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学化改编的登峰造极之作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14:59:29人气:0
受伤的心

视频受伤的心状态:BD德语中字年代:2016

主演IlincaHarnutLucianTeodorRus更新时间:2018-11-10 20:20:20

改编自罗马尼亚犹太诗人马克思布雷赫的自传式同名小说,讲述诗人因罹患结核性脊椎疾病,在人生中最璀璨美好的阶段,打上石膏入住海滨医院治疗,那无以动弹、有志难伸的住院时光,花火般短暂而灼热的爱恋,是诗人人生中的最後十年,但卧病在床的他依然持续写作出版,将日常的苦闷与病痛化作探问存在意义的优美字句。(引自2016台北金马影展)

直至2006年《四月三周两天》在戛纳一举拿下金棕榈奖为止,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运动已培育出一大批风格鲜明而主题相似的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克里斯提·普优、柯内流·波兰波宇,他们不仅在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还深深影响了同辈及后辈导演。而近年来崛起的拉杜·裘德,相信是最有意识偏离新浪潮传统的罗马尼亚导演。尽管他最初的作品仍可看出新浪潮的影响,但自2015年《喝彩!》开始,便看出他创作风格和思路的转变。他远离当下现实的题材,转向遥远的过去,从尘封的岁月里挖掘罗马尼亚不为人知的黑历史。凭《喝彩!》拿下柏林银熊最佳导演奖后,裘德继续拍摄年代剧,从19世纪跃进到20世纪30年代,正值二战即将爆发的关键时刻。与《喝彩!》虚构故事不同,这部《受伤的心》是他初次挑战人物传记,聚焦一位不为人知的罗马尼亚犹太诗人作家,他年轻时患上骨结核病后,在疗养院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故事,剧本改编自这位作家的自传小说。▲别致的构图和摄影美学这可谓一部文学化改编的登峰造极之作:35毫米胶片拍摄,方形圆角画幅,散发着古典韵味;摄影采光和色调使画面如油画般幽雅;构图极尽完美,在受限的空间里利用镜子形成纵深感;每一个场景均由一个固定的长镜头完成,而作为分隔转场的黑屏字幕卡,则直接摘抄自原著的诗句,像是给观众在模拟阅读小说的情景,这种影像与文学介质交替出现的处理令人赏心悦目。整部影片由片段式的静态场景组成,章节式的结构无法令叙事形成一种连贯的整体感,呆滞的节奏与这个在疗养院里等待死亡的青年主人公一样。不过,这并非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天性乐观的主人公使故事前半段充满着风趣幽默的情节。他与医生和病友建立起友谊,他虽然一直躺在病床上接受可怕的治疗,但是在这个受限的空间里,他始终对爱情和生命抱着强烈的渴求。主人公似乎忘却了自己身染沉疴,全然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海边疗养院里,纵情朗诵诗歌、讨论政治、把酒言欢、谈情说爱、打破道德的禁忌,直至死亡悄然降临。▲主人公在病榻上接受可怕的治疗叙事腔调与氛围也随之暗藏变化,从喜悦到粗俗再到哀伤,剧本努力刻画出一位面对疾病和死亡而抱紧希望,从不轻言放弃的诗人。考虑到他的犹太人身份,以及30年代末二战爆发前夕的时代背景,影片似乎暗藏着微妙的政治和历史隐喻。随着希特勒上台掌权,罗马尼亚的反犹主义开始盛行,犹太人的命运遭遇悲剧的逆转,裘德的下一部作品《死亡的国度》便直奔此主题。这位诗人不管世界政局的变化,始终沉浸在诗意美好的想象里,即便在病榻之上仍思考着人生哲理,对日益逼近的死亡阴影不以为然。欧洲人这种深入骨髓的存在主义思维与他骨髓上的恶疾一脉相承,似乎预示着欧洲人对即将爆发的人道主义灾难无能为力。不论是医学高明的医疗团队,还是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都无法挽救垂死的生命,好比是高谈阔论和存在主义哲学根本无法阻止希特勒的崛起,以及纳粹大屠杀的到来。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