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人猿星球》凭借着颇具想象力的剧情设定、惊世骇俗的震撼结局以及出神入化的特效化妆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而最大的成功不啻为在科幻迷与极客们中间树立起了又一个荧幕经典。作为制片方的20世纪福克斯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在1970年推出了这个系列的第二集《失陷猩球》,希望籍此热点趁胜追击赚取效应红利。尽管《失陷猩球》的票房也不差,但在口碑方面却与第一部不可同日而语。续集历来难拍是不争的事实,可剧情上的平庸仍得要编剧来背这口锅。福克斯先是找到了小说原著作者皮埃尔·布尔来写续集,在他的草案里主角泰勒率领被奴役的人类奋起反抗,从猿族手里夺回了地球的控制权,不过后来被制片方以「缺乏视觉冲击和惊喜」为由而否决。最终,福克斯认可了副制片人莫特·亚伯拉罕斯和英国作家保罗·德恩合作撰写的剧本,其中最突出的元素便是核弹。平心而论,这两个剧本都缺乏创意,或许这就是前作太过惊艳的必然后果。此外,前一部中饰演主角的奥斯卡影帝查尔登·海斯顿也对继续参演兴趣寥寥,好说歹说仅仅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作了短暂出演。因此在本集的故事里,主角换成了另一个宇航员布伦特,为了寻找上集主角泰勒而降落在这个「人猿星球」。说本作平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复感,布伦特在这里的遭遇和泰勒大同小异,遇到的人物诸如哑女
诺娃、猿族的柴斯博士、吉拉博士等也尽是些老面孔,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当然,《失陷猩球》亦并非一无是处。具有想象力的一点是,编剧在片中对残存的人类作出了前瞻,一方面他们的脸孔变得面目全非,并进化出了用意念控制他人思想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猿族的武力面前又难以寸进,只能躲在纽约的地下废墟中苟延残喘,对着一颗祖先遗留下来的核弹顶礼膜拜。在其诡异的生存状态之外,这种对核武器宗教式的狂热无疑是对当时(1960年代)世界核战阴云的一次责难。影片对现实世界的辛辣讽刺还不止于此,猿族中的大猩猩将军乌尔萨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本片里的猿族社会内部暗潮汹涌、动荡不安,以乌尔萨斯为首的大猩猩族群象征着军事和武力,而以柴斯博士、吉拉博士为代表猩猩和黑猩猩族群则是文人,双方的观点分歧极大,且不乏族群间的强势迫害。这显然是对人类社会中军国主义、种族主义的又一借喻。片尾的核爆可以看作是编剧面对时代的消极心态,既然没有解决良方,那索性就一炸了之。不过,要论《失陷猩球》对整个系列的最大贡献,那便是本片开启了平行宇宙的时间线索。理论上说,《失陷猩球》的毁灭结局是这一系列的终点。但是猿族博士吉拉夫妇乘坐飞船逃出生天,将影片与之后的《逃离猩球》、《猩球征服》以及《决战猩球》在时空上做了个桥接,使得故事得以延续,并形成了有趣的环形结构。如果说本系列第一部《人猿星球》作为个体十分伟大的话,那么若将相对平庸的后几部视为整体,也不失为科幻电影史上的佳作。♑本文版权归作者卡斯蒂亚公爵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