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安娜·卡列尼娜状态:正片年代:2012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更新时间:2023-12-29 13:13:29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MatthewMacfadyen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KellyMacdonald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KeiraKnightley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AaronJohnson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AliciaVikander饰)神魂颠倒,也…
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参过军打过仗的俄罗斯纯爷们,以《战争与和平》这部以俄法战争为背景的史诗巨作闻名于世,某天突然想展现他内心柔情的一面。于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开始讲述一个少妇出轨的故事,这位安娜-卡列尼娜刚烈、贞洁,但是被残忍粗暴的丈夫
卡列宁夺去了青春,只得在冷漠虚伪的上流社会中苟延残喘,渐渐与行尸走肉无异。直到她遇到了光明磊落的翩翩君子
沃伦斯基,才终于有了挣扎出窒息生活的勇气。于是二人毅然私奔,冲破封建礼教,不顾经济危机;可时过境迁,她仍有情、他却变了心,失去一切的安娜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以死为代价向这个吃人的社会发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控诉…在没有打字机的苍凉年代里,托尔斯泰只凭纸笔和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样一部近百万字、成为后世八点档开山鼻祖的巨型小说,这可能么?就算这种东西确实是托翁的手笔,它又凭什么能成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中伟大的代表作品?难道这就是公认的经典,百年来的读者和学者们的共同选择么?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并不是首段所说的那个样子。托翁笔下的卡列宁从来就没有冷酷凶暴、不近人情,相反,整整两册砖头一样的书用无比充实的细节证明他能力过人、学识渊博、体贴妻儿,充满虔诚教徒的高贵品性,而且全身心奉献给了俄罗斯,从不像其他腐败政客那样结党营私,出差时连车马费都不肯多拿,更莫提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缺点,就是为人过于严谨以致呆板,生活过于规律以致无趣。沃伦斯基也对安娜忠贞不二,他的所谓“出轨”也大都出自安娜的臆想。至于安娜本人,确实是一位精神很不成熟的自私女性,始终处于歇斯底里状态,如果单就事迹来看,完全可以说她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荡妇。因此,许多“原著中那个自私冷酷的卡列宁”、“本应该勇敢追求爱情的安娜被拍成了任性的傻女人”的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以鄙人低下的智力水平着实无法理解。据说有官方课本和论文将这部书概括成了八点档连续剧,所以刚才我特地到图书馆翻了翻俄罗斯文学史和托尔斯泰相关书籍,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学者确实也没有这样解读。托翁的作品相较于当今的畅销小说而言可谓是超长超闷了,加之俄语的腔调本来就独特,所以既然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读完全书,总不至于对字里行间、铺天盖地的信息全都视而不见吧。总之,《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确实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样子,如果读小说的话,肯定会更同情绿帽大侠卡列宁,更讨厌神经质卡列尼娜。所以,说JoeWright侮辱了原作、贬低了安娜等等,每个读过原著的读者都可以凭书店里一摞摞常年无人问津的《安娜-卡列尼娜》发誓,这可真是无中生有。没读过原著当然没有关系,单看电影也的确很难看出安娜的好(何况她本来也没什么太好的地方),但无凭无据、以讹传讹,动辄“本该”、“原著”,我想这终究不是一个太好的习惯吧。《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是一部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社会百科,它将小说这种体裁发挥到极致,大部分内容是以絮叨的口吻描述平静的生活(哪怕发生了一点也不平静的事),戏剧性是不怎么强的——比如安娜其实到了快一百页才登场,她和沃伦斯基只是浩瀚篇幅中的一条支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其实是在列文、基蒂、斯季瓦身上,尤其列文是第一男主角。这位形貌平凡的高大男子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以及《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一样,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因此电影中列文虽然好像什么也没做,但他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与其说《安娜》讲的是安娜,倒不如说是列文的观察与思索。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八小时版的《战争与和平》很多镜头都给了这位胖大的青年,即便他只是若有所思地默默看着。总之,托翁借助列文以及其他人物的言谈、内心和经历,表达了他对宗教、历史、社会以及生命本质的思考。因此,将《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其效果与将《红楼梦》改编成两小时的宝黛钗三角恋是相当的——而且不管主创如何努力,只要忠于原著,林黛玉都会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经病。何况《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描写,其影像改编难度之大,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上一百个《蓝》也难以呈现。我认为单就心理描绘来说,这一版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只看过一遍不好乱说,喜欢的观众想必是有体会的。一代文豪托尔斯泰不是受训多年的职业编剧,他是一个观察家、思考者,所以他不会从简单的表象推导出粗暴的结果。对于身负罪孽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救赎并不是把过往一笔勾销,而是有人能懂得你因何而选择,因何而犯错,虽然他也无法代表人民原谅你,但他会代表上天理解你。比如前一阵子有个学生因为作弊被吊销学位而想不开自杀了,网民纷纷在千里之外喝着咖啡敲着键盘,义愤填膺地表示这孩子该死——他当然给亲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但他又没杀人放火,凭什么就该死了呢?以我低下的智力水平,总觉得这和安娜也是类似的。虽然并没有真得付诸实行,但许多人都会忽然感到抑郁烦躁恨不得立刻跳楼上吊,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托翁巨细无遗地描写了安娜的心理状态和她周围人的生活,将安娜这不可理喻的死塑造成了生活的沉淀与综合,以至于再任性的癫狂也变得可理解了。因此尽管剧情上不清不楚的地方仍然很多,但毕竟对象是心理描写占据大部分的《卡列尼娜》,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相较之前的版本是个巨大的飞跃。以电影中出现的情节简单来说,致死安娜的原因大概有:基蒂、多莉、卡列宁以及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们。多莉代表了传统的家庭生活价值观,丈夫天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她终日在家洗衣做饭,为了孩子耗尽了青春,虽有怨言,结果还是压抑了下去;基蒂被抢了沃伦斯基,自知魅力与安娜无法并提,但经受这一挫折后反而成为了散发母性的成熟女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美丽少女娜塔莎亦是如此,起先受到风流公子花言巧语的诱骗,最终还是成为了发福、衰老的伟大母亲。这与离开儿子的安娜有着天壤之别,无形中带给她很大压力。电影中还不断出现淳朴、健康、强壮的务农少女,她们辛勤劳作并为家庭付出一切,列文病榻上的哥哥尼古拉即不顾世人眼光而与这样的女子共同生活——这样以劳作和奉献充实的人生,无疑与安娜等贵族终日游戏感情、沉湎享乐的空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我想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价值观。安娜还有个致命的可爱之处——虽然所有贵族都在乱搞男女关系(比如那位扇子小姐),但只有安娜一定要公开地追求她的恋情,高喊“我已经是他的妻子了”。这大概是情商不足、挫折太少的体现;但使她遭受白眼的并不是她的外遇,而是她的真实。所以片尾列文所“明白”的,就是此前他与老农谈及的人生意义,他的人生不仅架构在书本中,更在麦田与劳作里,贵族身份是无法束缚住他的,他像农民们一样自由。小说和电影从来都不是为了颂扬安娜,一切都是为了铺垫出这个“我明白了”。列文和安娜都追求真实,但列文投奔上帝,安娜倒向撒旦(自杀);安娜和哥哥斯季瓦都追求恋爱,但斯季瓦能分清真实与现实,适时油嘴滑头,活得游刃有余,还在龌龊世间惊人地保有了一颗还算善良的心。与耽于声色犬马的多数贵族们相反,列文终日在地里挥汗如雨,而且忠于爱情与内心,正是这种作风使他平静、超脱。而且像以前所有版本一样,列文这条线显得莫名其妙,但只要是《安娜-卡列尼娜》,就不能没有列文,不能没有他的“我明白了”。至于如何平衡这两部分情节之间的关系,要等到之后的改编了。不过我不禁开始怀疑,“之后的改编”究竟还能否出现。此前确实有电影版把列文写成路人、卡列宁写成暴君、安娜写成烈女,虽然戏剧冲突足,但并不是真正的安娜,更配不上世界名著的身份。但此番JoeWright团队忠于原著框架,反而再次证明《安娜》的改编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或许此后这类项目也不用做了,只要一拍古装剧就找一帮抖森、一美,扯出“英伦复古”大旗,让狗血和基情顺着银幕洒出五里地,辅以本片这样精良的制作与华丽的调度,肯定会好评如潮的。按:差着一大堆事情没做却跑来写这个,足见我的爱有多么深…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即便抛开情节不提,制作也是很有创意的,只看了一遍不太方便写这方面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读者强烈推荐。至于其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详情参见我新写的这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39127/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