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歌》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3:51:07人气:0
视频:胜利之歌1942状态:年代:1965
主演:詹姆斯·卡格尼琼·莱斯利沃尔特·休斯顿更新时间:2013-05-30 16:16:50
本片本讲述的是:乔治·柯汉是本世纪前期著名的百老汇表演艺人,身兼演员、作家、作曲家与舞蹈家于一身,他的生平故事可以说反映了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娱乐事业的生态。 本片是导演迈克尔·柯蒂兹与编剧爱泼斯坦尼兄弟合作的另一佳片,描述柯汉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儿童演员力争上游变成百老汇巨星的一生。以出色的制作和歌舞场面重现当年的娱乐圈面貌,并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脉动。在三十…
这是1942年上映的电影。在美国电影学院推荐的百部佳片中名列最后一名。影片讲述的是当初百老汇巨星乔治·柯汉的传奇一生。看了一下网上的介绍。他“是20世纪前50年影响最大的音乐剧男演员之一。他既是演员也是作家,同时还是作曲家与舞蹈家。他被美国观众视为早期音乐剧表演水平的标志,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美悦耳的演唱的完美结合,正是他和同时代演员的不懈努力,推动着音乐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由过去老式的俗套的演出方式向现代的转变。他的爱国歌曲在二战时期鼓舞了无数人,表达了他们满腔的爱国热忱。”影片的名字《胜利之歌》就是他创作的一首歌曲。为此他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并给他颁发了勋章。至今美国时代广场上还耸立着他的雕像。这部电影是1942年4月上映的。这位巨星是在当年11月去世的。他也就激动了半年,很悲催。乔治·柯汉出身于草根。父母都是演员,终生奔波于乡村小镇。他自小聪慧顽劣,在周围孩子们的拳头和父母的巴掌下成长,照他父亲的说法:“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演员,不想成为好人胜过成为好演员。”这句话很费解。我琢磨半天,似乎是讲要作艺先做人的道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柯汉跻身于百老汇的舞台,开始了他的成名之旅。之后,他出名、再出名、再再出名到天花板。长期在底层生活在娱乐圈厮混,最了解人们需要的是什么。柯汉说:“我是个普通人,知道普通人想看的是什么。”对于实用且不装腔作势的美国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化而是娱乐。当然,柯汉的作品中也充塞着自己的观念和追求,这也是一种教化,可这种教化是通过他的歌曲委婉和含蓄的表达出来的,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他的创作和表演,告诉人们的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美国梦。如影片中那个剧院老板所说:“乔治·柯汉创作了成功的故事。每个美国人都喜欢,因为它可能发生在自己的梦中。”自然,在那时的美国还没有开始反三俗,他迎合的是一群俗之又俗的大众,这给了柯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基础。在艺术形式上,柯汉从表演闹剧起家,再到踢踏舞,无一不精。到了百老汇之后,霸占舞台的是一流角色费·邓普列敦。她号称只演“安静、高贵的音乐剧”。可她忘了,纽约不是伦敦,贵族绅士风格的音乐剧是不能取悦大众的,她也感到门前日渐冷落。这时柯汉趁虚而入,为她写下了《离百老汇45分钟》的新剧,顺便还搭上了为自己爱人谱写的《玛丽》。轰动一时。就这样,柯汉一路走下去,仔细揣摩观众的心理,有了一系列的创新,有了卖大腿的女郎,有了雄赳赳的战马,也有了《胜利之歌》。其间,柯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写了一出正规戏剧《大众》,“深奥且有意义,没有音乐,没有插科打诨,也不摇旗呐喊”。结果却是铩羽而归。这让他更加明白,舞台是属于观众的,这些观众里,别管他是议员还是瘪三,他们都是自己的上帝。乔治·柯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烈的爱国心。在他从小的信念中,“当时国旗上的星星及舞台上的明星都不多,但大家都知道数量必会增加。”果然,国旗上星星的数量从他看见时的38颗一直增加到了50颗。也促使他从二战一开始,就写下了《胜利之歌》。鼓舞着国人和士兵去战斗。更迎合了体制内的欢心。“他就像美国大钟上的主发条,有野心、自尊、爱国情操。所以大家才会称他为杨基之子。”虽然《胜利之歌》并没有为国旗上增加星星,却恰恰是美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影片中还表现了乔治·柯汉浓浓的亲情。他爱自己的妻子,爱父母和妹妹。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亲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善良人。他在百老汇成名后,立即发信给困顿中的父母,催促他们一起来纽约发展,他为妻子写的歌无奈的送给明星后,满怀歉疚为妻子买花。妻子则安慰他:“邓小姐得到了这首歌,而我得到了作者。”在父亲生日那天,他将自己的所有股份平均分给亲人,在美国这样的金钱帝国中,这种举动无疑是对亲人最高的爱了。看资料,柯汉无论多忙,无论身在何处,他每天都要给母亲打两个电话。对于一个艺人,能够保留人性中这最善良最温馨的部分,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好莱坞相比,百老汇的明星们光彩照人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柯汉退出舞台,仅仅去欧洲游历了一圈,观众们却早已把他忘了。观众的欣赏趣味在时刻变化着,时至今日,四十年代百老汇的舞台上,柯汉最拿手的风靡一时的踢踏舞早已被《猫》、《芝加哥》、《妈妈咪呀》所替代。最近看了个《汉密尔顿》又是另一种风格了。想起来些微有些怅惘无奈。还有一个细节。在旅店里,老板娘在安排客人们吃饭的座位时,使用的是一张长桌,有用的客人安排在放着好菜的一端,而如柯汉一家这样拖欠两个月房租的客人则安排在另一端。显得主次分明贫富分明,非常赤裸裸。感觉这种方式远不如咱们的圆桌,看似公正平等,实际上,暗地里有严格的主次规矩。完美的掩饰着虚伪。相比之下,还是中华文明更胜一筹。本人评分:7.5。今天看了个帖子,题目叫《如何写影评》。里面所说,写影评的首要条件是充分了解电影技术。看了之后,我自惭形秽。我本人向来不觉得我写的这几百篇东西是影评,一直在强调:这是观后感,观后感,观后感。区别在于观后感是私人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影评则是面向公众的,要体现出自己是个资深影评人,露不得怯。我看重的是影片所反映的内容。当然,了解编导是如何利用电影技术来表达内容更可以加深我对内容的理解,但是不懂电影技术又有何妨?不加深就不加深吧,看着舒服就好。保留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更好。本文版权归作者老头也玩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