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出》分裂的白天与黑夜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3:12:53人气:0
视频:日出1927状态:年代:1927
主演:乔治·奥布莱恩珍妮·盖诺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波蒂尔·罗辛更新时间:2015-03-08 22:33:20
宁静的农场里生活着一对幸福的年轻夫妇,但一个前来度假的城市女人打破了他们的状态。城市女人不仅引诱了男人,还唆使他将他的妻子淹死。鬼迷心窍的男人为将妻子除掉,便带她到城里游玩。途中他试图下手,但最后一刻他及时醒悟过来。妻子发现丈夫的诡计后跳上一辆进城的电车,为安慰她,男人紧紧跟随着妻子。在城里,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使他们深受感动,受到良心谴责的丈夫恳求妻子的宽恕。…
(原刊于公众号:21世纪赛车手。本文在原刊文基础上略有修改)不知是什么原因,让在德国乌法电影公司(Ufa,UniversumFilmAG,又译为“全球电影股份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弗莱德里希·瓦·茂瑙(F.W.Murnau)接受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总裁威廉·福克斯(WilliamFox)的邀请,参与到于1927年上映的《日出》的制作当中。当时的德国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茂瑙在自己的家乡,早已因“吸血鬼德古拉”电影《诺斯费拉图》(1922)、《最卑贱的人》(1924)、《浮士德》(1926)等作品明确了自己伤感而又技巧感充沛的个人风格。而彼时的美国本土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大多都是欢乐而保守的。可能是美国艺术自由的风气感染了他,也可能是美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和资金充足引诱了他,也可能是像格里菲斯一般被加州烈日迷倒(可以到户外取景拍摄),也有可能他只是听从了好莱坞经验丰富的旅德英国摄影师CharlesRosher的游说。不论如何,茂瑙选择离开德国委身于好莱坞片场制度,拍摄出了这部德美两国风格融合感强烈的《日出》。《日出》在影史上的伟大毋庸置疑。无数次入选影史“必看”、“推荐”电影并名列前茅,也是第一届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以及“最佳艺术质量”奖的获奖电影。电影因它独特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成就而闻名——大量的奇特透视感的场景、梦境般的叠影画面以及著名的轨道摄影录制的“出轨”夜戏。《日出》这部无声电影可以有无数个理由被欣赏,穿越影史永不失其价值。丈夫与“第三者”幻想城市美好生活的叠影画面(电影截图)但即便在美学和技巧上颇有建树,电影却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潜文本,也是电影或者旅美导演茂瑙在影片中无意透露出的矛盾或冲突。主角三人的三角恋故事,流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是丈夫的“出轨”直至对妻子“谋杀”的场所。而当谋杀未遂,夫妻一同辗转来到城市,城市的五光十色便迅速让二人和好如初、信守当初婚姻许下的诺言。电影为描刻“城市的夜景”此刻达到前所未有的极致斑斓和理想。然而这一夜过后,电影又急转直下——返回乡村的夫妻二人遭受到生与死的灾难。电影这几下生硬的转折、明显的分裂感,一直持续直到影片最后朦胧的日出。“夫妻”二人在代表着“乡村”的家中(电影截图)城市的极致精彩与透视感奇特的艺术设计(电影截图)这种分裂可以有一种解释。1920年代的美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前进,而美国人渐渐认为生活在城市要比在农村更加快乐刺激。更多本来生活在农村的人向城市迁移,城乡人口差距开始逐渐拉近。而放眼当时美国的电影制作以及电影市场,首先,由于电影院毋庸置疑都是位于城市当中,其中播放的电影理所应当要歌颂城市。而“明星制”刚刚萌芽的电影产业,大多都靠“色诱力”强的女星来拉拢观众和票房。于是乎电影少不了要安排一两个“危险的女性角色”,最好是“来自城市的危险而又风光的女性角色”。“第三者”、来自城市的女性角色(电影截图)《日出》当中,MargaretLivingston饰演的女性来自城市、穿着时髦、打扮艳丽,但同时她也是破坏婚姻“危险”的化身,不断挑逗着观影者的神经和欲望。据说在茂瑙和编剧CarlMayer的第一稿故事里并没有“城市女子”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是老板福克斯建议并修改的。同样的观感出现在占据影片一半时长的“城市风貌”当中,这里面几乎看不到丝毫悲伤的情绪,或者说几乎看不到茂瑙的个人风格。这也极有可能是福克斯有意干涉为之,可能害怕过分消极的“德国风格”会影响到影片发售情况。于是乎,《日出》当中所有最阴暗的人物冲突都在乡村里,所有场景诡谲、情绪哀伤的茂瑙个人风格也都在那个破败而多灾多难的城市之外。仿佛只有加州的烈日落山后,昼伏夜出的“诺斯费拉图”才会开始行动。即便电影分裂如此,《日出》给当时美国影坛的印象仍然是独特的、“艺术造诣高”的。不论从什么角度,我们都很难去质疑《日出》的杰出,尤其是置于无声电影坐标当中,让所有看过它的人都不停感叹电影无声也能如此美妙,相较之下有声电影却苍白许多。著名女性影评人MollyHaskell曾经说过(一个大概的意思):茂瑙的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正如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对立,可更多的,后者是前者经常去追寻的一种理想的避难所。(部分史实资料来自于DavidThomson所著《TheBigScreen》和维基百科)本文版权归作者三十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