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母亲!状态: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年代:2017
主演:詹妮弗·劳伦斯哈维尔·巴登艾德·哈里斯米歇尔·菲佛更新时间:2020-08-06 18:58:17
他(哈维尔·巴登JavierBardem饰)是一名作家,却遭遇了职业瓶颈期,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她(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Lawrence饰)是一名主妇,每天忙于将两人的安乐窝修缮一新。一天,一个男人(艾德·哈里斯EdHarris饰)敲响家门,这个男人是作家的超级粉丝,接着,男人的妻子(米歇尔·菲佛MichellePfeiffer饰)也登门拜访,这两人在家中随意穿梭肆意的打听着男女主人的隐私,这让她感到…
观看《
母亲!》的经历是独特的,这是本届首部放完时有零星掌声和嘘声并存的主竞赛电影。看的时候,我充分沉浸在扣人心弦的紧张之中,又不断地被一些细节打断出戏。同时,我对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产生深深的怀疑,多次试图构建自己的理解都以失败告终,观看的过程里内心充满矛盾。它注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事实上,观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电影都有类似的体验。《梦之安魂曲》奠定了
他此后所有作品的基调,这部电影靠出神入化的蒙太奇抓住我的心脏,但最终并未传达给我它的意旨,我只感受到了它的压抑。但是《母亲!》与《梦之安魂曲》相差很大,它更像另外一部同样充斥着压抑气氛的《黑天鹅》,二者都是大女主戏,给予女演员巨大的发挥空间,甚至在某种哲学构建及一些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悬疑营造上,使用了相同的手法。不过,《母亲!》传达给我的情绪不是压抑,而是愤怒。创作者像灭世者,妄图把一切一把火烧掉,就像片中女主角烧掉他们的房子一样。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发布会上说,这个剧本创作就是基于他的愤怒,在5天的时间里写完,是完全由心发出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他展现出了扎实而高超的导演能力。他十分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使得这部电影在镜头调度、声光运用,以及悬疑营造、多重隐喻等方面有着无可挑剔的品质。在他的镜头空间里,意识可以具象化成一座房子、一只蛤蟆,也可以抽象化成一片混沌。他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架宏伟的哲学桥梁。既然全部由心出发,那我们就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达伦的艺术理念、世界观、认知体系和他对世界的悲悯。作为一个意识流故事,轮回结构的构建使这部电影的解读层次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基于詹妮弗-劳伦斯和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男女主角建立多个维度的解读:1、女主角过度的给予和男主角过度的索取,指涉了婚姻中的男女关系;2、基于片名以及女主孕育过程,探讨孕育中女性潜意识的心理变化;3、基于男主的作家身份,讨论作家夫人如何在作家和作家笔下人物的关系中自处,讨论作家作品的构思过程;4、基于大量陌生人涌入女主角的房子的守卫者和闯入者关系,男主欢迎而女主抵触带来的矛盾,来建立当前难民语境下美国现状的影射……这些解读基本上都有迹可循,那些闯入者既是男主笔下的人物,也拥有不同肤色和语言,同时也存在于战争、饥饿、瘟疫、死亡不同场景里……达伦的想法是宏大而复杂的,涉及性别、心理、社会、哲学等多重领域。其中,最值得说道的解读之一,依旧是剧情与当下美国现状的照应。导演在发布会上说道,只要翻开《圣经》里的第六日就可以明白电影的内涵是什么。这一章写道:motherx27;sprayerourmotherwhoartunderfoot,hallowedbethynames,thyseasonscome,thywillbedone,withinusasaroundus,thankyouforourdailybread,ourwater,ourair,andourlivesandsomuchbeauty;leadusnotintoselfishcravingandthedestructionsthatarethehungersoftheglutted,butdeliverusfromwantonconsumptionofthyvastbutfinitebounty,forthineistheonlysphereoflifeweknow,andthepowerandtheglory,foreverandever,amen于是影片还有着一层厚厚的宗教意味。女主角亲自装修房子,是想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海报上,詹妮弗-劳伦斯45度上扬的面孔,像极了圣母玛利亚,而孕育的孩子,似乎可以被看作圣婴。片名由“mother”加上“!”构成,则将其含义指向了愤怒的祈祷。也难怪最初的片名叫《第六日》。导演解释称,他的愤怒不是没有理由的。人类拥有一个这么美好的世界,就像被女主角精心装修的房子一般。然而我们却不懂得珍惜,肆意破坏着它。当下社会出现了这么多状况,污染让自然奄奄一息,民族和经济有气无力,文化和语言伤痕累累……这一切都被导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如果基于美国和难民当下的境况解读,给导演戴上“对现实中白左观点批判”的帽子则又显得无知。达伦并没有明确地说出他的态度,他并不仅仅单纯支持或者反对。他所愤怒的只是结果,是他看到的被毁掉的一切。至于为什么毁掉,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男主角身上则有着非常明显的答案:自私,自我,好面子,爱慕虚荣,毫无原则。不过,难道因为有这么多花里胡哨的隐喻,让我们这些自作聪明的观众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让我们发现自己居然还拥有会运转的大脑,就该给这部电影高分吗?我认为不妥。倘若通过对刚才提到的任何一个维度进行文本梳理,我们就会发现,每一种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都有残损,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毕竟这是个在5天之中写出来的剧本,它就像一首强烈的情绪驱动创作的诗歌,存在大量可以删改的空间。文艺是有基本规律的,比如过满则溢,中国人称之为留白。就像梵高的画,不需要再多任何其他颜色的杂质。而一部好小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多余的段落。一部电影,当建立某个叙述体系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与之无关或相悖的情节和镜头。因为艺术家必须不能将观众带入歧途,有任何把观众带入歧途的——即便是有倾向的——情节,都是不被允许的。我们用任何一个维度去解释这部电影,都会有产生大量废笔,都有诸多情节变得不可解释。甚至,它的多元隐喻,仍要靠威尼斯电影节官网影片资料库里的一段《圣经》诗句来统御。还有,必须严肃指出的是,艺术创作是自律的,艺术家不是横冲直撞的不理智的热血青年,尽管他们都曾年轻过冲动过。一个艺术家成熟代表作的诞生,往往需要年龄和阅历的积累。艺术家也不能在作品里对内容过度解释,让它变得肤浅,更不必要在戏外解释太多去绑架观众的思维。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这部电影里是失控的,他在愤怒情绪驱使下,给影片加入了过量的冲突,过量的悬疑元素,这都冲淡了它的艺术价值,让它变成了廉价的Drama。诸多Drama的细节又会时不时让观众出戏,让电影美术上苦心营造的悬疑感破功。而故事开始和结尾叙述视角的转变,更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知所措,让我的思考变得游移不定。所以只能说,这是一部精彩和遗憾并存的电影。本文版权归作者南悠一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