的那段爱情腾出空间?抑或是接近三小时的影片太长,全部用来讲述华工的苦难史奋斗史,太过单调。内容要丰富,还有什么比爱情的佐料更具备票房的号召?小虎的爱情,是美国式的,开放、前卫。她女扮男装的去金山寻找父亲,最后终于圆了梦,尽管是一场破碎的梦,可也在圆梦的同时,得到了她追求的爱情。花样年华的少女,受到异性的吸引,动了自己的真感情,没什么不正常,只是不要忘记,《金山》这一影片所限定的历史年代。十九世纪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王朝要求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的荼毒中,特别是像小虎那种出身的女子,很少会有那样的意识,可以被感情驱使着任由欲望爆发!也许小虎就是例外,但她和詹姆斯,一如好莱坞所有的爱情梦幻,相遇相知后必然要用床来解决彼此的爱慕之情。前面所有的铺垫,仿佛就是为了这一情节,以至于弄不明白,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还是赚钱的功利需求?如果《金山》是单纯的一部商业片,的确不错,情节人物掌握的都可以,最起码仅看镜头就引人入胜,至少火车轰鸣过后,是壮阔无边的美景,沿途风光如画,孤坟的点缀更显流落异乡的无声悲凉。偏偏这影片给戴上了纪念华工的一顶大帽子,想要表达深一层的历史意义,那真是打了大折扣。就像是赵宝刚的那一部《别了,温哥华》,浪漫的仿佛天堂里的处处笙歌,离真实生活太遥远,把一切诠释的都是那么简单,再也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也可能是对《金山》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才会如此的不能接受里面竟有一段异国苦恋,还是一段三角形的苦恋。不过《金山》的题材确实很好,有关加拿大的早期中国移民的故事在电影中极少被涉及,正如影片结束时打的征人头税的那几行字幕,几乎是被湮灭的前人往事。可也总认为对那段移民历史的挖掘就算不靠爱情渲染,也能又深又到位,反倒是加进了爱情,大把大把的镜头都浪费在这儿了!华裔女作家张翎有一部同名小说,不知道与电影有没有关系?希望没有吧,毕竟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留学加国,再现这一华工历史应该也不会像电影般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