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苏童意象扩大为记忆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19:39:09人气:0
视频: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状态:HD国语中字年代:2012
主演:马新春汤龙王思怡张敏更新时间:2020-08-06 21:31:38
老马(马新春饰)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兼画匠,到了73岁时他已不再下地干活,平日里除了在村口看看牌局、聊聊天,就是和村里另一名木匠老曹一起做棺材生意。但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火葬,越来越少有人来寻两个老人制作棺材了。老曹近一年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遂找了老马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画着仙鹤的棺材。做完这一副棺材,老马就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驾鹤归西。老曹的尸体被偷偷埋在槽…
(知道拿电影去跟文学原作比较,既合理又不合适,不过因为先看了小说,总不可避免的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想象,或多或少影响观影感受) 电影放映完毕后,有观众问导演:“你是双鱼座吗?” 李睿珺纳闷:“你怎么知道的?” 观众回答:“我也是双鱼,只有我们能在小时候看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要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才会哭。” 我们知道双鱼座盛产艺术家,这或许反证了这个星座人的敏感本性。不管星座是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扯淡,总之,从甘肃小村庄走出来的八零后李睿珺又是一个佐证这“趣味迷信学说”的好例子。他把作家苏童又一番关于生与死的灵性思考(短篇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成功改变成独属自己的故事;他让那些在亘古不变实践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亲戚朋友,还原为围绕自己成长经验的可爱精灵;他年纪轻轻就试图将那么一些只可意会的深邃意境,用精雕细琢的影像进行传达和抒情。 而这种试图,从观影感受上是愉悦而接近于成功的。为什么说只是接近呢?因为我个人相信苏童的意象始终是专属文字的。因为是灵巧的短篇,观影前,不少中国观众都简单扫了一眼,大家带着几乎同样的疑问,“就一个老头和两个小孩,这可怎么改成电影啊?” 莫非是像《樱桃的滋味》那般同样指向意味悠长的生死?可李睿珺实在没必要成为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感悟的阿巴斯。他选择并挖掘出小说打动自己后引发的少时记忆,从故事情节到电影时空都将苏童原作的物理格局扩大数倍。记忆里,浮现出导演最初可感知的伤心,为大闹天宫罪行的孙悟空被判刑而哭。“没事,第二天他又会从电视里跳出来的”,大人开导道。“可是他要被压在山下500年!”孩子继续嚎哭。电影里,小伙伴们会去到河边的建筑沙堆上,比赛谁能将头闷进沙里的时间最长;会看着邻居小孩跟着父母与上来宣传火葬并挖祖坟的村干部拼命;会让大人为自己在河里抓来鸭子,却看着鸭子被煮熟后翻脸不认人。而所有的这些记忆,都是最简单和直接的,绝不会像成年后、文艺后,将记忆彼此相关联,并过度解读为死亡体验的隐喻。 而苏童的原作内容,几乎只留在了电影最后的十多分钟里。一直坚称在水田边看到仙鹤的爷爷,与孙子孙女进行着生命最后时刻的对话,老人不愿进火葬场,而期望在地里画个圈躲起来,等着远方来的仙物,驾鹤西去。 “老人摸了摸孙子的头发,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老人揪着自己的喉部,一边咳嗽着一边说,我让他们……长成……人……他们……要……把我变成……烟。”这是小说中最直接最不含蓄的部分,从阅读感受上颇入心灵,可一旦成为电影对白,就有可能不像说人话。所幸,李睿珺不但放弃了小说中全部可能的“画外音思考”,还聪明的加上自己最熟悉的乡音——并非大众所熟悉的普通话——解决了中国电影中最老大难的对白设计问题。 可是,关于生死的苏童式意象,始终难以真正通过影像来表达。爷爷表达了土葬心愿后,眼瞅着可爱的孙子真就拿来铲子动手,虽说并非恐惧,却也对行将就木的生命有着一番疼痛感悟,“可是你怎么能把爷爷活埋了呢?我是你爷爷,没有我就没有你爹,没有我也就没有你,你怎么能把你亲爷爷活埋了呢?老人捂着胸又咳嗽了一通,他卷起衣角抹了抹眼睛,说,那不行,你爹知道了非揍死你不可。”通过小说看来,这样的思绪和随之而来的挖坑掩埋行为被赋予了禅意,没人会追问其现实可能性。可到了电影中,感觉还是有那么点走样了,“怎么能把你亲爷爷活埋了呢?”苏童角色的这句话,自然而然的过度成了观众对电影角色行为的纳闷和疑问。 因此,李睿珺这部改编电影的突破与不足,反而更加印证着,电影与文学,始终是两门不同的艺术。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