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莎翁情史状态:BD超清中字年代:1998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格温妮斯·帕特洛杰弗里·拉什朱迪·丹奇更新时间:2022-09-28 19:30:47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处处有风花雪月的娱乐活动,然而莎士比亚(约瑟夫•费因斯JosephFiennes饰)此时却陷入了创作的枯竭期。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海盗之女阿丝》因此搁浅。薇拉夫人(格温妮斯•帕特洛GwynethPaltrow饰)的出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她酷爱话剧,不顾女人不能登台的世俗观念,不惜男扮女装前来参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莎士比亚洞悉了薇拉夫人的秘密。他…
首先,这部电影的译名十分贴切和传神,比电影的原名要好:这是一部在史实基础上编写的电影。它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对史料极具创造力的使用。其次,我简单举几个例子,相信大家也能从中体会剧本之优秀。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遗憾的是有关他的史料极少。在数年前发现出自莎翁之手的一张类似于租约的小纸条之前,有很多学者甚至认为莎士比亚是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位英国贵族(比如,有人怀疑是培根)的笔名。正是由于可供考证的资料太少,所以学者们根据现存的史料做了一些推测:(1)莎士比亚可能是一位同性恋,因为他曾多次将自己诗作(莎翁的诗基本都是情诗)献给一位神秘的男性贵族。(当然,对此还有另一种猜测,在此略过不谈。)(2)莎士比亚应该得到了某位极具权威的贵族的资助(甚至可能是当时的女皇),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成了一个剧院的股东。(3)莎士比亚最开始并不以创作悲剧见长,相反,本片中提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初稿时实际上是一个喜剧,经过不断的修改,才成了一部举世闻名的悲剧。如果你认真的看过电影,那么以上这些史实和猜测应该会引起你的会心一笑。(1)剧中的莎翁当然不是同性恋,但他确实将那首著名的十四行诗和自己的吻献给了女扮男装的Viona。所以,在其他人看来,他确实可能有同性恋倾向。(2)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但吸引了女王微服前往观看,而且深深的打动了女王。所以,有贵族甚至是女王本人暗中资助莎士比亚,也就不足为奇了。(3)本片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始时就是一部喜剧,但是莎翁因为被迫与爱人分离而且受到了其他的刺激(莎翁以为自己害死了ChristopherMarlowe,这个人也是历史人物,而且当时比莎翁更有名,片中一些有关他的信息也属实),才将喜剧改写成了悲剧。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本片的编剧就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零星、不成系统的史料连接起来,对这些看似不靠谱的猜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可以说,如果历史上的事件就是电影演的这个样子,那么史学家们也不会有异议。第三,我看过的所有影评对结尾的剧情的解释都是错的。我们先回忆一下结尾:Viona随着那位贵族远渡重洋,同时莎翁写下了他著名的喜剧“第十二夜”。剧情就从Viona所乘的帆船沉没开始,全船只有她一人幸免,她独自上岸,面对未知的生活。我所见过的所有的影评都将这个结尾这样解释:Viona的船沉没了,莎翁据此写出了“第十二夜”。实际上这个解释是错的。结尾的画面从多个角度拍摄了船沉没和Viona脱险的过程,并且将她走向未知的生活的远景作为影片的结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镜头中没有一个给了女主角正面的,甚至是模糊的面部画面,而且不断穿插莎翁写作“第十二夜”的镜头,整个镜头语言的风格和蒙太奇的应用完全是为了创造出一种模糊的,印象般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些画面和遇险、脱险的情节完全是在莎翁头脑中的,而不是现实。所以,对结尾正确的解释是:Viona远嫁他乡,莎翁为了纪念这份感情,怀念他的情人,创作出了遇险、脱险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就是他的新作“第十二夜”的开头。“第十二夜”是一个喜剧!相信读了这篇分析,大家应该会本片有更准确的理解。本文版权归作者刘巨侠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