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Close-up短评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3 15:10:18人气:0
平时不太习惯把个人积累用的“电影库”里的评论发出来的,但觉得发出来也是对自己的督促,文字不会太随意。但是我特别不想剧透……所以删除了梗概部分。但仍然会有轻微剧透,不影响观感。人物亮点:Close-up,是镜头特写,也是对他的精神、他的思想的特写。不同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正常来说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才会去追求精神满足,但这位主人公却由于从小就爱上电影,受制于环境等因素一直未能实现电影梦,出现了物质条件与精神需求的极大矛盾。他同时也挣扎于自我矛盾,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并不以金钱为动力,只是满足自己的浓烈的幻想,甚至有飞蛾扑火的感觉,明知道自己已经被怀疑,仍然愿意去扮演那最后的几分钟;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免去物质的欲望,他接受了金钱接受了衣服接受了住宿,无力偿还,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是在用“拍电影”给自己找借口了。人性之复杂,充斥着欲望。我喜欢伊朗电影,因为所看到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虽然沉重,但总是让人看到人性的希望,结尾是上扬的,与美国的黑色电影太不同了。影片中的配角很善良。让我感觉这个文化体系里的人也都是善良的。最爱的镜头:Close-up尾声电影语言部分影片的中间部分镜头运动很少,靠演员的表演、阴阳光烘托出的人物内心矛盾、以及台词支撑;到了尾声,导演开始发挥视听语言的作用,声音的作用可以当作教科书里的例子了,先是diegeticsound,拍摄者的收音因为小蜜蜂信号的原因时断时续,增强真实感;营造悬念,吊着观众想知道他们的对话;以及一种拍摄条件差、麻烦重重的直观感受,突出了时代背景。然后是马路上电动车的场景,刚好我认识的一位导演也十分喜欢拍“电动车”,我想在马路上跟拍时晃动的质感让电影更接近真实吧,隔着破碎的车玻璃,无数遮挡物中去寻找那一个渺小的人,他捧着与自己的身份毫不相符的花,去谢罪。这种生活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让人很无奈,突然就想到曾经看到的一张摄影(也许是绘画)作品,应该流传很广了,一位乞讨者在睡觉,头边摆着新鲜的玫瑰。对于精神追求的表达,也是容易触动大众的吧。这位伊朗导演借电影在表达对“人权”“平等”的呼吁,讽刺了影视业的人“不接地气”的现状,也表达了“导演和普通人一样”的心声。镜子的使用在伊朗电影中不少见了,伊朗导演很善于用构图、镜面反射去表现人物关系、或是人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所以一部90年代的片子,一部来自于伊朗的电影,21世纪来看,跨文化来看,仍然能受触动。是我喜欢的风格。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阳台上的Bunny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