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Italian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22:15:29人气:0
幸福的起点

视频幸福的起点状态年代:2012

主演KolyaSpiridonovYuriItskovMariyaKuznetsovaNikolayReutov更新时间:2012-09-07 03:51:32

生活对于六岁的男孩凡亚(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KolyaSpiridonov饰)来说并不轻松,从小就在孤儿院长大他早就练了八面玲珑的处世技巧。一日,凡亚被告知即将被一对意大利夫妇领养,同伴们羡慕的眼光让他不经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几分美好的相像。一个女人的到来打碎了凡亚松赛夫的幻想,女人想要寻找自己早已被人领养的孩子,却遭到了无情的辱骂,绝望的她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 在得知了此情…

原文附图: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041.entry说来有进步,看prisonerofthemountains和这部theitalian都没潮湿,近来的趋势是稍微那什么点儿的就能稀里哗啦,不过像冬天的白桦树一样坚强、幽默的电影只会轻轻从心上轻轻滑过,微笑收场,眼泪是会它被嘲笑的。意大利人,名字很直白,中文译名却充满诗意:寻找幸福的起点。据说是现代的狄更斯笔下的孤儿记,可我全然觉不出,怀疑是因为我对狄更斯相当没感觉,所以影响了判断?看过一个一句话评论说:这是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含混不清的。所以我是带着疑问来看的,可是没找出答案。太逊了……是我的道德标准有问题,还是我不懂什么叫含混不清?故事很简单,一个孤儿快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了,孤儿院小伙伴儿叫他italian。这时一个已被人收养的小伙伴儿的生母来找孩子,因为来晚了,绝望之下她便自杀了。这让这个孩子很受刺激,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妈妈找不到自己,所以不肯去意大利,尽管伙伴儿们都羡慕他要过上好生活了。不料孤儿院竟然是靠把孤儿高价卖给收养者来赚钱,自然要逼他去意大利。为了看懂自己的档案,他让孤儿院一个大一些的女孩儿教他认字,后来在她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踏上了寻母之路。一路要摆脱追逐,也遇到了一些好心人,最后找到了妈妈。小孩儿的妈妈始终没有露正脸,只能从影片的暗示中猜到她就是里面出现的那家医院的一个护士。我是越看心情越矛盾,不知道该不该希望他找到妈妈。她住的地方一看就是生活也不容易,万一她不愿意接受孩子呢?然后又怕是个没结局的电影,让我心里难受。怕什么来什么,画面定格在小孩儿看见妈妈的瞬间的那张坚定而精神的小脸儿上,我要抓狂了。幸好,画外音传来:这儿老下雨但是屋里很暖和,我和妈妈向你们(孤儿院伙伴儿们)问好……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背景和细节。这是2005年的电影,讲的是当代的事儿,但是里面的孤儿院就像俄罗斯的冬天一样雨雪不断阴冷潮湿。那些长到十几岁大概永远不会有人来收养他们的大孩子就住在地下室里,用一些不太能见光的方式生活,有个男孩儿显然是他们的头,他可以惩罚偷伙伴儿钱或没把打工赚来的钱都交出来的孩子。帮主人公逃跑的那个漂亮女孩儿白天就出去瞎逛,做些小偷小摸的事儿。影片对俄罗斯阴暗面的表现可谓不留情,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主人公离开那个灰色的环境,寻母路上影片的颜色也逐渐变亮,好像被雨雪浸湿的土地的颜色。小孩儿走到哪儿都能遇到关心或试图关心他的陌生人,那种关心可能不是嘘寒问暖那么强烈,相反我觉得是一种习惯,以至小孩儿不能随便找一个人问路,因为街上遇到一个脏兮兮脸上还有伤口(被两个坏小孩儿抢劫了)的6岁孩子,你不可能无动于衷。比如小孩儿被坏小孩儿揍了以后坐在地下通道上哭,一个路过的小伙子上去问他怎么了;小孩儿在车站向一个阿姨问路,她马上警觉到他可能迷路了,应该去报警,他就说自己是迷路了正要回家但不知道怎么走,这是一个叔叔说不用报警,他家住的地方刚好可以坐车去,阿姨说那你送他回去啊,叔叔便送了,不过并不是送到目的地,而只是送到车站祝福售票员提醒小孩儿到站下车。就是这样,有限度的帮助似乎才叫举手之劳。他最后一次被追他的人抓住走投无路时,他捡起地上的一个酒瓶把它砸碎,竟然一下下向自己的左手腕划去,这是他从电视上学来的!追他的人也受不了了,赶紧制止了他给他包扎,答应让他去找妈妈,而且求他千万别再伤害自己。尽管他让我jp来着,我还是觉得他非常孩子气,虽然长得有点儿像小老头不是特别可爱,可是越看越觉得喜欢。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妈妈找到他,而不是他要找到妈妈,他没有别的早熟的想法,面对危险他也只会跑,被欺负也只会哭,只有最后这次,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妈妈的住处,在等她下夜班回来,所以绝对不能让人家把他抓回去带去意大利。他只有6岁,能做的事儿很有限,如果谁愿意帮助他,他乐于接受;如果没人帮得了他,他就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达到目标。就这么简单。很喜欢这样两段评论(“阴谋家”那句就算了,为了达到排比效果吗?不认同):如果仔细解读,这或许不能称为一部简单的“找妈妈”的儿童电影,不过但凡俄国电影都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让人不禁思考,俄罗斯——这个没有定则的国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钱是允许的,但偷朋友的钱却要挨揍。所以每个人都嫉恶如仇,每个人都尊严却又卑微。所以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每个人却又都一贫如洗。每一个俄国人生来都是哲学家,就像每一个法国人生来都是诗人,每一个中国人生来都是阴谋家。永远都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穿着破旧的灰大衣,在迟缓的火车上一醉方休,用砸碎的玻璃瓶那样肆虐得扎自己,六岁的孩子眼中可以有那样鲜红的仇恨,可以因为一个理由轻易的制造或是结束一个生命,永远都不可能如他们般潇洒,也永远都不可能进去他们的世界。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