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莱坞电影中的白人在干嘛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9:38:57人气:1
视频:半个黄色太阳状态:年代:2013
主演:坦迪·牛顿多米尼克·库珀切瓦特·埃加福更新时间:2014-09-05 15:57:10
影片根据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所著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背景设置在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比拉夫战争结束的十年,尼日利亚因战争而分裂,上百万人丧生。影片的5个主人公不同的生活交织在一起。随着冲突的深化,战争地区的伊博人不断遭受饥饿、卫生条件差以及暴力的威胁,友情和忠诚受到严峻考验。Adichie的小说还包含了更深层的主题——后殖民主义、民族特许和种族。新民族的希望和梦想…
电影中对异国人的描写并不多,不同于好莱坞式的“非洲电影”,该片没有浓墨重彩地将非洲人和白人进行对比,而是近乎纪录片纪实般地细细刻画人物性格,记录主人公的生活,将非洲人摆在影片的绝对主体位置上,对白人的描写虽略施点墨,但却不乏嘲讽。影片开头两位女主人公在富丽堂皇的独立日聚会上大放异彩,具有国际名校高学历的Kainene优秀到让傲慢的介绍者中充满崇拜。而对不是参议员也不是什么酋长女儿的Richard,市侩的他居然不记得他的名字,讽刺了白人的势利。另外,比起让人一见倾心的高贵典雅的Kainene,Richard此时的女友Susan虽跻身上流社会,但俨然一副幽怨妇女的形象,执着于背后说坏话,时刻看着自己的男朋友怀疑他对自己不忠。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Richard,只是一个怯懦害羞,在众人面前没有什么存在感、背着女友悄悄表达爱意的的法国人。Richard提及自己来到非洲的原因说道,一直想来非洲看看,逃离到这里成了一个旁观者。在非洲人自己的土壤上发生的故事,白人无疑是旁观者。白人Richard的存在并不是好莱坞式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个人英雄主义载体,而是以一个他者的视角,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存在,不是参与者,更不是主宰者。他的塑造非常重要。电影原著作家FrederickForsyth曾这样描述这个有点特殊的白人形象Richard:“maybe[Richard’scharacter]ismysubtlewayofslippinginmypoliticsthatmaybeit’stimethatAfricanswroteaboutAfrica.”在电影中,Richard也正是创作者表达自我想法的发泄口。作为男二号,他写的是关于劳工的书,“劳工开采到哪里,殖民统治就进行到哪里”,他看到后殖民主义下西方霸权主义对非洲的影响;他亲眼见证尼日利亚内战期间,不同民族的非洲人残忍地暴力残杀同胞;他在难民营遇见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毫无怜悯之心的白人,抱怨战乱后的难民营饮食条件之差,对他留在这里的决心表示诧异和不解;他看到民众对于新政府成立的心情从满怀希望到充满失望;也看到自己的非洲妻子在本该享受光鲜亮丽生活时,勇敢地承担起照顾国家难民的责任;他所在的高知识分子的交际圈当中无数有见解有理想的“教授”、“博士”、“革命家”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命如草芥,为生存四处逃窜……于是他怀揣人道主义精神,也出于对妻子的爱极力将自己的身份或主动或被动地转换成为参与者。用熟练的伊博语管理难民营,向妻子表达爱意,和伊博族的客运工作者亲切友好地交谈,他对于非洲这片土地全情投入,将自己看作是尼日利亚人,之后甚至将自己看作是独立之后的比亚法拉人。他和所有伊博人一样,为新共和国的成立倾注希望,随后对虚伪的政治和政客游戏渐渐失望。他是一个身心全部投入在尼日利亚命运的白种人,这是好莱坞式“他者”视角的非洲电影中没有呈现过的,Richard这一角色的塑造于是有了重要意义。他的感情融入在电影中有着细腻的描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角色的转变是尼莱坞本土电影解构他者视角、重塑与主体化非洲形象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本文版权归作者Carolgt;ina.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