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安是一位绝不会重复自己的导演,本片将极富原创性”李安众所瞩目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正式更名《半场无战事》。预告片首次曝光后,被视作是明年奥斯卡种子选手。该片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原著小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被BBC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英文小说之一。影片讲述一位19岁德州男孩的比利·林恩入伍参加伊战,在一次交火中他大难不死,意外与战友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并被塑造成英雄。之后他们返回国内,在橄榄球赛中场休息时授勋。这名战争英雄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灵煎熬……李安为什么选中这部电影来拍?因为李安想要挑战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以120帧每秒的速度、4K、3D技术全面结合,来掀起一场电影视觉革命。什么意思?所谓“电影是24格每秒的谎言”,其中的24格,就是帧数。在《霍比特人》中曾经试验过48帧的帧数,有褒有贬,画面流畅度提升明显,却又因为太明显,而被诟病像是电视,观众在银幕底下,观看的不像是电影,更像是观看演员的表演过程。此语一出,吓得原先打算用60帧拍摄《阿凡达2》的詹姆斯卡梅隆又换回了48帧。而花甲之年的李安,却选择逆流而上。不但要选择高帧数,还要选用120帧,120帧是普通电影的整整5倍。这是什么概念?普通帧数拍摄的动作场面,容易造成拖尾和模糊不清。120帧能够完全避免这一点,让画面做到完全的逼真。导演兼特效艺术家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是少数看到过此片的人之一。他曾拍摄过120帧每秒的3D电影。他说:“你的大脑非常像它。我无法跟你描述它的刺激、兴奋,以及视觉上的逼真度,这可不像电视,像是一种新的解决所有问题的电影媒介。”理论上,这种高帧数频率能传送出更流畅的画面和动作,无法匹敌的尖锐、现实主义。这也仅仅是理论上。李跟团队在拍摄时都没法翻看自己的拍摄成果,只能以60帧每秒、2K、3D的画面看。因为超越了机器的承载。直至前些日子,李安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了11分钟的片段。震晕了业界。本片制片人BenGervais说道:“在看完一段战争场面后的四十分钟,那些人还在颤抖。”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如此震动?这是最流畅、最逼真的电影。每一个细节,都会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大银幕上。一般的电影在处理战争场面时,会提供一些慢动作特写,目的是让观众跟得上动作。但李安拒绝使用慢镜头,理由就是,那不是士兵经历的真实战争。他想用这种最先进的技术,去捕捉真实战场的感受,那是何其的惊心动魄!不让观众体验到极其逼真的战场,怎么对主人公的内心感同身受?这是一个不断逼迫自己,挑战极限,追求革新的先驱导演。于是,才有了这一项宏伟的试验。目前,这种技术被命名为“沉浸式数字技术”。李安正在踏足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这次他挑选的方式极其险峻。目前面临的质疑声是,很少有电影院可以同时支持3D加4K,更不用提120帧每秒 3D 4K了。几乎没有什么电影院可以支持这种放映技术。更有质疑声说,即使战争场面极其震撼人心,观众真的能接受这样被震撼到嘛???倔强的李安说:“如果我们要做数字技术,必须与众不同,绝不模仿他人。”《半场无战事》就是李安的“与众不同”。这样果决地追求技术革新,还因为他对上一部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3D效果不太满意。甚至在他眼中,好莱坞大多数工作室和电影制作人关于3D的想法是倒退的。在一次偶然的观影机会中,他看到了高帧数拍摄技术。然后,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电影是我生命中的最爱,现在我能更加清晰地观看,一旦我看过高帧数电影。我就没法假装没看过。”“在某种方面,我很天真。我只是对我见到的东西很兴奋,有些时候,这种实验会对整个工业产生影响。我有时感到非常脆弱。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你看到那个了吗?你看到我刚才看见的东西了吗?这就是我全部的动力。”李安仔细推敲了这些变革的影响,顺道,他还发现他思考的东西将成为未来电影人的强有力的工具。因为清晰度改变了,人们观影模式也要改变。对于电影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电影语言。说到技术狂人,一般会联想到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罗伯特·泽米吉斯等导演。谁能想到,李安这样外表温文的导演,会是引领画面革新的技术先驱?“我不是技术狂人。只要让我看到我想看到的,我就配合。但我发现了这样一种展示于我眼前的新方式。非常激动。”然而做先驱是要付出代价的。化妆、灯光、舞台等等,全部与普通电影拍摄方法不同。电影拍摄进度必须放慢。“大部分时候我们不知道该这么做,我们还不够好,这是完全新的技术。很多时候我们抓头挠耳”幸好有东家索尼的全力支持,投资在4400万到4800万之间。索尼知道即使放映技术不支持,依旧迎难而上。执行官罗瑞布鲁尔说:“在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放映的格式,在商业上可能实现不了。但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电影院放映技术可以放映高速帧率电影了。”他们将宝押在李安身上,是因为信任他。还因为他的电影,根本不像他的外表那样温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敢于击破所有陈规的勇敢的人。李安曾经说过,“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地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无趣,反而在演戏中才真正找到自我。李安说的是《色戒》里的王佳芝,说的亦是自己。他多次自我解嘲,说自己表面上温文尔雅,行事温和,符合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好人形象,但是,多么无趣。这样的自己,是《卧虎藏龙》里压抑自己的大侠李慕白,是《理智与情感》里隐忍的大姐埃莉诺·达什伍德。然而他真正渴望的,是玉娇龙纵身跃入深崖的极度反叛,是玛丽安沉醉不知归路的惊蛰心境!一如王佳芝,分不清戏中戏外。也许戏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电影,是那个照出自己未知部分的镜子。二胸怀猛虎李安拍电影一向追求凶狠,外表儒雅,其实内心藏龙卧虎。《饮食男女》就不提了,将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摆上台面给人看。在拍摄《理智与情感》时,他放话:“我要让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心,他们得花上两个月才能痊愈!”他当然是做到了。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诗情山水化的英国名著,居然拍出了《小城之春》般清新委婉的东方意境。而主人公细腻动人的情感更是让银幕下的观众潸然泪下。到了《色戒》。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地狱般的洗礼。拍一场麻将戏,会拍上整整一周,拍到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都能背出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官太太们似是而非的对话,麻将桌上的明争暗斗,争风吃醋,马虎不得,必须拍到位。所有人被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以及传说中的硬情色。演员汤唯至今没有一个电影形象能够超越《色戒》中的王佳芝。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男孩、一虎、一船,制造紧张的戏剧冲突,以及那么多奇幻的画面。主演从开拍,到结束直接掉了14公斤体重,苦到整个剧组都为他掉眼泪。李安最后抱着他哭。所以,相信李安的人,应该不会失望。这次的《半场无战事》,大概又要掀起一股技术风潮,一如以前的《阿凡达》。李安说:虽然很难改变人们的习惯和文化,但我太好奇了,我不再年轻了,我不想等待。除了好奇心,他还怀有每一个电影人都怀有的野心:改变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希望去电影院看电影成为一个庄重的大事,如同去教堂或者庙里一样特殊。“你不应该在手机里看电影,我认为这才是电影本来的面目。现在根本不是这样了。我觉得是时候我们做点什么,改变一下,让去电影院变成更加激动人心的事情。”无论电影工业目前是否准备好,他都在往前推进了。本文版权归作者芍药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