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看法:民间传说的电影莫名其妙受到有些前人的鄙夷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16:24:38人气:0
刘三姐

视频刘三姐状态年代:0

主演黄婉秋刘世龙张巨光梁音更新时间:2021-11-26 23:49:44

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 砍柴女刘三姐(黄婉秋)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却也因此被视她为肉中刺的财主陷害,幸运捡得一条命后,她一路歌声沿江而下。老渔夫(张巨克)和儿子阿牛(刘世龙)通过歌声将她辨出,将她接入家中。远近乡民听闻,都赶来与刘三姐赛歌,以为她已人头落地的哥哥刘二(梁音)也因此机与她重逢。因为歌词中多处直揭财主对穷苦人的盘剥,…

有的人总用阶级观念,什么平等,反知识观念看待,这本来就是一个民间传说,何需承载那么多沉重的zz话题!法国哲学家有言“人们不过是在当时已有的最佳选择中做出认为最好的选择罢了”它一定要迎合当今价值观吗?“后之视今,亦若今之视昔,悲夫!”有的人说这不尊重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典型的反智主义。当时的读书人和现代的读书人真的阶级位置是一样的吗?今日批判资本家和当时批判地主不是类似的吗?古代是如何操纵知识资源使其被垄断的,和今日高价学区房和美国推荐信校友制度,高昂的医学院学费不是类似的吗?观众们啊,后人就是如此看你们的,没必要摆出一副历史“上位者”的高傲姿态来!我分明见你们崇洋过了头,难道古希腊悲剧喜剧就有天生先进性?对中国民间传说恨不得批判到底。我很反感豆瓣一群历史马后炮在那里指指点点。这种传说自唐朝当地就有,难道唐朝就掀起了阶级斗争?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好好看看柳宗元的文章,多看看民间传说再点评。中国不只有山海经,还有各族人民的传说,不要看到别人古希腊悲剧之类膝盖就软,看民间传说就嫌俗。我是00后,深深扎根在乡土小镇中,实在无法理解某些80年代电影人们逢迎国外,内心鄙夷国内,一点客观标准都没有的行为。李少红的红楼就是如此,我可以负责地说,红楼高度高于莎翁所有戏剧,尤其当你知道风月宝鉴是沟通甄家和贾家的异次元的空间钥匙之后。https://www.zhihu.com/answer/144530999有的人认为我年轻,不配写什么影评。张竹坡不过20岁,又有多少人评金瓶梅超过他?“年轻人不应该写大部头的书”我想说,文艺作品欣赏高低的评判标准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理解生活的内在逻辑,内在到哪一个程度呢?可以是人类本性,可以是生态系统无情的循环,更可以是物理学尽头不可名状的热力学的热寂。大观园是艺术品,黛玉可品,刘姥姥也可评。艺术情感不可相通,但据此对别人生活体验无端的指责不可谓不多余。下面有的人说,这部剧唯一能看的就是风景。我只能嗤笑一声。读了陈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频繁战乱的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分析。看了福建渔民们对妈祖的信仰,西藏追求圣洁的虔诚,内蒙古草原对于生命大线条的追求。人类在自然面前如何渺小,自然的呈现形式深刻地影响到人类。不要嘲讽福建的渔民,他们出海时候生死未卜,和中原农耕平稳不同,他们更需要精神寄托。不要嘲笑内蒙古生死的淡然,这里生态系统如此简单,对自然的醒悟与虔诚就在那一望无际的孤独中诞生。广西的刘三姐呢?这里丘陵喀斯特地形,不能孕育内蒙那般的豁达,人们的视野有遮挡,语言未必相通。人们向自由行动的鸟儿学习,唱出嘹亮的山歌,在语言风俗不同的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羌族等都可见山歌。不似西北的老腔,山歌还要兼顾柔美。只有深入到当地才能明白艺术形式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这就像是把长颈鹿,鳄鱼放到沙漠,把骆驼,仙人掌放在雨林中一样,或许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是并不符合当地气候的自然选择。所以啊,珠穆朗玛峰山脉上应该听是事苍鹰的嗷鸣,雪山的西藏长调,而不是爵士乐和rap;草原上响起的是呼麦,而不是苏州唱弹。同样地,这片地出现山歌,因为人口密于草原,生态系统比草原和中原成熟开发的田地要复杂,所以山歌中的内容总是别致有趣,有竹子有菠萝。生产力不够高,瓷器丝绸使用人少,所以内容呈现形式在中原地区看来“俗”,只不过是这些意象没有被赋予“花神”和“君子”,殊不知是他们以自然本来的面貌出现罢了。(山歌男女对歌一段)多么符合内在逻辑!比起一些本该放民乐的纪录片忽然响起诡异的钢琴曲,电音来得和谐得多!有些人,如果你吃不惯油茶,不要刻意找出缺点去贬低得一无是处。如果你接受不了这里的人情风俗,不要刻意去抨击。《刘三姐》只有风景能看?你穿着现代服饰,操着一颗想逃离职场现代又想要现代物质生活的心在这种地方才显得突兀。我是仫佬族,出生地就是刘三姐之乡宜州,自然从我的生活经验去体验电影中的人情山水。我自信对广西自然体验与世世代代在此居住先民体验的契合度高于一般评影人。刘三姐的优秀,在于选角,配乐,主题,服装,环境等的一致性,逻辑是自洽的。选的不是一群细高鼻梁长着卡姿兰大眼睛的网红脸,而是当地典型的居民,我想说一句当地人颧骨位置和气候是有关系的,这也是“逻辑”一部分。(有人吐槽选角和群演,奶油剧看多了)有人说,《刘三姐》恰好诞生在那个年代,一定有许多其他的“深意”。在我看来,它不过是受时代技术所限必须诞生在电影被推广之后罢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简单影像,让人产生记忆和认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为了展现某一个视角,强调主旨,赋予人格化例如动物寓言,当今的许多现实题材等。最高级的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终极的电影还是要以“纪录片”形式存在,如同实验室中一个个调皮的数据,要有何等高的审美情趣,开阔的视野胸襟才能窥得其中之美?客观展现复杂性,实现所谓的“作者已死”,不也是小说家等艺术创作者的终极任务吗?只不过我们连同我们大多数作品,由于狭隘的个人生活经验,“自娱自乐”的态度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且湮没于这第二层罢了。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