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烩的特殊味道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7:19:40人气:0
视频:赤色分子状态:年代:1981
主演:沃伦·比蒂黛安·基顿杰克·尼科尔森爱德华·赫曼更新时间:2012-09-07 14:43:39
二十年代初期,响往共产主义的美国名记者约翰·雷德千方百计跑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体验生活,追求理想的政治国度,并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导文学《震动世界的十天》。然而,他最后对共产主义彻底失望,重回自由世界。 电影摘要: 第一幕:雷德和露易丝·布莱恩特在波特兰相遇。 第二幕:20世纪10年代在格林威治村的知识分子生活。雷德和露易丝被尤金·奥尼尔和艾玛·高曼等思想家吸引。 …
曾经向某食性颇杂的女生推荐本片,结果被委婉拒绝,可能这和本片的标签有关系——那是一连串让人感到压抑的名词: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最后才是可有可无的爱情。很显然,这是一部故事传记电影,而不是纪录片。这就要求了本片不可能都是对于‘史实’干巴巴的记录。虽然爱情成分只是这锅大杂烩的一味调料,但是Jack和Louise的爱情历程却成了贯穿全片情节的重要线索。面对这锅洋溢着奇异香味的大杂烩,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即可。其实《REDS》和《阿甘正传》的故事模式很像,都是一个人的传记然后巧妙地杂糅进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前者的主人公是著名记者JACKREED,而后者更倾向于杜撰人物。对于熟悉这段历史或者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REDS》简直就是盛宴。我有幸写过几篇关于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以及工会组织的文章,对于这段历史也算略知一二。突然悔悟自己早在写那些论文之前就应该仔细观看这部影片,也许看完之后再写论文分数能高不少.......Louise作为她那个年代美国文艺女青年是很有代表性的。20世纪初,传统意识还未完全退却,女权主义逐渐兴起。各种文艺女青年纷纷在事业和爱情这两个本来不完全矛盾的东西间做着艰难的抉择。基于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初衷,很多女社会主义者顺理成章的成了女权主义者。在片中,当Louise流露出了对爱情的渴望时,又希望对她的事业保持独立和专注。和Jack这个革命家的爱情显然是非传统的,甜蜜爱情的缺失使她出轨。当她向情夫诉说她对于她自己事业的向往时,情夫居然指责她Louise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毒害......也许一个革命家就应该找一个恪守妇道的驯良妇女吧.....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在没有被当政者歪曲的情况下)的确是为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所想的社会制度。片中对于美国工会之间,以及工会内部的斗争的描写也是非常到位的。姑且是目前我看过的电影中这方面内容描写最为细致的。IWW和AFL,前者是革命的联合工会,后者是贵族工人的工会。为什么没有发生像在欧洲发生的那种产业工人运动?看一下这部电影大概就知道所以然了——游离在阶级矛盾之外的还有种族矛盾(比如,黑-白矛盾),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矛盾(比如,新来的意大利人和本地安格鲁撒克逊后裔的矛盾)。由此,工人们自己都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核心战斗力的阶级;相反,拥有较高地位工人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剥削地位低的工人。虽然REED自己也是联合工会的成员,但是片中的他依然对意裔工人的“革命性”和“代表性”表示怀疑。再说说片中革命的片段。可以说是历史的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沙俄的小环境(阶级矛盾深化,民不聊生)催化了十月革命。这是历史的选择,俄罗斯人民的选择,这在当时是结束战争最快,提高生活质量最快的方法。对于苏联的种种此处不予评论。不过看过本片之后一直被那种人民爆发出来的力量所震撼——在阿芙乐尔号炮声的伴奏中,雄壮的《国际歌》响起,无数愤怒的市民,工人,起义士兵走上街头,冲向冬宫。(此处严禁吐槽8*8)对于各位想重温革命激情的,建议看下十月革命的片段。对于《国际歌》的热爱被再一次激发——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会唱国际歌你就能找到同志。(PS:有次我在多伦多参加一个大型集会,发现一群人在唱国际歌,我也加入用中文唱,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第四国际的人)最后说说对于片中的共产国际的认识。虽然我总在揣测各种电影背后的政治动机,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片中对共产国际的描写是很到位的,至少不是刻意丑化。共产国际对于各国左翼组织的帮助不言而喻,但是它的瞎指挥和官僚主义实在让人恨的咬牙切齿。(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我这样评价共产国际是很不公平的。拿中国做例子:除了土包子太祖,当年二十八个半布尔斯维克谁敢拍板说农民阶级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死板和官僚主义显然从一开始就存在于这个伟大组织的DNA里....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让AFL和IWW组成联合战线和发动自杀而雄壮的广州起义一样可笑。咳咳,斯大林你应该为张太雷的死负责!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