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巴黎荒凉下暗恋成为唯一可能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4:49:02人气:1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视频德克萨斯州的巴黎状态年代:2000

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萨姆·贝瑞伯恩哈德·维基迪恩·斯托克维尔更新时间:2012-09-07 15:19:00

查韦斯(哈利·戴恩·斯坦通HarryDeanStanton饰)迷失在德州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因为身体虚弱而昏迷。医院联系了他的弟弟沃特(迪恩·斯托克维尔DeanStockwell饰)来接他。出院的查韦斯一直沉默,直到看见“巴黎,德州”的牌子,才终于开口。 回到洛杉矶弟弟家,查韦斯见到了儿子——亨特(亨特·卡森HunterCarson饰演),弟弟弟妹其实是养父养母。但是亨特对突如其来的父亲并不接受。后来…

德州巴黎荒凉下暗恋成为唯一可能    荒漠  从德州巴黎[1983]里就可以预料到后来一部名扬世界的《柏林苍穹下》之风格,德州巴黎中城市被荒漠化的景物或是象征性的心理沙漠所覆盖,给人以置身苍凉氤氲之感,到了87年的《柏林苍穹下》后,这种荒漠感更被开头的几个柏林市区的金黄滤光镜头所充分的表现出来,将如此寒冷和宿命的场景放在电影的开头,仅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流淌在导演血液里的颜色。  文德斯作为德国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导演之一,在旅居美国拍片以前名声始终是新电影四杰之后,1981年文德斯以一部反映导演工作过程的〈事物的状态〉向世人展示了电影工作的局限和无奈,没有人会想到,〈事物的状态〉中颓废绝望的工作氛围最后并没影响到文德斯,反之在1983年,文德斯用很短的时间与别人合伙完成了〈德州巴黎〉的剧本,很快便推出了这部在影史上广被称赞的电影。  从德州巴黎里出现频率最大的德州沙漠和片头特拉维夫独行汉的走路方式,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塞尔乔莱昂内的西部片,导演用舞台背景修饰了镜头中的云,仔细的观众会发现沙漠里的云明显是假的,不过其他的就不好说了,总之导演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出完美的氛围。在德州巴黎的开始,沙漠,孤独的男人,一只不知从何而来,却同样孑然一身的鹰,紧接着我们看到特拉维夫手中的水喝完了,镜头开始随着人物移动,后来他进入了沙漠里的一间酒吧。这一连串的镜头完美的展现了一个旅途中的独行侠形象,在荧幕前的观众则会紧跟着主角的脚步想着这人为什么一个人走在沙漠里?他一定走的很长了,也许他是一名圣徒,谁又知道?  盲人音乐家RyCooder幽静逶迤的吉他声不断的衬托着特拉维夫,好在这家伙命大,倒在酒吧里后被老板救起,后来兄弟从落山机赶来接他,却发现特拉维夫不见了,从这里更可以看到这个溜掉的男人心中肯定埋藏着羞赧于人的秘密,以至于连亲人也不愿意重逢,孤独苍凉的吉他弦奏出行走在沙漠里的特拉维夫,沙漠里呼啸而过的火车,特拉维夫自始如一的脚印,兄弟将他拉进车中,可特拉维夫却象哑巴似的不说话,兄弟只好自己在那里叙说特拉维夫失终4年后所发生的事。  特拉维夫这个人,不是很英俊,甚至有点老气。也许这就是观众看到影片一半时的感受,当然,导演故意将其设计成局外人。和日后〈柏林苍穹下〉里绝望的天使一样,他本不属于这个浮躁的世界,却深深留念和悲悯其中,〈德州巴黎〉里用黄色的沙漠和近似荒漠化的城市〈休斯顿,落山机〉取代了〈柏林苍穹下〉开始时的滤光镜,〈德州巴黎〉里镜头不象〈柏林苍穹下〉里有太多的闪接和摇晃,它一直都处在静谧的状态中,这种静谧不动,甚至是时间的停顿,和此前的〈事物的状态〉很相似。然而无论是〈柏林苍穹下〉还是〈德州巴黎〉,里面都会出现孤独的独侠客以及城市边缘的绝望人,而主人翁却始终想游离于所有的身份之外,这种叫不出名字的身份,比加缪的〈局外人〉更不是人。  时间  时间这一人为的概念在文德斯的电影里始终是被排斥之外的,它的被排斥也从侧面说明了剧中主角对尘世客观之物的反感。在〈德州巴黎〉里,特拉维夫被兄弟问及是否明白离开亲身孩子四年这个概念时,他回答四年和一年有区别么?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时间,即使他和妻子简分手4年后,仍然恍惚的活在刚分手的那刻,这无疑是个故意的荒谬假设,特拉维夫估计也在这时被广大女性观众视为叛徒和败类。  其实早在〈事物的状态〉中,时间便开始象水槽中的水一样停止了流动,本来就是黑白胶片的影象欲发真实的呈现了剧祖瘫痪里的糜烂气氛,只是这样把镜头处理成静止状态的做法虽然在影象上得到艺术性的升华[例如烟丝的缓慢上升,以及玻璃窗和画笔的精致特写],却给观众无比沉闷的负担。  〈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均可以说几乎克服了〈事物状态〉中的沉闷,但是出现在〈德州巴黎〉临近结尾的那场魔镜中的对话还是让一些人会产生摸不着脉络的幻觉,其实这场看似冗长不堪的戏正是受到最大赞誉的一段,这无疑是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讽刺,但讽刺来的和场景设计一样奇妙。  魔镜一场将分隔四年后的简和特拉维夫放在了镜子的两端,我们无法知道这里是暗娼还是虚拟的地带,总之特拉维夫总算找到了简,在黑暗的一头,简看不到作为顾客进来的特拉维夫,于是也难以辨认声音的出入,但是男人却清晰的看见简,在进行了一段似曾相识的叙说以后,简很快就知道了对面的人身份,于是影史上经典的一幕开始了,特拉维夫第一次敞开心扉的向这个曾经深爱过的女人讲述4年来思考得来的结论,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他并没思考,只是见到简后,一种恻隐之心使他不禁的想起以前的总总。  魔镜是一个类似梦里的场景,长时间虚伪的人类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把真话吐露,文德斯不顾会造成冗长矫情之误,将这段长大几分钟的对话用几个最原始的运镜完整的展现了出来,独白中,对方的凝视,漫漫变成许久没有过的深情,微弱细致的台灯照射在简泪迹斑斑的脸庞上,或许再绝情的过去此时都被镜中看不到的幻影给取代。  导演用叙说湮没了时间造成的感情裂缝,或者时间根本就影响不了两个始终连在一起的心,文德斯完全排斥了电影中的时间蒙太奇,在整个〈德州巴黎〉里场面之间的转接就象电影开头无比凄凉的荒漠一样,缓慢滚烫的可以吞噬掉任何生命。然在影片里,这种缓慢,不慌不忙,吞掉的只是防碍情感进程的时间,整个影片里文德斯反复的使用娴熟了的各种滤光镜片[有绿色,蓝色,红色],替代本应用蒙太奇体现的心理过渡。  与之相反的是在特拉维夫与简的对话里,文德斯不用滤光镜,甚至连运镜也只用了近景和特写,一切都采取最自然的表现方式,随着叙述高潮的出现,电影的主题音乐也随之响起,这时我们忽然感到,在最伟大真挚的情感面前,什么都是无力的。  这就象〈柏林苍穹下〉天使为一直暗恋着的姑娘下凡后终于拥抱了她的那一刻,漂亮女孩浅浅的笑靥里充满着两人共同的幸福,她对天使说:我们早就认识了,命中注定我会跟你在一起。  文德斯显然把一切都甩在了一边。  技术高超的场面调度  如果说〈柏林苍穹下〉开头给人重拳一击的一连串展现柏林的滤光镜是日后剪接学里最重要的一课。那〈德州巴黎〉中的缓慢苍凉气氛下动作很少的场面调度则可以被视做内景戏的经典。当然这里说的场面调度并非一个镜头接另一个镜头,这里的调度更多,也更有价值之处恰恰在于心理暗示下的场面过渡。  作为欧洲人,和美国片场形式下电影最大的区别便是镜头的速度和场面调度之风格,美国电影从默片时代便沉寂在轻松和娱乐的调度氛围里,直到希区科克横跨大西洋来到好来屋以后,美国电影正式被注入了和低智商商业剧不一样的血液,我们可以把这种新成代谢而来的物质叫做古典情怀或者古典的场面调度,在希翁的代表作品〈眩晕〉里观众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假扮夫人的女主角第一个映入镜头的画面是如此的充满震慑力,当灯光扫到华美的贵妇人脸上时,我们顿时便感到象抽了大麻后似的清新和爽快,还有那舒缓的音乐,正好随着妇人脚步的节拍紧紧的走近了加里格蓝特的身前。  与其他三杰比最大之区别乃是文德斯将美国的家庭情感戏柔和在了欧洲的人文和哲学情思中,而法斯宾德的〈寂寞芳心〉则明显的陷入了人文的极限[当然,从女性三部曲开始其也学习了美国电影形式],〈德州巴黎〉的成功首先体现在他取得了西部片粉丝的热爱,也赢得了重视人文情怀噶那电影节的青睐[获得1984年的金棕榈大奖],〈德州巴黎〉无论是表现沙漠,还是城市,甚至是父子情的时候,都使用了两方皆讨好的运镜和剧情跌宕。在表现父子情时,特拉维夫在兄弟的家里看到了4年前在西部海滩游玩时摄制的录影带,这里其实是为了烘托后来而创造出的前戏,然而多情的观众会很显然的感到这已经是一个特别意义上的高潮了。  录影带用随机的方式记录下了特拉维夫与儿子和简曾经拥有的幸福,4年前他们亲切的说话,拥抱,在汽车里,海滩上互致爱意,尤其感人的是特拉维夫和3岁大亨特之间的亲情,那时幸福的他们也许永远预料不到不久的将来,这真挚的情感会消退到最低谷,之后,特拉维夫和简发生争执,两人分手,简将亨特交给特的兄弟带养,4年后,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特拉维夫来讲,荧幕前,如今和自己感情淡忘的亨特似乎只是一个不存在的幻影。  录影带用的电影手法是典型的美国家庭剧中最感人的方式,不过〈德州巴黎〉里的这段胶片仍能看到欧洲和美国导演完全不同的运镜手法,录影带反复的用从近到远的反接和跟摄的长镜头,短暂的长镜头完了后,转而呈现出一个极其烂漫的旋转跟拍:特拉维夫,简,亨特,手牵手,如圆舞曲里的舞伴,在湿润的沙滩上连串的画出最优美的线条。  所以,我说这一段的运镜也是非常完美的,即使是记录片情景剧的形式下,相信看过〈德州巴黎〉的人都会永远记住和反复揣摩这段场景。  〈柏林苍穹下〉里开头的闪接和MTV似的取景方法后来被王家卫和娄烨用到各自的经典电影中[分别是重庆森林和苏州河],尤其是〈苏州河〉,仔细的人会察觉两者开场时的音乐简直是合拍的要命。  德州巴黎里不仅用了先前提到的记录片式的家庭剧运镜,贯穿全片最多的还是属于长镜头和近景气氛营造,它几乎是丢弃了许多经典片中的景深,其中最大的原因还属文德斯是小津安二郎的忠实崇拜者,在〈柏林苍穹下〉和〈德州巴黎〉中,情感的舒缓升华和寄予局外人深切的人文关怀更是其向东方宁静哲学致敬之处,文德斯和小津都抛开了真实的定义,小津电影里完美的日本人形象几乎是一种憧憬罢了,而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也最终体现了这种完美,最后天使和女孩的爱情是否只是虚幻,如果你仅仅作为观众,也许梦幻一点更能享受到其中,陶醉在虚幻的现实里。  〈德州巴黎〉里特拉维夫则最终选择了出走,而且看来是永久性的,影片最后的镜头用长镜头和绿色苍凉的滤光镜头予以表现,正好连接了开头荒凉的沙漠,当特拉维夫的汽车缓慢消失在绿蒙蒙一片时,〈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们则逆水行舟,下凡成为了人类。  从这个角度上看,〈德州巴黎〉是成为天使的天使,放弃了明爱。暗恋成为日后唯一的可能。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