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难以分辨的疆界和维度正是导演的匠心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7:40:31人气:0
耶拉

视频耶拉状态:BD高清中字年代:2007

主演尼娜·霍斯大卫·史崔梭德辛纳克·勋纳曼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更新时间:2020-08-06 21:18:11

女会计师耶拉(NinaHoss尼娜·霍斯饰)遭遇生活危机,与具有暴力倾向的丈夫本(HinnerkSchönemann饰)离婚后,她在汉诺威阿尔法飞机厂找到一份新工作。在启程的当天,渴望赢回前妻的本上门纠缠,坚持送耶拉前往火车站。路上,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激动的本撞断桥栏,将车开进河里。 爬上岸的耶拉不顾湿淋淋的身子和身边的本,拎着包向火车站跑去。然而时运不济,当初介绍她进入公司的主管…

看完这部德国闷片时我想起了《罗拉快跑》,虽然后者并不沉闷。我想理由是:两部电影都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概念电影。导演相信有一种颠扑不破的概念运行于生命表象的内里,于是他们启动了时间机器,义不容辞地将寻常时序打乱。他们相信,这时关于生存本质的面目才逐渐清晰。有时导演还执念于多种可能性,将平行宇宙中的各条道路不厌其烦地铺陈,他们并不关心合理性的存在,电影只是器械和框架。比如《罗拉快跑》,通常我们将之称为实验电影。《耶拉》大概也算实验电影。故事架构简单: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遇到了车祸,电影试图赐予她一种新生活,让她得以在1个多小时的叙事时间里重新活过,而最后帷幕落下,她和纠缠她的丈夫已在最初死去。电影先用平淡语气呈示了女人劫后余生的生活,答案揭晓时告诉我们这是仁慈的花招,耶拉几近崩溃的生活尽头其实是死亡。这样的架构用德国的极简手法娓娓道来,显得冷静、近乎残酷。而在这样的架构中,生命也就只是电影的花招。导演不必像《眼前的生活》那样让叛逆者在弥留之际忏悔,让每一处梦幻与现实发生对应性,费尽心机地设置圈套和悬念。尽管同样作为“意外结局”的拥趸,显然《眼前的生活》更想探索的是生命即将结束时边际感觉的存在,在那个极端境遇中人类如何思索反省自己的一生。与诗意电影不同的是,《耶拉》重视的是由导演外在介入的一种概念化的演绎。换言之,耶拉所谓劫后余生的生命轨迹并非来自她的想象,只是导演的假设而已。在这样看似善意的假设背后,耶拉获得了重活一次的机会,但德国电影的残酷在于,这永远无法和新生划上等号。耶拉从湿漉漉的河岸上醒来,新世界就此展开。失业的她在寄宿的酒店偶遇投资客菲利普,重新获得事业与爱的认可。但在这个假设的最后,出于帮助菲利普的目的,耶拉间接逼死了生意上的绊脚石;而菲利普也与她发生了理念上的重大争执。这是并不欢乐的新世界,这是不值得一过的新生活。毫无疑问这是导演最想传达给观众的意念。然而这并非全部。我们注意到,在假设展开的过程中,耶拉间歇地受到奇怪噪音和图像干扰。粗看之下,导演是借此提示电影从11分04秒开始已非生理的自然生活,提示此时的耶拉已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影7分16秒时也出现过巨大的不明就里的声响,这在致命的车祸发生之前。亦即,混乱的感官一开始就跟随着每个人。由此我们无法推断耶拉真实地死于车祸,而对一个细节的判定还让电影尾声的耶拉更接近于假设:7分16秒的响声是在场的耶拉、实施家庭暴力的前夫、耶拉的父亲共同见证的,而车祸后噪音、图像的出现只是耶拉的主观感受,可以用神经质的耳鸣、预感加以器质层面的命名。也就是说,电影的起始与故事的尾声衔接,造就了一场有始有终的假设,而真实时间又将这一假设切割。耶拉的真实故事很可能是从湿漉漉的岸上开始的:她确实自救成功,但经历了新的一切之后,却宁可在起始的车祸中死去。于是,电影环节不再是导演的假设,而变成耶拉主观感觉的投射。但让结论扑朔迷离的是,不可否认电影的起始也同样是真实的开端,劫后余生的前提正是车祸存在本身。或许,难以分辨的疆界和维度正是导演的匠心。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