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腐国人学习如何优雅地自黑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4 10:29:06人气:0
ABrushwithDeath

视频ABrushwithDeath状态年代:2007

主演戴安·摩根更新时间:2012-09-07 08:41:46

五位少女到郊外渡周末,她们提意到附近一间丢空已久、阴森恐怖的古老大屋探险,因为这间古宅在多年前曾发生一宗骇人命案,传闻当时年幼的弟弟被兄长所杀,其兄长还用弟弟的鲜血当作油彩来绘画……五位少女又会否被古宅中的怨魂所杀ABrushwithDeath

我会探索古人类如何进化成EdSheeran.“政府当初为什么要开办BBC呢,这是不是政府犯下的一个愚蠢错误,就像英国脱欧那样”。“维多利亚女王的离世正好伴随着影像的发明,得以让全英国人观赏她的葬礼,不过遗憾的是她自己看不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虽然我也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把时代装进棺材里的。”“丘吉尔的演讲鼓舞人心,且能撩起人的欲望”。©《扯蛋英国史》,咳咳丘吉尔被玩坏2333主持人小姐姐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全程一本正经地胡说英国史,以及戏涮历史名人和各个领域权威教授。就有了这部好像在侃英国史,其实在扯蛋的BBC出品、伪纪录片喜剧《扯蛋英国史》。但凡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女王、工业革命、莎士比亚、福尔摩斯、亚瑟王...放心,各个逃不了被拿出来一黑再黑。©《扯蛋英国史》,小姐姐黑起莎翁来也很毒真是应了那句,英国人自黑起来说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即使是再严肃的名人和历史,也能拿出来自嘲一番,算得上是腐国人“黑天黑地黑自己”的英式幽默传统了。01英式自黑,和政治諷刺劇1961年,当一位年轻的英国喜剧演员开始在伦敦的舞台上模仿首相时,这几乎是英国人头回看到这样的东西。在此之前,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拿首相开涮。即使,讽刺艺术一直是英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16世纪,莎翁就已经写下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威尼斯商人》和《理查三世》;18世纪,斯威夫特借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的经历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但也是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50年代,公然拿大人物开涮,不再是什么不能打破的禁忌了。二战后,美国国务卿曾评论说,“英国失去了帝国地位,但还未找到自己的位置”。战争结束,大英帝国再也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瞬间沦为二流国家的衰落,让整个社会环境开始失去对权威的敬重,那些大人物,也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这种背景下,首先成名的,就是以模仿时任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闻名的年轻人彼得·库克。©彼得·库克被誉为“现代讽刺之父”彼得·库克出身自剑桥脚灯社,他和来自牛津讽刺剧社的几个好友,共同组成了一个专写政治讽刺剧的剧团——边缘之外(BeyondtheFringe)。©边缘之外剧团他在舞台上化身装模作样的首相老家伙,把首相可笑的日常展现给大家。首相开始成了观众们的嘲讽对象。一次首相本人就坐在台下的演出中,彼得·库克却即兴发挥,加了一句凉风瑟瑟的台词:我有时间时,喜欢去剧场看四个浮夸的年轻人演出,脸上挂着愚蠢的微笑,装作听懂了他们的笑话。就是它的犀利和可笑,让这部叫做《边缘之外》的同名戏剧,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风靡整个英伦三岛。彼得·库克甚至带着剧团,开始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巡演。©演出时的边缘之外剧团而在英国国内,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催生出了一系列模仿它而出现的舞台或电视戏剧。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当属62年开始在BBC播出的《ThatWasTheWeekThatWas》(那一周)。仍然是把矛头对准了政治公众人物,仍然模仿/致敬/抄袭了很多彼得·库克的段子。总之,这两部的成功,带起了整个60年代英国讽刺剧热潮。从此之后,戏剧舞台和电视荧幕上,就再没有什么大人物是不能拿出来开涮的。所以,你看到80年代《是,大臣》、《是,首相》系列风靡全国,经久不衰。©《是,大臣》中嘲讽外交部不仅是普通观众爱它,据说每次电视台播放,下院就没人了,因为都跑去追剧了。就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本人都爱到为它写了个短篇,跑去客串了一集。看到《黑镜》里第一集就是恶搞首相和猪需要直播羞羞,来救王室成员;©《黑镜》里被黑到没眼看的首相或是《权力的猴戏》里拿英国脱欧、特朗普竞选来戏耍一番,就都不会感到奇怪。毕竟,这绝对算得上是英式自黑多年来的优良传统。02小人物的自嘲,和冷度幽默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憨豆先生有过一段表演。他一边弹琴,一边摆弄手机,间或打个喷嚏,这种小人物式的自嘲幽默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憨豆先生《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坦利评论说: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会像英国这样,在10亿观众面前来一番自嘲。要知道,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出愚蠢可笑的样子是需要勇气的。《是,大臣》里,首相自嘲英式没落说:可不是,从世界局势来看,外交部可有可无,我们(英国)又没有实权,只不过是个美军导弹基地罢了。如果连大人物都是这样反英雄主义的,那英国银幕上的小人物呢。60年代的讽刺热潮里,受彼得·库克和他的“边缘之外”影响——同样是出身剑桥脚灯社和牛津讽刺剧社的6人喜剧团体,巨蟒剧团(MontyPython)横空出世。©巨蟒剧团,被誉为“喜剧届的披头士”他们带来的经典《飞翔的马戏团》走了和政治讽刺的彼得·库克并不一样的路线。6个毕业于剑桥、牛津或医学、或法学的高材生,在里面分饰各个角色。而那些角色从主妇、店员、流浪汉,到主持人、医生和警察,几乎对整个社会无所不包。或展示缺点、调侃失败,或制造窘境、演绎尴尬,反正,那些性格古怪又单纯的小人物,成了银幕上的幽默来源。他们调侃王室、嘲讽名人,也展示自己的缺点和窘境,自嘲便成了终极目的。©《飞翔的马戏团》调侃警察英国人似乎一直有着一种颇具冷感的幽默文化。美国人的幽默是热闹的、趣味的、充满着乐观精神的;而英国人呢,幽默常常来自自我揶揄、挖苦和自嘲,就像他们的天气一样,充满了一种阴翳感。所以有个词,就叫做BritishColdNature,我觉得用来形容他们的幽默文化也刚刚好。巨蟒之后,约翰·克里斯在70年代编剧了经典的情景喜剧《弗尔蒂旅馆》,同样是这种小人物的冷度幽默典范。©《弗尔蒂旅馆》旅馆的四个人市侩、怕老婆的旅馆主人,爱唠叨的女主人,经常搅进倒霉事的侍者,各种各样的客人,一起卷进无数窘境,贡献了无数尴尬笑点。80年代笨拙的《黑爵士》,将法、德国人一起带跑偏的《法国小馆儿》;90年代恶搞自黑的《笑料一火车》;再到新世纪后,孤僻古怪的《布莱克书店》、将尴尬美学发挥到至高境界的《办公室笑云》、自黑到没有下限的《小不列颠》。©《布莱克书店》自黑©《小不列颠》讽刺广告这里面的腐国人,往往就是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嘲讽生活与自我嘲讽。他们不吝于展示自己最庸常的无奈与尴尬,或喋喋不休着蔫坏儿抖包袱,或冷艳十足藐视一切庸常规则。没有“美国梦”式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也便没有了庸俗,只剩清冷难忘的讽刺诗。理解了这个谱系上的喜剧,基本上也就懂得了腐国人的深层性格和内心。有人说,他们自嘲式冷幽默的背后,是英国的岛国环境、森严社会,是阴霾和封闭。一方面是这样。另一面,就像《扯蛋英国史》里面,对英国历史和名人的胡扯调侃背后,我看到的,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信和豁达。©《扯蛋英国史》自黑,和自信常常一体两面。自嘲式幽默的背后,其实自然也是英国人那种不迷信权力和规矩,随时保持自省和思考的迷人特质。-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本文版权归作者破词儿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