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费斯.阿金,让土耳其同胞证实屠杀历史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7:51:39人气:0
切口

视频切口状态年代:2014

主演塔哈·拉希姆阿金·加齐GeorgeGeorgiouNumanAcar更新时间:2015-10-17 13:46:32

影片以生活在土耳其小城mardin的铁匠纳扎莱特的平静生活开场,他有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然而一战爆发,一天深夜,土耳其警察敲门将他从家中带走,苦难的历程拉开帷幕。在逃脱苦工、饥饿,大屠杀等一系列灾难后,他最终获得自由,并得知一对女儿还活在世上,从此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她们。土耳其到黎巴嫩,古巴再到美国,纳扎莱特远涉重洋,遇到好人帮助,也有恶者和…

(为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给腾讯娱乐做的导演对谈,不知为啥,发现在腾讯新闻页面被删了)电影《切口》,将故事背景置于土耳其现代史上最禁忌的话题——一战时对境内亚美尼亚族裔全面灭绝,这让采访中的德籍土耳其裔名导费斯.阿金,不可避免的将议题紧紧围绕现实政治和历史认知,同时也谈及他在处理这一宏大题材时所下的苦功,以及不得不因时局而做出的一些让步。专访费斯.阿金,让土耳其同胞证实屠杀历史文/seamouse题材:大屠杀依然是禁忌,但开始松动问:因为之前研究过阿托姆.伊戈扬那部《阿拉若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所以我知道土耳其历届政府和学界一直否认在由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1915-1917年间,发生过亚美尼亚人坚称的、导致150万族人死亡的屠杀事件,甚至将“承认屠杀”写进新刑法第301条款予以定罪。但如今作为德籍土耳其裔的你,却还是大张旗鼓的拍了这个题材,这是否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禁忌松懈”?费斯.阿金:这段历史在土耳其国内确实还处于禁忌,而这也是吸引我去“冒险”的原因。不过当今谈论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民间气氛也确实宽松了。如果7年前,你胆敢在伊斯坦布尔谈论亚美尼亚记者赫兰特·丁克遇害的事情,那隔壁桌一定会来干涉,“你他妈想表达什么?”但今天已经不必再低声细语了。土耳其语里,大屠杀被称为“Soykirim”,如今也能在日常使用了。国内知名记者HasanCemal写过一本《1915:亚美尼亚人大屠杀》,其中的大屠杀,就用了“Soykirim”这词,而作者本人还是一战时犯下屠杀罪行的奥斯曼高层军官Cemal帕夏的孙子呢。这本书甚至摆在土耳其城市每一家书店的橱窗里。所以,外交层面的禁忌,经常并不作用于民间。问:关于奥斯曼帝国清洗亚美尼亚族裔的电影,以往也有但不是很多,你期待土耳其社会对《切口》有着怎样反应?费斯.阿金:阿托姆.伊格扬的《阿拉若山》和塔维亚尼兄弟的《云雀山庄》都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是难得介入这一题材的土耳其人,准确说是土耳其裔。不过,土耳其国内一定能上映这部电影,我希望观众坐在影院里,看到Nazaret在第30分钟试图抹去手上刺着的十字架时,会激起情感涟漪,至少知道并承认,在国家历史上曾存在着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族裔。问:你曾提及为此片寻找土耳其演员很艰难?费斯.阿金:不是,这里有误解。那指的是另一部流产项目,我曾想拍摄2007年亚美尼亚记者赫兰特·丁克在伊斯塔布尔遇害的故事,毕竟两个民族的历史矛盾就该由他们自己解决,而不是等着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所以我告诉自己,如果要拍这个故事,一定得是一部彻底的土耳其电影,土耳其资金、土耳其制片、土耳其实景以及土耳其剧组。我写好了剧本,给理想中的第二男主角看了,他不敢接,认为这事会为自己带来很大麻烦。我又找了其他演员,答案也差不多。我想问题可能源自事件发生的时间太近,仅仅7年,会让人们担心很多事情,可如果时间拉长到百年前呢?并且故事不止关于土耳其,而是全世界呢?这样就一点都不难找演员了。问:那么作为德国公民,又期待《切口》在德国有着怎样反应呢?费斯.阿金: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部主流的观众电影,会让绝大部分对那段历史闻所未闻的观众从此知悉。德国情况有些特殊,作为一战时与奥斯曼帝国一道对抗英法俄协约国的盟友,它对土耳其境内屠杀亚美尼亚人的历史或多或少有些干系。当时德国是知道土耳其人的大清洗计划的,却完全没有试图阻止,并在事后保持着缄默。土耳其国内至今不承认这是一场大屠杀,德国也不,而是说成“一场悲剧”。剧情:暴力无处不在,电影改变世界问:电影中有两场强奸戏,一场是奥斯曼军队对逃难亚美尼亚妇女犯下的罪行,另一场是美国北达科他铁路工人对路过女子发泄兽性(未遂)。这么做,你是想跳脱区域历史,而在全球化的尺度上,强调无所不在的暴力吗?费斯.阿金:我试图在叙事策略上找到最简单直接的工具,这是一部观众导向的主流电影,所以没有太复杂的隐喻和象征,确实也想表达主人公漫长旅程中所旁观甚至参与的无所不在的暴力。我希望这部电影的第一批观众就是土耳其人,第二批则是亚美尼亚人,希望电影形成让有历史芥蒂的双方沟通的桥梁。问:主角的心绪转变,甚至于整个故事往寻亲方向的转折,是从Nazaret看到一场露天电影开始的。你为此选择了卓别林,是为什么?费斯.阿金:首先是为了表现时代性的调研工作,让我重新看了卓别林几乎所有的作品,突然间我意识到,他与我的男主角塔哈.拉希姆非常神似。我一直相信电影和影院能够改变世界,能把不同冲突文化的人群聚拢一起。但我不可能像昆汀.塔伦蒂诺在《无耻混蛋》里做的那么极端,那家伙直接让希特勒被打死在影院里。那么我就谨慎些,只让露天电影院改变了我的主角命运吧。类型:从斯科塞斯御用编剧那学习西部片问:你一直强调《切口》的西部片属性,哪些西部片对你影响最大?费斯.阿金:首先当然是赛尔乔.莱昂内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意面西部片,但那些1970年代的美国西部片也一样给我灵感。这是一个持续不断学习和致敬的有趣过程,莱昂内将最早那些西部片改为自己风格的意面西部片,然后伊斯特伍德又把它们带回美国。而我则拍摄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安塔尼亚高原的西部片,它们确实不算真正的西部片,但迟早我会拍一部的,毕竟我太喜欢西部片这种类型了。类型化对我其实很重要,拍电影总还是需要条条框框,而西部片则算是个人情怀和类型结合的最佳出口。对西部片的热爱,源自小时候与我爸一起看电影的经历。《切口》即便不是向老爸致敬,也和他或多或少有点联系。当然,他的三观从来都和我截然不同,黑与白、右与左那种冲突却又谅解的父子矛盾。问:谈一谈与美国编剧MardikMartin的工作,从他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费斯.阿金:我的剧本是用德文写的,但我决意要做成一部英语对白为主的电影时,就需要找这么一个人来帮忙,他不仅仅是把剧本翻译了这么简单,而是得传达和还原出100年前涌来美国的亚美尼亚族群日常生活面貌。我想到马丁.斯科塞斯那部《基督最后的诱惑》,里面的中东人说着带纽约腔的英语呢,老马丁就向我推荐了担任过他很多部电影的编剧MardikMartin,我之前隐约记得他在伊拉克长大,但谷歌了一番后,惊呆了!Mardik就是亚美尼亚人,他必须是我这部电影的合作编剧。他早已退休了,但很喜欢我这个故事,我飞到洛杉矶去劝说他,酒店离他公寓就步行的距离,每天早餐就和他软磨硬泡,终于得逞。他的编剧方式倾向于化繁为简,而我的故事太过于满当当,从他那就学到怎样“断舍离”,怎样丢弃敝帚自珍的那些垃圾。配乐:D小调上的老牌音乐问:配乐方面,你继续与AlexanderHacke(工业摇滚名团坍塌的建筑E.N.主脑)合作,却意外的没见多少民歌或电气化世界音乐的成分?费斯.阿金:Hacke和我很早就一起讨论这部电影。我告诉将大概怎样拍,希望电影风格比较传统经典化,音乐上也希望比较老派一点。这或许也让不少熟知我们合作关系的观众比较意外,没有等来期待中的奈伊笛或带电的奈伊笛什么的。既然我把它唤作西部片,配乐上也就比较氛围加乡村。Hacke给我听了一些“Earth”乐队的作品,我确定了就是这种感觉。他同时也找来一首亚美尼亚摇篮曲,毕竟电影关于那段屠杀和漂泊历史,总不能完全没有亚美尼亚的踪迹吧。摇篮曲是D小调的,Hacke给《切口》所写的曲子也就固定在D小调上。情怀:接下来不打算再拍土耳其故事问:宗教带来了电影中的仇杀,你个人的宗教观念呢?费斯.阿金:不能怪罪宗教,而是得埋怨是那些掌权者和军事独裁者利用宗教犯下罪行。我也有着自己的宗教旅程,在一个严格的穆斯林移民家庭长大,花了十八九年来适应这些教条,又花了更多年时间来抛弃它们。这像是我这三部曲“爱情、死亡和魔鬼”所预示的转变过程,也同样体现在三部电影不同的主角身上,他们和我个人一样,并没有说就不再有信仰,而是在折磨人的生活中,咒骂一句。问:你绝大多数电影都还是关于血缘祖国土耳其?费斯.阿金:我准备接下来十年都不再拍和土耳其有关系的电影了,但不保证一辈子不拍,10年也许说狠了,5年吧,也许接下来的第三部还会回去。外景:叙利亚内战导致移往约旦问:电影最终没能在主角筑路和躲藏的叙利亚拍摄?费斯.阿金:是的,非常遗憾!叙利亚内战爆发前六个月,我在那做了大量历史调查工作。相信我,当时的叙利亚是你能想象和找到的最平静国度,每晚有那么多的音乐会、戏剧、知识分子讨论,一片和谐安详的景象,比土耳其要安全多了。相比之下,隔壁的黎巴嫩人就显得非常有侵略性,开车的司机从来都是骂骂咧咧的,内心永远有一个战场。我们对叙利亚能够想象的最末最末一件事情,才是战争。腾讯娱乐:但最终也完全没在土耳其取景,包括这个家庭的故乡、土耳其东南部的马尔丁?问:这就与土耳其国内对这一题材的敏感无关了。我用了土耳其的投资、很干净的钱,也有了大批土耳其演员。可要知道,土耳其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国家,整个电影工业和人才都集中在西边的伊斯坦布尔,要到马尔丁拍摄,运输成本会非常之高。相反,像《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我们用了景致相似的约旦做替代,那个国家很小,什么都围绕着首都安曼,外景地最远50公里,可以轻易的当天完工后回首都休息。而且,电影中的那段铁路,本来也就通往约旦。(那年威尼斯影展后,我慢悠悠从东地中海游荡到土耳其东部,也去了电影《切口》里这座马尔丁。果然还有回归的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的教堂。)马尔丁城市博物馆,通过照片、影像、声音,铺就着社会各界和离开这里的移民,对这座石头之城或赞或弹的个体记忆。本文版权归作者seamouse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