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冲破铁幕状态:正片年代:1966
主演:保罗·纽曼朱莉·安德鲁斯丽拉·柯卓娃汉斯约格·费尔麦更新时间:2023-12-28 12:40:31
迈克尔(保罗·纽曼PaulNewman饰)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火箭科学家,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人才。莎拉(朱丽·安德鲁斯JulieAndrews饰)是迈克尔的助手,同时也是他的未婚妻,某日,两人共同前往哥本哈根,去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研讨会。 在哥本哈根的日子里,迈克尔的行为举止表现的非常的怪异,就连向来能够理解他的莎拉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他的所有诡异行为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要背…
原载《看电影·午夜场》一只杯子,可装不同液体。浓汤、淡茶,烈酒、清水,专看调配液体的人意图如何。一部电影两小时,装入怎样的声音、画面,囊括如何的情节、人物,也便展现导演的意图。看希区柯克的电影,通常会期待浓烈的气息,希区柯克也很少令观者失望。不过1960年代后期,希区柯克相继拍摄了【冲破铁幕】和【黄玉】两部间谍片,影片的品质,以希区柯克的大师身份来说,十分平庸。【冲破铁幕】是希区柯克渐失光芒的开端,仿佛是专门去品尝希区柯克调的酒,结果虽然仍有希区柯克的气息,但却稀松平常,不好喝。拖沓与松散处:【冲破铁幕】的情节与希区柯克电影相比,失却了紧凑,显出一派罕见的松散。而且这种松散并非刻意为之的情绪调性,而是情节部件组织不当导致的无意义的拖沓与松散。【亲热】影片开头就显得很不起劲,要去德国做秘密行动的迈克尔·阿姆斯特朗教授与自己的助手兼未婚妻萨拉从一艘轮船的床上醒来,这对情侣在床上亲嘴以及打情骂俏的时间过分的长,长得超过了表现两人爱意浓重所需要的时间,使得中间插进的船员为阿姆斯特朗送来秘密电报,并被阿姆斯特朗拒绝接收的悬念被冲淡。也许是为了故意要拍出
保罗·纽曼和
朱莉·安德鲁斯的亲热镜头以求得商业效果,但希区柯克实在不擅长此道,为悬念片准备的硬派摄影风格不能造成任何甜蜜感。这番在情节推动和情调制造上收效甚微的亲热场景分散了观者对悬念的注意力,上映后,影评人更为关注的就是两位主角在未结婚的情况下就同床共枕的情形,这种情节在这部影片之前,美国电影协会的制作准则从未允许过。【窃密交锋】这部影片的关键处、转折处,是迈克尔成功地从莱比锡大学林特教授那里套取到武器技术关键信息。这情节在设计上十分精妙。迈克尔需要套取的关键信息仅仅存在林特教授的脑子里,而非藏在某个抽屉的文件夹中,迈克尔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在谈话中提供给林特教授一些似是而非的无用信息,引教授说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希区柯克安排了一段黑板上的“公式战”,即迈克尔冒充与林特教授探讨武器技术的关键,在林特教授办公室的黑板上写下许多看似有用,实际上空洞无物的公式,引出教授写出自己的公式,并一本正经的指出教授公式中存在问题,使激将法让教授最终透露机密。镜头在这里开始反复拍摄两人写公式的过程,遗憾的是,不仅那些公式冗长到观众无法集中注意力,两人书写公式并发起辩论的交锋近十次,冗长到观众难以忍受,严重拖延了电影在此处本应紧张起来的节奏。【波兰女人】在影片中出现的波兰女人,也安排得十分做作。希区柯克的悬念片,一般来说无用的信息极少,恪守“墙上若是挂着一柄剑,剑终要出鞘”的叙事原则。这使得他电影中的人物举止,通常不会与剧情脱节。【冲破铁幕】中,在迈克尔与萨拉到达柏林,要找到一间邮局与接头人会面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带他们去邮局的波兰女人。这个女人穿着俗艳、举止怪异,与迈克尔和萨拉聊天,言语中充满了对“铁幕”生活的憎恨,她提出由她带迈克尔他们去邮局,而迈克尔和萨拉要做她签证去美国的担保人作为回报。这个波兰女人的角色怪异得扎眼,并且颇占篇幅,观众以为这个表演突出的女人会有什么异样,结果她的作用仅仅是带这对情侣去邮局,至于她没了下文的去美国的事情;她过分怪异的举止,全部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无用的信息。而希式悬念片,无用的信息只能带来不必要的拖沓感。与波兰女人相比较,影片中那个随迈克尔同机抵达东德的女舞蹈演员倒是安排得很出彩。她在下飞机时,风头被迈克尔抢尽,就此埋下祸根。后来迈克尔去剧场看演出,被这个女人认出,招来警察,并在影片最后的逃脱时刻,又一次指引警察追赶迈克尔与萨拉。【集会逃散】集会逃散是希区柯克电影中常见的桥段。主人公在人群聚集的集会中制造混乱,并以此脱身。【冲破铁幕】中,迈克尔与萨拉被舞蹈演员认出,国防部负责人和许多警察被叫来,从各个出口、门口包围了剧场。迈克尔急中生智,大喊“着火了”,引起混乱,并趁机逃跑。此处,镜头在国防部负责人、迈克尔、萨拉之间反复切换,表示几个人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拥挤慌乱的人群拉近、挤远、再拉近、再挤远。这一段的问题和“公式交锋”一段一样,展示的时间过长、过于繁复。同样是集会逃散,希区柯克另一部经典间谍片【三十九级台阶】中就处理得十分洗练,都是引发混乱之后,主人公很快离开了人群,不至于情节不能紧密衔接,而在不必要的情境中耽搁太久。麦格芬的丧失:希区柯克电影的核心元素之一,即他自己提出的“麦格芬”(MacGuffin)概念,这个词的意思是悬念片中一个不存在的情节驱动物,表示一个话题或一个简单的情节、意念,并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悬念和情节。希区柯克对麦格芬的解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列苏格兰的火车上有人见隔壁乘客带了一个奇怪的行李,就问那是什么。乘客说:“麦格芬。”“什么是麦格芬?”“是在苏格兰高地捉狮子用的。”“可是苏格兰高地没有狮子啊。”“啊,这么说,也就没有麦格芬了。”从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开始,“麦格芬”开始广为人知,影片围绕着“三十九级台阶”这个间谍组织展开,但这个间谋组织是什么情形、他们窃取什么情报没有任何实际的交待。【蝴蝶梦】中,从未出现的死去的屋子主人丽贝卡,成为造成女主人公的梦魇、使整部影片得以行进的动力。【西北偏北】中,有最典型的“麦格芬”,主人公企图找出的叫做凯普林的间谍根本不存在。【冲破铁幕】中可以成为“麦格芬”的,有间谍组织“π”,有武器技术的关键情报,然而希区柯克一次一次将这些情节驱动力坐实。“π”组织在前段虚无飘渺,影片后端却成为帮助迈克尔逃脱的主力;武器技术被黑板“公式交锋”实体化。“麦格芬”的由虚变实,令【冲破铁幕】的剧情行进变得迟钝,不灵动。本来虚化的麦格芬能够使观众始终心悬一线,而麦格芬一旦变成实体,观众的注意力必将涣散,影片情节由“麦格芬”带来的统一与流畅感,也将受挫。希式风味:特吕弗视希区柯克为纯正的电影作者,原因即在于希区柯克不论哪一部电影都自然要用的手法。【冲破铁幕]】不例外,看见这些熟悉的手法,便如看见希区柯克本人那张胖圆脸一般亲切。迈克尔在柏林为了甩开国防部特工的追踪,躲进了一个博物馆,馆内空间的限制容易使追踪场景产生狭窄空间内的逼仄紧张感。这种狭窄空间内的游移,也是希区柯克的拿手好戏。这也是被称为“希区柯克第二”的布莱恩·德·帕尔玛所继承的希式技巧之一。在德·帕尔玛的【剃刀边缘】中,我们能看到极相似的博物馆追踪戏。迈克尔在郊外农庄杀死东德国防部特工的场景,希区柯克的拍法下手极重。迈克尔先是死死勒住特工的脖子,随后农庄的女主人拿刀戳进特工的胸腔,再用铁锹砸向特工的腿骨,最后两人合力将特工的脑袋塞进烤箱打开的煤气阀门下,生生呛死了特工。这惊悚的场面,也是希区柯克一直爱用的,不论是【惊魂记】的浴帘杀人,抑或【鸟】的群鸟啄身,都有同样的残忍气息弥漫。“π”组织协助迈克尔与萨利逃离“铁幕”的戏,则是追车跟踪的又一个样板。“π”组织的成员们靠一辆伪装的公共汽车载迈克尔与萨利躲避军队的追捕,而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希区柯克调用一切可能的因素,使这辆公车遇见各种麻烦:军队的设卡检查;成为强盗的逃兵的抢劫;以及甩开身后不断逼近的真公共汽车;车上一个敌视迈克尔的恩曼小姐要求下车;为了更真实的伪装,载一个老奶奶上车,耽误许多时间。这些都让紧张感不断升级。这些情节,使【冲破铁幕】不至于偏离一部典型的希式惊悚悬念片太遥远。诸事不顺:希区柯克拍过许多间谍片,其中著名且品质优秀者如【擒凶记】、【西北偏北】、【三十九级台阶】等,这几部皆节奏紧凑,力度十足。而【冲破铁幕】却达不到这种效果,且多少有些无趣。就像影片为了衬托“铁幕”下的生活冰冷无趣的特点,希区柯克大量减少了音乐的使用一样寡淡。这部影片的拍摄许多事情的不顺利,也许是导致影片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选角的方面,起初希区柯克希望【西北偏北】中的“金发女郎”式演员伊娃(EvaMarieSaint)来扮演女主角,但制片公司不答应,认为这不能带来好票房,强迫希区柯克启用朱莉·安德鲁斯。希区柯克也曾邀请加里·格兰特,但格兰特告诉他,自己决定再拍一部电影就退休,没有接受片约。于是男主角便请来了保罗·纽曼。遗憾的是,希区柯克在片场与保罗·纽曼的合作出现颇多分歧,作为一个方法派演员,纽曼十分希望了解影片人物的行为动机,于是他去问希区柯克,一向视演员如犬马的希区柯克答:“动机就是你的薪水。”纽曼一直在质疑电影的剧情以及人物的刻画,希区柯克后来说,他不能接受纽曼的无礼,而纽曼则坚持自己从未有对希区柯克不尊敬:“我觉得我与希区柯克很投缘,一见如故,但剧本妨碍了我们的关系。”纽曼的方法派演技与希区柯克电影的剧情装配拍摄法难以融合,这导致影片的表演看上去略显僵硬。与希区柯克合作了几十年的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Herrmann)在影片完成之前就根据影片情节、意境制作完成了配乐,但希区柯克和环球公司都要求他提供一个更乐观、愉快的,含有爵士、流行风格的配乐。环球公司甚至希望赫尔曼为朱莉·安德鲁斯专门写一首歌。赫尔曼改进了配乐,但仍旧不能使希区柯克和环球公司满意。最终,赫尔曼与希区柯克争执起来,这对“黄金搭档”就此中断一切合作。而【冲破铁幕】的音乐,交给了英国作曲家约翰·埃迪森。影片制作中,还屡次出现资金问题。影片场景的变换也耽搁了拍摄进度。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后期电影路途不顺畅的开始,此后,他也再没能有够拍出可供膜拜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