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观影者的评价与分析推荐(更新中)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02:06:32人气:0
视频:星际迷航2可汗之怒状态:年代:1982
主演:威廉·夏特纳伦纳德·尼莫伊德福雷斯特·凯利詹姆斯·杜汉更新时间:2016-07-13 18:35:10
在星历9521.6年间,叱吒星际的企业号即将退休,突然星际败类克林贡欲向各星际卫星求和,以结束长时间对立,唯一条件是星际舰队需撤出中立缓冲区。这项求和行动,其中以企业号舰长寇克反对最力,因其子曾遭克林贡人杀害,难消仇恨之心,但因其他星际舰队多数追求和平,乃不得不接受此一事实,寇克舰长甚至被推介护送谋和大使戈更议长通过邦联领空至地球总部。寇克受命启航,欲以最后航程完…
11部电影里复仇的故事一大堆,最明显的有st7,st9,st10和st11,而st11的nero和st2的khan是一个类型的,两者都是被主角搞得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爱人的男人,但按理来说,nero由信任spockprime的好人转变为一个仇视他以及另一个宇宙的悲剧人物应该更能打动人心,但当人看过khan这个枭雄的复仇后,nero的复仇即便规模那么大也难以有什么冲击力(我已经刨去了spock死亡给STII加载的分量),nero给了我一种“他已经完全疯了”的感觉,而khan的行为看似已经毫不逻辑,给我“他是个疯子”的感觉,但我并不觉得他做的事是疯事。果然我最喜欢复仇故事了么……ST2是11部电影里最喜欢的,看了该有三遍了……(虽然只有一次完整的……而且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不停地被khan的胸分神|||)以下推荐词里不时会有fangirldancing出现,要怪就怪电影本来就蛮slashy的吧……但基本来说,看了2号影评后,这片的slash成分已经被我忽略不计了。***排名不分先后***1、STARTREKII:THEWRATHOFKHAN-25thAnniversaryRetrospectiveReviewcraigerscinemacorner.com/Reviews/star_trek_2_the_wrath_of_khan.htm这评论还是比较中肯的,作者在底下列了他心中的十一部电影排名,虽然他在该影评里写了他觉得ST1缺乏人性,但依旧把它排在了第四(我觉得它的缺点不是缺乏人性,而是和STII的人性侧重点不一样,叙说方式也不同。如果说STII是成功把最终剧本搬上了大荧幕,STI就是剧本初稿直接上了荧幕——连转场的时候我都觉得能清晰看到一个人举着个“转场”牌子走过去,它像本有声书——而且是非母语有声书——你得专注地去理解:如果你专注于故事线进展你会发现它设计的巧妙,但若你想看影像,无论演员有多卖力的表演lt;虽然STI总体各位的表演也没STII好gt;,始终感觉难填满故事漫长节奏的空隙)。扯太多了,这里他说的一个重点是《双城记》(spock送kirk的生日礼物,在送书时和结尾时kirk分别引用了一句书里开头和结尾的话)的隐喻是如何融入STII的。我没看过双城记,只知道是现实主义作品,看了1号影评和2号后去查了一下。本影评里作者写的是《双城记》给出的是明喻——spock代表了sidneycarton,kirk则代表了sidneycarton暗恋的(虽然已经表白了)Lucy——我就不说这比喻有多么slashy了……这个明喻的体现就在最后spock是如何牺牲了自己救了kirk以及整条船的,在《双》里,sidney则是代lucy的丈夫charlesdarnay去死了,以让lucy幸福。但这里还得提一句,虽然我心中欢乐的slash火焰似乎要被这句话浇灭——lucy大概是很感激sidney,不过她绝对对他没意思……不过下面看看2号影评里是怎么说的。2、CULTMOVIEREVIEW-STARTREKII:THEWRATHOFKHANjohnkennethmuir.wordpress.com/2010/09/26/cult-movie-review-star-trek-ii-the-wrath-of-khan-1982/这篇比上一篇深入,我们都从DVD评论里知道STII是脱自三本小说——文艺复兴时期清教徒弥尔顿的《失乐园》,美国著名近代史诗型小说《白鲸记》,以及狄更斯的《双城记》——这篇评论三本书都分析到了,而且综合分析了电影。刚才说了1号影评只粗浅地指出了电影与《双城记》的直接相关性,这篇2号影评则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的。作者认为spock还是代表了牺牲了自己的sidneycarton,但对sidney在书里是为了他对lucy的爱而代替darnay去死只是轻描淡写,作者持有的观点是sidney是为了darnay而死的。对没看过狄更斯原著只看过剧情简介的人来看,会怀疑这篇影评作者被slash烧坏了脑子,sidney和darnay在书中是最明显的关系是情敌,这个sidney为darnay而死是怎么来的?我谷歌了一下两人的relationship,一开始发现很多人问这两人是否有亲戚关系我还很奇怪,后来发现了出处,待后面说明。这里先介绍一下《双城记》,当然,我的介绍围绕的是现在要讨论的sidney和darnay来的,因此叙述比例和书中篇幅严重不同。darnay是个法国贵族后裔,他老子很坏(记住,他老子是法国大革命要打倒的对象),他这人则是绅士的典范,断绝了与老子的关系,后来爱上了lucy,lucy的一些亲人和亲近之人又与darnay的法国老子方面有仇,具体不谈。而sidney这个人物则是个有才华但似乎自甘堕落的英国公子哥,当然他有一刻温柔善良的心,他爱lucy但不会去破坏lucy和darnay的关系,他不喜欢darnay却不是一味地因为他是情敌,更因为他认为对方是他应该能成为却无法成为的人,最后,由于之前lucy亲近之人对darnay老子的仇,darnay被判死刑,而sidney这个人物大概中途成长了很多决定代替darnay去死(有一点得说一下,darnay和sidney长得很像,前者第一次被判刑后要处刑时就是因为这点而使刑罚中止了,这点看似没啥联系,但内有乾坤后面会提到)。sidney在法国死后被人歌颂,而darnay虽和lucy幸福生活在一起还有了孩子但他觉得在法国不好混,于是去了英国靠教法语当老师过活,生活平淡和美。现在开始谈谈这篇影评的作者从《双城记》里提取的是什么。有两点,一个是比较贴近的类比,一个是整个电影的主题之一。作者认为darnay和sidney两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两面,有人说他们是狄更斯自己的一部分,有人写《双城记》的评论也一个个分析了小说里到底有多少狄更斯以自己为原型创造的人物,在此不一一列举。回到这个分成了darnay和sidney两部分的整体,我们都知道kirk在STIII最后对sarek说的话吧,“如果不这么做,我失去的是我的灵魂”。而且,TOS里的铁三角也是类似的设定,ks是两个面,而mccoy是来平衡他们的。所以,这里作者从《双城记》里提取了第一点——spock救的不光是他的thyla(咱不管那三个定义你取哪个了,我这里取的是三者)和kirk打死也不会放弃的船,他救的是自己的另一半(我们一定都忘了此时的spock是舰长,虽然他开始以kirk若在舰上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夺得指挥权而把舰长席让了出来,但理论上说,企业号是spock的。当然难说spock对企业号的感情是否和kirk对它的一样,但至少从一定的情感和他的职责上,企业号是很重要的。扯远了。)灵魂。其实影评1和2都指出了spock救的是船,当然,他默默去了而不是告诉kirk也是为kirk做了个决定,他牺牲自己而非牺牲kirk也是救了kirk(毕竟,若kirk知道有这种必死的办法的话,他恐怕不会让spock去送死,可能的结果是他死活拦着spock最后在对方否定一切可能后自己冲进去,当然,如果他不被spock给掐晕的话。我不认为他还能像TOS里某集一样把spock送去必死的任务。现在他对spock的感情——参见STIII里他那行尸走肉的惨烈生活——让他会宁愿自己死也不愿意看着spock死——别问我他为啥不考虑spock看着他死是个神马感受……)。第二点是人物的转化。《双城记》里双城的对比是英国的上升和法国的没落——即sidney向死而生而被人传诵和天之骄子的darnay最终归于平淡。STII里没那么单一线性。spock的死当然被舰上所有人铭记在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但我们从STIII里知道这并没被联邦高层看得有多重。kirk却没有归于平淡,毕竟这不是对《双》的照搬,而且这个电影的结尾需要做好未来不再延续拍的打算,如果现在就让kirk一蹶不振了这电影的主题一下就压抑了,很少有电影会给一个压抑的结尾,但kirk的确是down了,从小林丸测试上看得出来,kirk开始很自豪自己能欺骗了测试,在khan与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第一次相见里也靠耍计谋把对方船搞瘫痪了,但后来,khan把kirk逼到了必败之地,这是低潮,他是真绝望了。一重打击是他陷入了小林丸测试这个抽象心理上的低谷,二重打击是现实里他处在一个无法反败为胜的现实计策低谷,三重打击是他得靠朋友的牺牲(他不可控的)而陷入了人生低谷。所以,这里kirk已经不是归于平淡了,他根本是跌到谷底。在这里,最后影片赋予了kirk承遗志继续探索的希望,但真正熟悉STI的人不用STIII描写的kirk各种无法适应没有spock的生活就知道,这希望一如STI里spock去了Gol后他感受到的一样,他无法在缺少spock的企业号以及别人身上找到慰藉。在这里,有人可能会问spock不像sidney一样开始是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啊,kirk也不像darnay一样一开始是天之骄子啊,STII不是说他中年危机了么。现在,把矛头稍微转一转,先看spock。spock的确不像spock一样自暴自弃,但他在学院教书难道就是充分发展才华了?他开始一直作为kirk的副手伴他左右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情比金坚,两人一起工作效率最高什么的。但我们看看spock还干过什么,一,第一次五年计划后,没过多久他就受不了自己心里分裂的内部自我认知了,于是去了gol,这不算自暴自弃,他的确是去追求纯理性去了,但那样也绝对不能说他没在逃避。二,STI后spock去了学院教书,你可以说他是要休养生息了,而且kirk也是地勤,他们不想分开神马的,但是无论spock如何对指挥没兴趣,去教书也绝对是浪费了,他这比kirk中年危机更不堪,简直直接跳到老年了,你那瓦肯人两倍于人类的寿命设定去哪里了。再看kirk,忽略现在的中年危机和他一次一次的各种危机,他是舰队的明星舰长的事实不会改变,他的过去无论是学院时期还是后来,是一系列奇迹和光荣记录,所以总的来说,kirk的跌倒谷底是就整个系列来说而非STII一部电影。若觉得牵强,一会儿在分析《失乐园》的意象是会说到,若你只愿把目光局限于STII一部电影也可以说的通,但需要加上电影里khan间接的视角,kirk在他多年与世隔绝的眼里还是那个强势的舰长,于是时间跨度必然会链接到剧集。总算说完了《双城记》的问题,现在来说在STII里没太被深入的《白鲸记》。它说了什么?一个船长由于多年前被一头白鲸弄残了腿于是要找白鲸报仇的故事,最后两者同归于尽了。乍看有三点和STII对应——某人被欺负,某人要报复,某人报仇心切到要同归于尽——但其实只有一点是电影真正应用到的,也就是复仇的执念让khan抱着与kirk同归于尽的决心做出了一系列完全看不出khan这个基因改造人类应有的宏图大略之类高智商的行为。毕竟,复仇是被人欺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但复仇到要同归于尽就是极端个例了。影评的作者指出了一点是khan的不理智行为(被部下劝拿走genesis就走,他却不听)和他一开始要复仇都源于他妻子的死,不过之前的简单报仇可以看做肤浅的“你欺负了我(的人)我要报复你”,而报仇心切则源于他对自己的憎恨,他悔恨身为一个牛人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他是个处于绝地的人,不报仇就没活路了对不起妻子。《白鲸记》需要和《失乐园》一起看,因为两者都是复仇的故事,在本片中都是khan找kirk寻仇相关的,不同于《双城记》的隐喻是落于kirk和spock二人。《失乐园》的故事的简介看上去和圣经故事没什么区别,但至少它没那么干巴巴的叙述故事,注重了人物内心的思想和人物间的矛盾,仔细看只是借了圣经的皮,探讨的是作者的原罪观——虽然书里着重用的是亚当夏娃在上帝眼里的视角。书里有5个主要人物,上帝,圣子耶稣,亚等夏娃,路西法/撒旦/蛇。电影里基本没管亚当夏娃的事,着重说的是撒旦(khan)和上帝(kirk)的事,也就是撒旦被上帝流放地狱,他通过引诱夏娃吃禁果让他们被逐出伊甸园而找上帝复仇。在TOS剧集khan出场时,是《失乐园》的故事明确地指导了剧集的方向,那时候可没有《白鲸记》和《双城记》的隐喻,khan他那时候就已经将看作了撒旦(他最后还问kirk是否读过弥尔顿),非常贴切,因为书中的路西法成为撒旦后说了“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愿在天堂俯首称臣”,和khan接受了kirk给的让他去带着自己的人过流放生活是完全一样的,而且khan占领企业号也完全照应着路西法对天堂的第一次叛乱。到了STII就更明显了,编剧直接让《失乐园》的线延续了下来,书中撒旦不是直接带上一群人杀上天堂找上帝报仇的,他是发现了一个新天堂——上帝安置亚当夏娃的伊甸园——于是恶向胆边生。我不清楚他是想占领失乐园还是只想诱惑亚当夏娃堕落,如果他是两者都想,那和khan的行为更贴:khan想夺走genesis对应了他要自己的伊甸园/天堂,khan把checov和那个黑人舰长装了寄生虫策反对应了撒旦的诱惑。以上是《失乐园》和STII情节上的对应,另外,还有深层对应,与《白鲸记》中的极端复仇情结合二为一。《失乐园》探讨了原罪问题,原罪是如何产生的,弥尔顿是把自由意志和原罪联系在一起的?看《失乐园》的书评里有人提到,康德说过“自由不是体现在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弥尔顿认为,罪不是上帝造,而是上帝将自由意志赐予个体,个体若用的好,他自然没有创造原罪,他是有爱和信仰的,他通过了上帝的考验,比如耶稣,而更多情况是,人用的不好,比如亚当夏娃,比如撒旦。所以,归结过来就是khan没有好好的运用他的自由意志,他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一味沉迷于复仇。此外还有一个小插曲,《失乐园》中有三个层次的地方,天堂(包括上帝的住所和伊甸园),人间(亚当夏娃被贬的地方),地狱(撒旦被贬的地方)。但在khan的故事线里,只有两个地方,khan所在的沙漠星球(地狱)与联邦和Gensis星(天堂和伊甸园),我们都知道联邦并不完美,但无疑,星际迷航系列里的联邦是个乌托邦式的地方,也就是天堂,人间反而消失了。当然,要把ST的世界看成人间和天堂的合体,我也没太大意见,毕竟在khan故事线里隐喻了联邦是天堂只是个彩蛋而已。三本书的问题基本讲透了,下面,2号影评作者还说了一些其他零碎的东西。他扯到了社会问题上,作者说他还写过一个社会背景对1983年007和STII的影响。STII里多次提到了新老交班、经验问题。和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80年代的青少年被称为“享乐的一代”,他们的父母是六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80年代时候,人们担心新老无法交班。STII里有两个这种新一代——saavik和david,他们的能力无疑很强,但前者被kirk批缺乏经验,后者和kirk几乎从头到尾闹别扭。作者还提了一个点,他没深入探讨,不过至少他提到了,而很多影评对此只是一带而过。小林丸测试每个影评都有提,有的还从头到尾谈过,但很多忽略了最后khan复仇倒计时时候舰桥从kirk到以前旧部的恐惧。记住,这是八十年代初的电影,那时候即便出现一人救一人的情节也是在被救者积极抗争的情况下正好被另一人救了的。STII打破了这种“我来助你一把”的模式,他是彻彻底底的“我来拯救你”模式。而且,似乎nimoy在STI后不准备在饰演Spock的角色了,后来听说STII里spock会挂掉于是他就来演了。电影发行前,的确大众有一个“spock会死”的认知,但这个认知在电影开头的小林丸测试大家都“死了”里被淡化了,观众以为前期宣传“spock会死”不过是噱头,所以,最后的拯救与死亡冲击力才那么大。最后提几个上面漏了说的小点,不作仔细分析。khan熟知莎士比亚作品,其中就有《李尔王》,当然,他自然也熟知《失乐园》《白鲸记》——上述三本书都在他的图书收藏里,这更说明了khan自知自己的化身就是这些作品里的复仇者,他也知道若照着书中的情节走下去他会有什么结局,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他在STII里半引用或者引用了《白鲸记》里的三处。kirk的原型一直是hornblower,一个英国海军舰长——一个几乎完美的小说人物。***待续,下次找一篇着重分析spock心态的来写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