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望万户侯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21:11:13人气:0
百年情书

视频百年情书状态:BD高清中字年代:2011

主演李雪健蒋梦婕王柏杰高一童更新时间:2020-08-06 21:15:28

以福建名人林觉民为题材的史诗真情大戏《与妻书》昨日在三坊七巷内举行开机仪式。这部献礼辛亥革命百年的作品请来了年轻演员蒋梦婕担任女主角。投资方表示,要推出福建地方方言版。影片以革命先驱林觉民从容就义前的绝笔“与妻书”“禀父书”为独特视点,讲述林觉民烈士在广州起义前后对爱情忠贞、对家人眷念、对理想执著舍生取义的传奇人生追求。昨天的开机仪式在三坊七巷的光禄吟台行,…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历史风云变幻,起起落落,英雄辈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林觉民便是一个传奇。电影《百年情书》讲述的就是林觉民的故事———一个青年的理想、爱情和亲情。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会审林觉民。林觉民用英语流利作答,慷慨陈词,表现得气宇轩昂。诸人为他的见识震惊,连张鸣岐都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殉国时,林觉民年仅24岁。发动起义前,热血青年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冯超骧、方声洞等人彻夜未眠,想及明日便要打响革命起义的枪声,思及家人纷纷写下诀别书,其中有两篇成为传世之作:一封是方声洞的《秉父书》,洋溢着为国尽忠的豪情,和难以为父尽孝的悲痛;还有一封便是林觉民写下的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果然,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这些青年都为革命事业捐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电影中的两封书信《与妻书》、《秉父书》是全片的情感核心,其背后是爱情和亲情与理想的纠葛。理想代价:视死如归,杀身成仁林觉民们的理想就是发动黄花岗起义,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这已是百年前的革命往事。因为一封饱含柔情与热血的情书,多次被我们提起,以致于写就这封情书的时机---起义前夜常被人淡忘。百年前的青年林觉民以及他的战友烈士、志士、仁人,与蝇营狗苟的体制决裂,争民主、争平等、争自由。明知起义意味着死亡,如林觉民所言quot;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quot;;明知黄花岗起义是上断头台,有去无还,但也要义无反顾地迎上去,置生死于度外,杀身成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慷慨赴死,将会穿越历史时空,划破黑暗,给人以振奋和启示。对理想的执著,内心热血的澎湃,行动的决绝,是《百年情书》对百年中国青年精神价值的书写。关于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很多先辈都有过论述,最为知名的当属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quot;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quot;梁启超先生是从正面来论述的,如果从反面加以论述,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少年蠢则国蠢;少年穷则国穷;少年愚昧则国愚昧;少年不独立则国不独立;少年不民主则国不民主……《百年情书》中的青年,不过20岁,已有如此为国捐躯之壮志,坦然面对生死,坠作自由之花,他们说的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充满稚嫩,但纯粹而无私。倘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林觉民等众人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一场历史运动---quot;五四运动quot;,不得不提到quot;五四运动quot;的根本---启蒙运动,不得不提到启蒙运动的核心---德先生与赛先生,就是今日所言的科学与民主。在如此思想环境熏陶下生长的青年,怎能不把独立、自由、民主烙进灵魂深处,这才是《百年情书》所揭示的价值追求,只是我们须得记住,启蒙还未完成,青年的梦想还在路上。所有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所有为理想付出的行动都值得景仰,哪怕已过去百年。《禀父书》以孝顺的名义为国尽忠尽管相对于方声洞的激扬文字,历史上林觉民的《秉父书》只有几十个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但显然并不妨碍李雪健饰演的林父去展现强大的气场。根据历史材料并借以合理艺术想象的父亲形象,是该片的另一闪光之处。父亲的出现不是简单地树立对立面,增加林觉民参加革命的障碍,而是表现传统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父子亲情是何等深厚,父子彼此间的交流具有何等显著的中国特点。为国尽忠、为家尽孝,一直是传统文人内心深处无比纠结的两个方向,而表现在林觉民身上就有特殊的意义。这一代人承上启下,血液中有传统的底子和西方思想的因子。电影中看似严格无比的父亲,内心深处实则宽容软弱。影片中父子喝酒的镜头安排得极为巧妙,父亲知道儿子即将参加革命,参加战斗,但不愿问起,他心中非常清楚儿子所为有其道理,也知道这个儿子从日本回来后的抱负。儿子也不忍告诉父亲革命之事。于是父子俩说着看似不太着边的话语。这个细节很好地解释了传统中国文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和迂腐,他们对天下与责任的认识实为深入。何况,明知此路意味着死亡,但仍抱着杀身成仁观念的人,林觉民不是第一个,谭嗣同曾经这么干过,以死明志,以死唤醒同辈中人。李雪健饰演的父亲一角,为整部电影增加了厚重,接通了传统。林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爱子心切,主张宽容,自从儿子林觉民科考时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时,他便感到这个儿子日后将会与众不同,于是送林觉民去日本自费留学,才有了后来林觉民的思想觉醒和发动革命起义的决心。父亲的宽容为林觉民的未来留好了伏笔,只是林父肯定没有想到,他的苦心孤诣换来的是儿子的英年早逝,而他却束手无策。李雪健将一个内心痛苦却要表面表现得若无其事的老父亲,演绎得惟妙惟肖。有了很好的故事、素材和合适的演员,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毫无瑕疵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叙事存在一些问题,在怎么讲述一个好故事方面的创意设计显得有些按部就班。而白天革命与晚上爱情亲情的时间轮换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视觉冲击和情感渲染效果,也导致了节奏偏慢。复调或者说多线条的电影其实并不难拍,关键在节奏的掌控是否张弛有度,这是我们很多国产电影需要克服的问题。百年情书不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林觉民也不仅仅是一个闹革命的情种。影片在定义一个合格的青年上,很有一番思考,他们往往是东西合并的结合,思想上追求先进,有理想,有激情;行为上继承传统,齐家修身。这曾是五四一代人的写照。《与妻书》以爱情的名义铭记热血广为流传的情书———《与妻书》是影片的情感基调,新红楼中的黛玉扮演者蒋梦婕饰演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典雅、温婉、柔情似水,她与林觉民极富中国古典风韵的浪漫情感弥漫在影片中间。交错在讲述林觉民参加起义的同时,林觉民的情感线索表现得细腻感人。影片描绘了林觉民在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以及从一介白面书生到革命骨干的成长历程。电影中用充满了东方神韵的画面讲述了一段传统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将林觉民与陈意映传统式的相爱相知表现得感人心肺。尽管他们俩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婚,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影片中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借助电影镜头,观众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这份缘分殊为难得,在传统婚姻制度的框架下,两人由婚姻再坠入爱河,陈意映对丈夫始终支持,未曾有过半点怨言,或许她不能完全理解丈夫的事业,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而是始终看着丈夫远行,等待爱人归来。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相反他们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家中父老。第一批为理想献身的青年普遍出生于不错的家庭,接受过西方教育,学识层次都很高。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腻烦了那些虚构出来的假大空形象,唯有真实和表现真实的质朴方式,方能让观众相信,这不是杜撰的故事,这是历史。我认为这是该电影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大的原因,还原英雄本来的样子,一如我们身边的兄弟。刊于《法制周末》2011年5月24日本文版权归作者李伟长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