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电影史中,《育婴奇谭BringingUpBaby》有着奇特的成名过程。在当年公映时,影片未能赢得观众的青睐,票房惜败。结果,导演霍华德·霍克斯HowardHawks被雷电华公司解聘。为了避免对自己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支付了赔偿金与雷电华解约,从而避免出演该公司的下一部影片《凯丽妈妈的小鸡》。但多少年过去后,随着影片在电影回顾展上的放映和评论家的评论,《育婴奇谭》反倒越来越受到追捧,它被视为典型的美国喜剧,1990年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国家电影登记片目》,2006年,根据美国权威杂志《首映》的评选,它荣列“史上最伟大50部喜剧”之册。《育婴奇谈》在1938年上映时,遭遇到了票房滑铁卢。女主角凯瑟琳·赫本更是被称成为票房毒药。而她的这次演艺生涯的低谷一直持续到1941年,靠着赌博式的投资并出演乔治·库克GeorgeCukor导演的喜剧《费城故事ThePhiladelphiaStory》并大获成功才得以扭转。有些研究者试图通过导演霍华德·霍克斯在影评届的被“平反昭雪”,来证明影片的票房失败更多的是由于当时的观众在审美认识上的局限性。霍华德·霍克斯的《育婴奇谭》现在被看做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最成功的神经喜剧之一。古板认真的古生物学家大卫(加利·格兰特CaryGran饰)为他的博物馆集资,但年轻的苏珊(凯瑟琳·赫本饰)不断使其计划落空。后来他才发现这“豹”气十足的女子是一位百万富翁的侄女,于是他打算让她来为他的博物馆捐资。大卫拼命想搞清楚他遭遇到的这一系列怪事,而反抗精神特强的苏珊则认定这位难对付的先生是造成混乱的根源。两人围绕难缠的宝贝——猎豹巴比,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凯瑟琳·赫本饰演的神经质女主角任性、胡闹、热情真挚、敢爱敢恨,为了爱情甚至不惜使心眼耍手段,以东方对女性传统的审美观点来看,廉耻礼仪三从四德毫不沾边,无异一妖妇,但在崇尚个性和自然的美国人眼中,却对类似的女性推崇有加,文化的差异,注定亚洲观众难以对影片中的凯瑟琳·赫本产生好感;相反加利·格兰特饰演的傻气考古学家,坦诚又有责任感,略带知识分子的固执,与谦谦君子的气质藕断丝连,再加上帅气的外形,反倒更易获得亚洲影迷的青睐。撇开审美的差异,霍华德·霍克斯在叙事手法和剪接上干净利落,镜头运用灵活,让整部电影的节奏异常明快,从相识到相爱,凯瑟琳·赫本千方百计阻扰加利·格兰特参加婚礼的情节令人莞尔,横刀夺爱在西方并不会受到更多道德上的谴责,凯瑟琳·赫本巧妙利用宠物豹俘虏了粗线条的加利·格兰特,一个狂热一个冷静,性格的光芒与缺陷相互弥补,可谓天作之合。出演大卫的是英国著名演员加利·格兰特,《育婴奇谭》是他早期较为重要的代表作。格兰特擅长演绎浪漫喜剧角色,他外形既文雅又富于喜感,浓重的英国口音,成为他的一个重要的形象标志。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霍克斯特地借用了一下美国早期谐星哈罗德·劳埃德HaroldLloyd的造型,让格兰特也戴上一幅黑框眼镜,塑造了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格兰特在剧中的表演不温不火,自然贴切,很准确地把握住了喜剧的节奏感。扮演苏姗的凯瑟琳·赫本专为此片接受了喜剧训练,她的夸张表演与格兰特形成对比,但在当年不为观众所接受。《育婴奇谭》之所以受到今人的重视,是因为这部影片对美国神经喜剧(screwballcomedy)这个类型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它具有明确的怪诞喜剧的主题和风格特征,是这一类型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语速快、对答机智、幽默是神经喜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育婴奇谭》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剧中人物苏姗的语速极快,她连珠炮似的语速与大卫的木纳、迟疑形成鲜明对比,既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也使误会的产生成为可能,从而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比如,在高尔夫球场上的那段戏里,大卫喊着“对不起,等一下”,试图阻止苏姗击球,但苏姗丝毫不予理会,依然果断把球击打出去,然后转身笑着对大卫说“哦,亲爱的,你不该那么做”,大卫原本想说“那是(我的球)……”但却被苏姗的话引开,改口问道:“不该做什么?”“别人击球的时候你不该说话”,大卫刚要解释,还张开嘴,苏姗就接着说:“不过,我不怪你,因为刚才那一击打得不错”。然后她转身快速离去。她根本不听大卫的解释,总是自说自话,按照自己的兴趣发表意见,大卫解释说他们使用的高尔夫球不同,她用的是PGA,而他的球是Crowflight,苏姗回应说自己更喜欢PGA,大卫告诉她PGA的球上有两个圆点,而Crowflight的球上是个圆圈,以此证明那个球是自己的,苏姗却回答说自己可不迷信球上的图案,弄得大卫哭笑不得。两个人的对话就像两股道上跑的车,苏姗完全自说自话,语速和对答都很快,大卫总是慢好几拍,费好大力气也无法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在后面的很多戏里,编导都使用了同样的方法,苏姗总是为所欲为,说起话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大卫则常常是张口结舌,有理也说不清。不合拍的对话使影片喜感十足,强化了苏姗的任性与率真和与大卫的文雅与木讷,使两个人物性格之间的性格色彩形成很大反差。直到1966年,《育婴奇谭》才在德国首映,德国电影观众认为他们看到了本世纪最出色的喜剧片:《育婴奇谭》的德语版片名叫《不要吻豹子》(LeopardenKusstManNicht)。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发誓说,他们从没笑得那么剧烈。然而,美国人早在近三十年前,就已经体味到这部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喜剧片带来的乐趣了。霍华德·霍克斯1938年执导的《育婴奇谭》不仅情节狂乱、对白精彩,而且叙事手法干净利落。简而言之,它是一部荒诞喜剧经典。令人难以置信的闹剧情节是围绕加利·格兰特和凯瑟琳·赫本饰演的角色展开的。导演霍华德·霍克斯不仅是个喜剧片的大师,而且还精于西部片和悬疑片等其它片种,他深受同仁和后来者的爱戴,并多次激发别人的创作灵感——如果没有《育婴奇谭》的前车之鉴,彼特·巴格丹诺维奇的荒诞剧《怎么了,医生?》(Whatx27;sup,Doc?)不知会是什么样子。《育婴奇谭》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喜剧,节奏明快,充满了恶作剧,镜头剪辑灵活多变。从凯瑟琳.赫本和加利·格兰特相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每一分钟都爆出笑料,每个场景都出人意料,没有冷场。《育婴奇谭》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经典的疯狂神经喜剧。《育婴奇谭》是第一次把“gay”用作“同性恋”的电影不知从何时起,“gay”的含义不仅仅是单纯的“快乐、高兴”了。早在18世纪,人们就用“gay”形容放荡不羁的人或者伤风败俗的场所。1800年,“gay house”是妓院的代名词。到了1920年,美国现代派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和剧作家诺埃尔·科沃德,在散文中开始用“gay”影射“同性恋”,但对文学圈子以外的人,这样的用法还很陌生。1938年,电影《育婴奇谭BringingUpBaby》正式把“gay=同性恋”的概念介绍给大部分美国人。在某段场景中,加利·格兰特CaryGrant被凯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劫持为人质,凯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把他所有的衣服都送到了洗衣店,她找了一件女人的衣服为他蔽体。后来,加利·格兰特CaryGrant穿着女人的服装去为来访者开门。面对对方惊讶的表情,他连忙解释说“没什么好奇怪的,我只是突然之间变成了gay(同性恋)”。电影《育婴奇谭》里加利·格兰特与凯瑟琳·赫本扮演的是一对荒诞的欢喜冤家,他们的角色看起来实在不协调。加利·格兰特扮演的大卫是一名笨拙的人类学家,他想为他的博物馆集资,但是凯瑟琳·赫本所扮演的苏珊总是莫名其妙的从中作梗是得他的计划总是泡汤。不过他发现,原来这个“恶女”出身豪门,于是他就想让她来做他的投资人。两人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麻烦的根源,整部电影充斥着恶作剧。对于这个荒诞的恋情,我们不难想象,富家小姐苏珊最终会被这个笨拙愚蠢的乡巴佬弄得精神崩溃。而对于一位男士来说,你能忍受你的恋人不断的破坏摧毁你的事业吗?显然很困难。他们估计是被丘比特不小心射飞的箭误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