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是战士(WeWereSoldiers)——很不错的电影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17:34:05人气:5
视频:我们曾经是战士状态:BD超清中字年代:2002
主演:梅尔·吉布森玛德琳·斯托格雷戈·金尼尔山姆·艾里奥特更新时间:2020-08-06 20:49:55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梅尔吉布森MelGibson饰)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我们曾是战士(WeWereSoldiers)2011-7-23《我们曾是战士》(《WeWereSoldiers》),鄙人认为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可以给五颗星。关于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的影片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越战三部曲《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了。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受到了中国影迷的很好的口碑,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它们算作越战电影的经典之作。我看完《我们曾是战士》后,也会认为网友会给出较高的评价,但是出乎哥的预料,豆瓣的影评中不少是给差评的。鉴于此,我想写篇影评,来表达我对这部影片的喜爱,鄙人认为这部片子毫不逊色于越战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每个人喜爱的电影类型不同,哪怕同属于战争片,大家的口味也各异。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片子太假,虽然我从未上过战场(现在一代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正经历过战争?),而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很真实的影片。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我是先看的哈罗德•G•摩尔和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而后才到网上搜索《我们曾是战士》这部电影来看的。据我的记忆,影片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其中后方参战军人家属的一些事情,在书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而未详细的描述,譬如出租车司机把通知家属的电报送错了地址,书中也提到过,这事搞的军属们很不满意(设想如果发生在中国,军人家属们会对阵亡通知书都会送错而感到无所谓吗?)。影片中的主人公,美军上校摩尔,是真实的人物,后来他升为中将,并于影片中的战地记者加罗威合著了《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影片中的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实的,并于书中人物名称一致,我想也是原作者所期望的吧。影片最后,加罗威说自己作为记者却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而摩尔坚定的要求他一定要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写出来,让处于万里之外的享受和平的美国人民知道美国军人在越南的真实经历。这点我真的佩服这位美国老兵。在中国我们处于后方的人们从未得知战场的真实情况,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军队“大胜”了这种鼓舞人心的报道,而从不了解战场上普通士兵所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在这点上中共和日本法西斯做的差不多,好在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人可以隐瞒一切。有人说这部影片的战争场面太假,把越南军队显示的太傻,哥不敢苟同。这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作为军事强国的美国军人会以打败了傻子部队而感到光荣自豪吗?就像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会以打败一个三岁小孩而感到荣耀吗?我觉得我们一直都活在谎言和欺骗中,对于战争也是如此。小时候我看抗日战争影片觉得小日本好傻啊,被我们玩得团团转,长大了才发现,不是小日本傻,是我们自己傻。如果日本人那么愚蠢,那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我们却与智商超低的日本军队打了八年?谁显得更愚蠢呢?真实,我个人觉得其真实性应该超过《野战排》,这就是我喜欢这部《我们曾是战士》的原因之一。有网友认为这部影片是美国政府的政治宣传片,哥笑了。我想问一句:您见过片中涉及美国种族歧视的政治宣传片吗?您见过片中的美国大兵被自己飞机投的燃烧弹活活烧成灰的政治宣传片吗?如果这也是政治宣传片的话,我倒希望中国政府多拍几部这样的“政治宣传片”,让我开一下眼,而不是《建党伟业》这么忠于历史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片子。回过头来说一说《我们曾是战士》(《WeWereSoldiers》)这部影片的片名。《WeWereSoldiers》,有许多中文的翻译,譬如《越战忠魂》、《军天壮志》、《士兵宣言》等。实际上,原书作者摩尔和加罗威在书中想表达的意思偏向于我们的直译——《我们曾是战士》,而不是什么《越战忠魂》、《军天壮志》之类的带有煽动色彩的词汇。无论是美国军人还是越南军人,在书中作者都对于他们的勇敢和精神给予了尊敬,一点没有丑化贬低对手(越南军人)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美国军人,尤其是美国军官的观点。他们虽然为自己的战友牺牲而痛心,但也不会因此而故意贬低自己的对手。在这点我们中国人做的恰恰相反。这是一部献给勇敢士兵的电影,献给美军和越军勇敢战士的电影,而不是只赞扬美国军人的影片。赞扬将军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然而表现士兵的作品却很少(至少在中国),没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哪来的将军的光辉功绩?在中国这样一个胜者为王的社会,又有几人会关注经历过踏冰卧雪、枪林弹雨的大兵呢?这也是我喜爱这部影片的一点。我给予这部影片很高评价的另一个原因是——战争场面的真实。片中几乎完全再现了1965年那一次交锋的历史(虽然可能为了电影的波澜起伏,有的镜头丧失了一点真实性)。摩尔营长确实如他自己在战前的演讲中那样“开战以后,我将是第一个走进战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人。我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同胞,不管是已经牺牲的还是仍然活着的。我们所有的人将一起回家”。他确实做到了没丢下一个战友,无论生死。有人说,战争场面不太真实,不过我没看出来。我不是军事迷,对于各种战术和武器不了解,我个人觉得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很真实。AK47、M16、M60、迫击炮、火箭筒、手榴弹、直升飞机、战斗机等,我没看出什么问题来。对了,有一点值得提,那就是北越士兵所用的手榴弹是我们中国造的棒锤形手榴弹。摩尔在书中说,他一眼就看出是中国造的。其实美国人也知道北越军队的背后是我们中国大陆在支持,但是美国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公开这一点,可能是美国害怕我军直接参战吧。影片中表现了美军一种经典战例。一个排由于冒进被北越军队给包围了,切断了他们回到大部队的线路。由于越军人数占绝对优势,本质上讲所有在陆地上的空骑兵都处于越军的大包围圈中。但是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物资援助的一个排,深处四周都是敌人的境况下,竟然能够坚持两天!这让我这个军事盲感到了吃惊。为了消灭靠近的敌人,被包围的排不得不要求美军的炮火在距离自己不到四十米的地方爆炸,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军炮火的精准度。电影中的战争镜头很多,很残酷,很恐怖,恰如一位曾经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大兵所说的那样——战场就是人间地狱,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最后以摩尔和加罗威在《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序言中的话结束:“我们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场战争,但憎恶越战的人们无法区分战争和战士。我们知道越南是什么样子,我们见到的、做过的、谈论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国国内无法感知。好莱坞一直在错误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兄弟们身上捅刀子。当战争结束,死去的人无法再站起来,而奇迹般幸存的人将终生无法抚平伤痛,早已同初上战场时的年轻人判若两人。我们用这个故事向在那场战斗中死在我们枪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达敬意,他们很英勇,他们是可敬的敌人。我们为他们能魂归故土、光荣下葬而祈祷。”附部分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个人觉得下面的评论蛮搞的):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加入战斗,反对轰炸,反对空中支援,反对边打仗边摆pose,反对发表战地演说,反对后方妻子儿女温情,反对滥用爱国主义,反对过度吹捧英雄主义,反对死守不撤退,反对士兵斗志不衰,反对战地背景歌声,反对敬礼,反对星条旗飘扬... 不明白了,有些战争片用一样的招数让人感动,为什么在这个片里就这么别扭。是不是用得太多太过太全了?就滥了。1、明明打仗,为了更多的杀戮对方,非要弄点小文艺,连越南的指挥挥官也嘟囔两句。似乎多无奈似的!看着真假!2、部队家属,一群傻娘们,都情圣似的!真的吗?导演安排的痕迹太重!这就是我们在本片开头会看到法国军队的原因。越战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其中一个步骤,以我看来,这十足是一场恶意的侵略战。发动战争的不是美国士兵,不是美国的民众,而是政界人士(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都有份!)。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才有媒体的大肆鼓动,把这场战争描绘得多如何如何正义。美国大的利益集团不欢迎共产主义,他们有什么,他们有钱,有权力,有引导媒体的权力,让没有钱,没有权力的人觉得,这是一场值得为之奋斗至于牺牲的战争!你有看过哪个总统的儿子战死越南的消息吗?这就是侵略战争的真实面目!!那些被正义之名蛊惑的美国大兵,从踏上越南战场的第一步开始,就已经无力停止他们悲剧命运的无限延伸……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片子很一般。再次看的时候,果然是超级烂片,烂就烂在宣传口舌上。真是难以置信。在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这等一流好片之后,美国人怎么还会欣赏这种政府资助的耀武扬威的政治宣传片。看来911真是把大家的脑袋炸秀斗了。怪不得小布什能上台。说是美国主旋律,问题是主旋律要怎么表现?lt;拯救大兵瑞恩gt;,lt;黑影坠落gt;,lt;生死豪情gt;甚至被大家诟病的lt;风语者gt;,都是很好地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但lt;越战忠魂gt;却是硬生生地往你脑子里灌输,瞧瞧出征前:又是庄重宣言,又是教堂祈祷,又是音乐舞会,又是美国军嫂们围坐聊天,临走前还非得把老婆孩子全都亲个够.这点儿毛的故事已经浪费了40分钟的胶片啦!打仗的时候有人临死前说我为国家而战,有人说告诉我太太我爱她,连那个被烧死的南越小鬼都来拉锯告诉我太太孩子我爱他们!我勒个去呀!导演大人是不是天朝战争片看得太多了,就差来个死前喊口号,交党费的情节了! 说是反思,根本不如quot;越战四杰quot;(lt;全金属外壳gt;lt;现代启示录gt;lt;野战排gt;lt;生于七月四日gt;)反思的深,美国军嫂们在丈夫上前线后什么貌似都不干就专门等着讣告,莫尔上校的老婆更牛,人家送信大叔来问个地址瞧把她吓得,对大叔破口大骂,有必要吗?为了沾点儿反思片儿的光还不忘让越共军官向各文艺青年似的来两句小自白.至于最后一场突围,莫尔上校们用大无畏的耍帅姿势向敌军阵地昂首阔步走去和一架直升机就能干掉半个师的兵力的情节就不解释了.与其说反思,不如说是一部征兵宣传片或美军火力展示.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场面,很震撼,远远超过lt;集结号gt;2002年的《我们曾是战士》又是一部容易招来批评说充斥着美国的“英雄主义”和价值观等主题的电影。和反思性美国越战题材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1986年的《野战排》,1987年的《全金属外壳》,甚至还有以个人题材为线索的1989年《生逢7月4日》有相反的主题。也许正象有人说的,美国越战电影的传统其实并不是把反省作为主要的目的。而绝大数都是在宣扬美军的勇敢和强悍。看来这个片子《我们曾是战士》又如愿了。不过,即使承认美国片子应该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战争影片都有或多或少是在美化自身),但是我还是受不了其中一些片断。最经典的一段就是梅尔.吉布森演的教官回答女儿一个提问:“什么是战争?”有人说这一段简直像是白宫发言人,对女儿进行国家观念的启蒙,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梅尔.吉布森说得并不流畅,话中有很多停顿,可能自己也觉的实在解释不过去:“Daddy,whatisawar?”“Awarisa…,Well,its…,it’ssomethingthatshouldnthappen,butitdoes.Itswhen...,somepeople…,inanothercountryoranycountry…,trytotakethelivesofotherpeople.Andthensoldierslikeyourdaddyhaveto…Itsmyjobtogooverthereandstopthem.”大意是战争就是不应该发生而发生了事,在这个或任何国家里的一些人想剥夺其它人的生命时,而像爸爸这样的军人要去阻止它。这种对话的确感觉很糟,既然片子主题不谈讨这类本质性的话题。不说也罢。类似对话还有很多。其实战争场面也不是太精彩。象电子游戏。 我曾经以为,《太阳泪》是我看过的最烂的战争片,但看过本片后我的立场改变了,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里,《我们曾是战士》当仁不让成为最烂战争片,且没有并列。美国兵在援助别国时被打得很惨,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黑鹰坠落》,但又实在舍不得拿《黑》和本片比,因为简直是天壤之别。其实两部电影都是人物众多,电影看完了还对不少大兵认不全,但这并不是问题,《我》的问题在于整个故事讲完后还不能让人对这个群体产生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别说产生感情了。再加上极其拙劣的妻子送信情节,完全给人感觉这帮人就是送死去的,不死在那儿都不应该,而他们自身的求生欲望,战友间的生死与共也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当然不包括那些蹩脚台词里生硬的灌输。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