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神作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4 13:12:24人气:0
厄舍古厦

视频厄舍古厦状态年代:1965

主演让·德比古MargueriteGanceCharlesLamyFournez-Goffard更新时间:2013-08-25 18:38:26

根据埃德加·爱伦坡同名小说改编。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最着名的心理恐怖小说之一。主人公罗得瑞克的性格,他与妹妹玛德琳的关系,以及他活埋妹妹的动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小说全篇贯穿了大量的意识流描写,堪称心理小说中的精品。 罗德里克与年轻的妻子玛德莱娜生活在厄舍家族的古厦里,一位医生经常来这里看望体弱多病的玛德莱娜。如同厄舍家族的所有男人,罗德里克充满激情…

《厄舍古厦的倒塌》导演是法国的印象派导演让•爱泼斯坦,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印象主义运动已经走向了末期。不同的印象派导演的公司纷纷破产,之后他们也在创作方向上分道扬镳。爱泼斯坦最终走上了用准纪录片的方法呈现简单故事的道路,而其他一些导演(如谢尔曼•杜拉克)开始创作实验电影。但《厄舍古厦的倒塌》在创作方向上却和后来的实验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电影应该反对叙事,通过形式让电影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所以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在形式上看到20年代存在的几乎所有电影流派的身影。整体的结构仍然是印象主义的,部分镜头和表演风格是表现主义的,很多段落采用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剪辑方法,已经初步具备了诗电影的雏形,造型和主题上是典型的哥特电影。但是对于形式的侧重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原著的情节面目全非,很多观众甚至不能完全的理解剧情;二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导致了观众对于影片主题的迷惑。今天我尝试着第一次从较为专业的角度浅析一下电影中的各种艺术风格,从而论证这部承上启下的电影的伟大。一、印象主义印象派运动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作品创造转瞬即逝的情感,或者印象。这是这个流派被命名的原因,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印象派一样都追求保留创作者的主观印象。但和印象派绘画不同,印象派电影出了创造导演的主观印象,有时也通过主观镜头创造角色的主观印象。而且通常是对人物的印象,而非像绘画一样是对自然景物的印象。印象派通常有两个重要概念:“上镜头性”和节奏。1.上镜头性印象派电影导演认为“上镜头性”是电影的基础,并将它定义为将一个电影镜头与拍摄的原初物体区别开来的属性。简单的说,存在着一个物体A,当它被拍摄后,在胶片上形成了物体B,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上镜头”。而物体B所具备的新特性可以称为“上镜头性”。“上镜头性”是由摄影机的性能创造出来的:取景将物体从它们的环境中隔离出来,黑白胶片改变了它们的外表,特殊的光效进一步改变它们。为了增加被拍摄物体的“上镜头性”,以及展现镜头的主观性,印象派导演的很多创新都在摄影技巧上,尤其是光学技巧。包括叠画、使用滤光器、使用扭曲镜面、虚焦等等。①特写在这组男主朋友进入酒馆的特写中,始终没有让观众看到角色的脸,从而保持了他的神秘性。让观众去猜测他是是谁,他要做什么事,从而在开篇引起观众的兴趣。②强光打光是场面调度中重要的一环,而黑白电影因为没有色彩所以更加重要。印象派电影的打光经常使用强光照亮角色全部或者局部面部,从而强化角色表情给人的印象。上图中的强光、角色的表情、树枝留在她脸上的影子都给人留下了狰狞的印象。说明在她听到丈夫要送老人去厄舍古厦时十分的恐惧,暗示了古厦的危险重重。③虚焦虚焦即通过摄影技巧让镜头模糊,一般在印象派电影中用来表现角色的主观镜头。比如在《微笑的布迪夫人》中,用模糊镜头表现布迪夫人面对丈夫向自己开枪时的恐惧。第一个模糊镜头是从画的视角拍摄,给人一种男主要走进画里的感觉。说明男主此时的心思全部放进了画里,彻底忽略了妻子的身体问题。第二个模糊镜头是老人扶着安置完妻子尸体的男主回去的镜头,是一个导演的主观印象。表现出男主在妻子时候的伤心绝望。2.节奏印象派导演认为电影以视觉节奏为基础。节奏产生于镜头内的动作以及镜头长度本身的准确的拼接。而节奏产生情绪,情绪是电影的基础,故事不是。所谓镜头内的动作大多是角色的动作,比如影片中两个人在打架了那这个画面的节奏就一定比两个人在聊天要快。镜头之间的拼接就是蒙太奇,或者说剪辑。快速蒙太奇可以产生极强的节奏感,这与传统电影是有区别的。传统电影依靠平行剪辑加快节奏通过的是故事,而非蒙太奇。本身的节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叙事和抒情时的慢节奏,和惊悚桥段的快节奏,两种节奏张弛有度。没当快节奏之后,立刻插入慢节奏,让观众不至于过度紧张和恐惧。慢节奏之后马上插入快节奏,时刻让观众保持注意力。①镜头内的动作这个镜头中摄影机被放在马夫身后,可以让观众感觉到马车的速度和颠簸。马夫离开的速度明显比来的时候快了很多,说明他对于厄舍古厦的害怕。②蒙太奇在经历了男主安置了妻子尸体依依不舍的回到古厦的慢节奏之后,影片马上开始了一段蒙太奇。盔甲和钟从远景逐渐变成特写,压迫感逐渐加强。盔甲和剑都暗示了危险的降临,时钟和钟摆暗示时间的流逝以及男主内心的焦虑不安。他期待着听到妻子的声音,内心高度紧张,导致眼中的物体出现了重影。小提琴代表着他的内心,最终琴弦崩断,代表了过度紧张造成内心的崩溃。蒙太奇把不同的画面拼接在一起,让电影的节奏瞬间加快,紧张感也越来越强。二、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不同,表现主义电影受绘画和戏剧影响极大,电影中的画面和构图直接继承自绘画,而场景和表演更是以表现主义戏剧为模板。表现主义是以极端的扭曲表现内在的真实情感。表现主义认为“电影必须成为图像艺术”,所以表现主义电影强调单个镜头要成为一幅表现主义绘画。场面调度、人物表演都要为这一目的服务,最终让布景、服装、照明、人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视觉样式。所以演员的表演经常是一阵一阵的,当他们与整体成为一个抢眼的构图时,叙事就会完全停下来或者慢下来。表现主义常用的融合方法有风格化表面、对称、变形和夸张、相似图形的并置。1.风格化表面(布景)风格化表面让影片中不同的元素呈现出相同的风格,从而更好的形成表现主义的构图。最为常用的就是布景和服装。第一部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就用充满各种锯齿线的布景和服装暗示主角扭曲病态的内心世界。影片中的古厦很空旷,物品摆放随意,可以突显出古厦的古老和阴森,同时也突出男主生活的孤寂。古厦的这一角采用了表现主义的布景。墙壁上蔓延的黑色条纹像人的神经,暗示了古厦有自己的生命,那幅画就是她的灵魂,随着男主妻子的虚弱,她也逐渐觉醒。盔甲象征着她的威严,荆棘代表着痛苦,锁链代表着对男主的束缚。妻子的墓穴,装饰的非常美丽,传达出男主对妻子的爱。2.表演表现主义电影的表演为了配合风格化的布景,所以要有意的夸张,不遵循自然主义,常常痉挛般移动暂停,然后突然做出姿势。比如这个男主表情和仆人钉棺的蒙太奇,在好几次正反打之后,男主才去愤怒的阻止他。3.叠画这是表现主义最常用的手法,直接外化角色内心的情感。影片用了多重叠画,表现出妻子身体被病魔折磨同时对男主对自己置之不理的痛苦。这是男主安置妻子尸体时的蒙太奇,再次使用了多重叠画。蜡烛代表着哀悼,暗示着所有人的悲伤。白色婚纱是妻子的象征,代表着她香消玉殒。所有人抬棺的动作都是一顿一顿的,代表步伐沉重,所有人都怀着沉重的心情。然后是一个男主的主观镜头,他看到了枯树,之后的画面中出现了落叶,代表着他的内心随着妻子的死亡逐渐枯萎。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区别1.印象主义追求用各种摄影技巧传达出导演或者角色的主观印象,重视外在。表现主义追求用风格化的表面和演员表演传达角色内心情感,重视内在。这是两者核心区别。2.印象派电影与印象派绘画仅仅是追求的目的相同,并没有太多联系。表现主义电影的方法很多直接继承自表现主义绘画和戏剧。3.印象派的典型特征在于摄影技巧的创新,而表现主义的独特之处则是场面调度的运用。4.印象派认为电影与戏剧对立,所以电影要减少戏剧冲突,所以追求自然主义的表演方法,表演极为克制。表现主义的表演方法模仿表现主义戏剧,常常非常夸张,并且经常出现痉挛般移动暂停。5.印象派追求实景拍摄,所以电影中有很多自然风光。而表现主义电影的扭曲在实景拍摄中很难实现,所以多为室内剧。电影里就用古厦旁的烟雾缭绕、枯木丛生表现出古厦的阴森可怖。三、蒙太奇学派产生于上世纪20到30年代的苏联。蒙太奇学派认为镜头不仅仅是构成蒙太奇的元素,更是蒙太奇的细胞。镜头间彼此碰撞,形成强烈的冲突,产生一个超越两个镜头的综合体。蒙太奇能迫使观众感受各个元素之间的冲突并在他的思想中创造出一个新的观念。(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各个导演的理论分歧很大,这里采用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电影并不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而是要传达一些抽象的理念。蒙太奇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最大的就是剪辑手法。通常蒙太奇电影相对于其他电影,镜头长度更短,相同时间内拥有更多的镜头数量。蒙太奇学派的剪辑方法可以形成时间、空间、图形上的张力。连贯性剪辑是为了创造在一个场景内时间连绵不断的错觉。而蒙太奇剪辑通常要创建的,要么是重叠的时序关系,要么是省略的时序关系。在重叠性剪辑中,第二个镜头会重复前一个镜头的部分或者全部动作。好几个镜头都包含有这样的重复时,一个动作在银幕上所花的时间就会明显增长。省略性剪辑形成相反的效果。某个事件其中一部分被省略,这一事件所花的时间比实际情况就要更少。蒙太奇剪辑也能通过空间形成冲突。前一个镜头和后一个镜头不发生在同一空间或者在同一空间的不同位置,从而创造出空间上的矛盾,迫使观众去理解这种冲突。蒙太奇电影也采用交叉剪辑创造这种空间关系。爱泼斯坦的蒙太奇不像苏联导演那样激进,但明显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用更多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组蒙太奇从而推动剧情。男主的手、脸部和手绘板、画板的剪辑说明男主想要画画。然后画面切到远景,古厦内空无一人。接着妻子出现,男主看向她,做出祈求的手势,希望可以让她当模特给自己画像。男主要开始画画,妻子转身要离开,被男主叫回,扬琴在画面又下角形成一个画框,暗示着妻子正在被关进画框中。男主开始画画,妻子摸了一下脸,说明画画的过程正在将妻子的灵魂过渡给画中人。画每生动一分,妻子的身体就会虚弱一分。非叙境的插入叙境指的是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故事世界中的任何内容都是叙境中的元素,非叙境元素存在于故事之外。非叙境元素的插入通常是为了表达一个比喻性的观点。在朋友到访,房间开始吹起阵阵阴风之后,男主开始弹吉他安抚她的情绪。然后用蒙太奇不断在吉他和景色周围切换,风平浪静的风景暗示着古厦的情绪被平复。这里暗示着古厦有自己的生命,而男主知道这件事。镜头中的景色对于古堡内的这段戏属于完全的非叙境元素,但对于全片来说,它们和古堡存在空间关系,又属于叙境元素。蒙太奇导演还会在镜头之间形成惊人的图形对比,一个剪辑也许会带来构图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最为惊人的图形冲突,是从一个形象切到同样的图像,但后者却是左右反转或者上下颠倒的。五、诗电影“诗电影”以否定情节、探索隐喻和抒情功能为主旨的电影创作主张。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在50-70年代的苏联得到了发展。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法国先锋派的诗电影概念比较极端,主张完全抛弃情节。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进行了探索。但他们不像法国先锋派那样极端,主要是对于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锋派在内的早期电影艺术家们对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的探索成果,构成了现代电影表现手段的有机部分。1.隐喻影片中的蜡烛代表着妻子正在燃烧的生命。它和画摆放在一起,说明画正在不断吞噬她的生命力。在妻子死后,蜡烛也跟着燃尽。这是在仆人给妻子钉棺材的蒙太奇中,分别出现了抱对的蜥蜴和抱对的猫头鹰。抱对的蜥蜴代表着夫妻,猫头鹰代表着黄昏和死亡,对应着妻子死去夫妻分离,暗示了男主的绝望心情。2.节奏全片主要通过慢镜头放缓时间的速度,从而形成抒情的诗意节奏。类似用慢镜头展示诗意节奏的方法在塔科夫斯基的《镜子》中被反复运用。第一个诗意镜头是在朋友第一次到访,古厦受到了打扰,吹起了阵阵阴风。慢镜头下虽然透漏着阴森,但有一种暗黑哥特的美感。第二个是用薄纱指代妻子,用慢镜头下随风飘舞暗示她的香消玉殒。六、哥特电影哥特电影风格的确立源于哥特文学与哥特音乐,哥特文学又与欧洲中世纪文化紧密相连,而中世纪文化在人们心中标志印象就是禁欲与死亡。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便在于人类怎样以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扰,通过艺术的表现可以将死亡的恐怖转化为美感。影片无论从布景风格、故事内容、主题都符合哥特电影的特质:运用悲伤、死亡的黑色风格,剖析主角阴郁的情感世界,于黑暗之中表达对美好的向往。七、故事影片的形式过于张扬,导致了情节被极度稀释,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影片改编自爱伦坡小说《厄舍古厦的倒塌》。男主和妻子居住在阴森的古厦中,古厦周围烟雾缭绕、阴风阵阵,让所有外人不敢靠近。而古厦本身似乎拥有生命,所以当朋友到访,她会生气的吹起大风。男主沉迷于创作妻子的肖像画,但他每画一笔,画就更加生动一分,妻子的健康就下降一分。但男主好像一心扎进画里,完全忽略了妻子的健康。直到妻子去世,他才幡然醒悟。他拒绝埋葬妻子,而是安置了她的尸体,等待着她的回归。直到一个夜晚,妻子归来,古厦开始展开报复,男主抱着妻子和朋友一起逃离了倒塌的古厦。爱泼斯坦的影片把重心放在了恐怖氛围的营造上,很大程度弱化了故事情节。影片主要表现了一种男主的心理上的移情效应,造成男主对于妻子的爱转移到了画作上,直到妻子死后才悔悟。而哥特的故事背后蕴含着美好的主题: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以后才追悔莫及。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