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原著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电影会进行这样的改编?(附女儿的一生故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3:49:23人气:0
遇见外星人

视频遇见外星人状态年代:2011

主演艾米·亚当斯杰瑞米·雷纳福里斯特·惠特克迈克尔·斯图巴更新时间:2012-09-07 13:56:12

strong剧情介绍/strong《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中的一对活宝西蒙•佩吉、尼克•弗罗斯特联袂编剧、主演。片中二人饰演两名狂热的科幻粉丝,他们来到美国参加Comic-Con并且借机参观一些著名的UFO发现地。而在Comic-Con上他们遇到了一位绿色外星人保罗(塞斯•罗根配音),保罗随即加入了俩人接下来的旅程。外星人的加入也收让他们受到了联邦特工(杰森•贝特曼饰)…

漫谈。除了对比电影与原著,还会聊一聊1.片中“零和博弈”还能测试价值观?2.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3.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义?4.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乐趣呢?还顺便展望了一下如果有续集会怎样。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一只孤独的船》中写道:“一只船孤独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感谢豆友『谁也不是』的回复:莱蒙托夫的诗原名为《帆》,后经柴静和网友们的再加工变为上面这个版本。二度翻译,确实很美,详情请看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31242)友情提醒:因为楼主很喜欢原著,所以本文细节尽我所能抠得比较细,文字比较啰嗦,不完善地方很多,请各位包涵。:D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电影和小说的主旨是什么?2.为什么电影会进行这样的改编?1.表达主题的区别:电影:七肢桶降临带给人类的启示——沟通的重要性,人类要合作共生。小说:女主因研究七肢桶语言参透未来后的个人感触——人类的思考是遵循因果链的线性模式,从已知推测未知,我们活着希望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假如你如七肢桶般知道未来会发生的一切,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因为表达重心的根本区别,所以影片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动。1.1叙述篇幅的改变《降临Arrival》改编自特德·姜(Ted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本片对原著改编最大的地方——《降临》的重心是七肢桶来到地球以及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互动,类似神启;而《你一生的故事》则更关注母亲讲述女儿一生的故事。因此,电影大幅度削弱了女儿这条线。片中女儿的故事大约闪现七八处,然而在文中却是与女主破译语言同时进行,穿插描写。更有趣的是,电影中突然闪现的女儿画面推动了女主理解七肢桶的文字。所以理解七肢桶的语言是根本的任务,理解它们的语言就能理解它们来地球的目的,就知道其实它们的语言是所谓的“武器”,因为按照它们语言思考就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也正是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让女主看见商将军的电话,以一己之力结束了可能的世界大战,创造了大一统的和平;而小说,更像是女主的回忆录,破译语言是正序,与女儿的故事是乱序,正因为理解了七肢桶的文字,女主对女儿和自己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体悟。电影与小说刚好是反过来的。PS:书中与女儿有关的情节我已附在文末。对理解母女人物形象以及应该如何带孩子有很大的帮助。1.2电影加强了女主与军方的冲突,对应的是人类与外星人的冲突,本质上是强调了“沟通”对人类的重要性1.2.1什么是“零和博弈”?片中有个情节,女主和七肢桶互相学习,而鹰派代表商将军和七肢桶却在打麻将(下棋)。女主说,“下棋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输就是我赢,背后反映了商将军的思想是对抗性的。”而女主始终是站在七肢桶一边,她认为七肢桶是善意的。所以在片中,她一直试图说服军方,一直在剥离军方强加给自己的束缚。电影中有大量镜头描写主人公进入外星飞船前做的准备,又是穿防护服又是注射疫苗,回来就要清洗全身防止辐射危害。很明显,这些步骤让女主发自内心的疲劳;甚至为了和七肢桶近距离沟通,越过笼中鸟所在的警戒线,脱掉防护服,把手放到玻璃屏幕上。为什么女主敢相信七肢桶?第一,片中有小铺垫:七肢桶为了让人类进入飞船,特意把室内氧气量和重力调成适宜人类的,而且它们也不关飞船门。第二,更为本质的原因,女主本身更倾向于非零和博弈,所以她更愿意冒一些风险合作以确保双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商将军他更倾向于先保存自己实力。如果单看电影,在七肢桶确实无恶意的情况下,女主的确更为“高尚”,因为她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实际生活中,这只是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带有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你倾向于零和或者非零和不代表你品行好坏,只代表你有多愿意相信对方是善意的,但是我建议你和价值观相近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喜欢非零和的人。不然在危机关头很大可能会被对方伤害。(具体案例以及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个人简介中的“游戏时间”,以后我会专门长文探讨。)万幸的是,七肢桶的确无恶意,甚至为了保护女主把她从飞船里推了出来,但是自己也受伤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喜欢非零和的人面对喜欢零和的人的痛苦)。如果七肢桶是有恶意的,《降临》可能就成为下一个《独立日》。以上情节都是电影新加的,小说里面只是一段对政府派来外交官的讽刺:国务院派来一个代表,任务就是教训科学家。外交官说“它们从遥远的星际来到地球,一定肩负着某种使命。谢天谢地,它们的目的似乎不是征服地球。但如果他们的目的不是这个,其目的是什么?它们是采矿的?人类学家?传教士?无论其动机如何,它们都想得到什么。这一点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要向诸位强调一点:我们与七肢桶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对抗性的。如果我们双方处理得当,双方都能够成为赢家。”此时男主不屑地说了句,“他们竟然还想创造非零和博弈?”这就揭开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1.2.2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电影里描述得很简单,因为七肢桶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想把自己的语言作为礼物送给人类,以求人类能在三千年后帮助自己,顺便他们在逃离时还留下了一个超光速方程,但是被分为了12个部分,这就要求人类团结一致把方程拼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如果有《降临2》拍摄三千年后人类降临帮助七肢桶,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因为人类普遍掌握了七肢桶的文字,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不成问题,也就是能在帮助七肢桶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第二,人类能用超光速方程成功抵达七肢桶所在的星球。既然七肢桶通晓未来,所以也就知道人类必然成功的解救自己啦,所以《降临2》很大概率会是一个喜剧(讲的跟真的一样)。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我非常喜欢,也是新添的。电影中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是在飞机上。男主带着麦,女主没带,所以不清楚男主在说什么。后来男主通过手势告诉女主把耳机带上,用不同意女主书中“人类文明的基础是语言”开场。这段表现很有趣,就通过女主没带麦一个动作告诉观众——语言多重要,没有语言不懂对方的意思,甚至会误解。就比如片中商将军对七肢桶的误解,大家对“提供武器”的误解。这才是电影的魅力,寥寥几个镜头就说清观点。但是在小说中,原文是:“语言学家不断询问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七肢桶的回答每次都是“来看”或者“来观察”。”人类怀着希望从七肢桶方面获得好处的目的,希望与七肢桶进行“礼物交换”。但是直至他们离开,女主都“没有弄明白它们为什么来,它们为什么走,为什么像这样行事。”回到1.2.1外交官的话,“无论其动机如何,它们都想得到什么。这一点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男主不屑的姿态就告诉我们——你竟然还想从七肢桶那里得到好处?你怎么知道他们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站在效用论的基础上看待外星生物呢?长期以来,人类固有思维是工具论,有用所以存在。包括整个社会分工日渐完善,什么是分工?就像《摩登时代》那样,你专注的干一件事情,扭螺丝钉就扭螺丝钉,扭螺丝钉就扭成全球最好的。人不是人,而是一件能发挥作用的工具。人这样,为什么七肢桶也要这样呢?对比电影和原文,身为观众,如果电影不赋予七肢桶来到地球的“意义”或者“目的”,就这么“看看”,这种开放性的结尾,你能接受么?或者说你能接受生命本身的无意义么?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1.2.3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义?《降临》最成功的地方,是尽最大努力让七肢桶文字语言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了荧幕上。看到抽象的文字变成如毛笔字画符般的图案时,我发自内心震惊了。影片对于七肢桶语言背后复杂哲学含义的呈现,也尽可能的简化而不失内涵——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而七肢桶是“同步并举的意识模式”。很可惜的是,为了降低观众的理解障碍,电影大幅删去了科学家的“戏份”,而仅仅保留最后发现“时间”和方程。文中语言学家和科学家的地位是同等的,作用互补,男主也会教女主物理知识。【以下原文很有趣,麻烦耐心看完,这段是装逼的好机会】比如,男主说七肢桶的思维方式体现了费尔马最少时间律(光束实际选择的路线永远是最快的一条。大家都知道光在水中会发生折射,一折射看上去光到达水中某点的总路程就长了;然而光走到终点的时间却短了,也就是速度最快的路线。)女主在和男主探讨该定律时,忽然明白,“这道光束,在选定路径出发之前,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终将在何处停止。”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思维意味着说话,因为两者是一套体系,但是对于七肢桶,思维不是通过声音表达的,而是一团图案;如果能像女主般熟稔的掌握,一下就能理解一个语义群,这种感觉就“像窗户玻璃上的雾气一样渐渐展开”。“七肢桶的文字好像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们几乎类似于佛教中帮助禅定的象征宇宙的几何图案。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某种冥想状态。在我的冥想中,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的。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没有所谓的‘思维之链’,循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前进。在我的思维过程中,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念头具有优先权。如果有优先权这个说法,那么,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优先权。”“人类是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七肢桶是同步并举的意识模式,它们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照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感知他们,有最大目的,也有最小目的。”这么一说,七肢桶来到地球上也是有目的的呀?这不就跟你在前文说的1.2.2中七肢桶并不想得到什么有矛盾吗?文中有一句话,“语言与物理相同,也有因果和目的两种理解方法;从因果论上看,语言是发送信息的工具,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听见了;从目的论上看,语言使预先知道的计划成为现实。”因为七肢桶知道自己注定要来到地球上,所以他们来到地球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未来成真。成真了有什么好处?不知道。谁让他们这么做?不知道。这种原因跟我们平时所说的“目的”是一个概念吗?我们所说的目的,总带有“获得”的含义,至少要为了什么吧,不管是对你好还是对她好还是对大家好?但是他们的“目的”,是否有“获得”是不清楚的。再问这个问题一遍,身为观众,如果电影告诉你七肢桶的目的是这样的,你能接受么?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讨的第四个问题。1.4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乐趣呢?影片中女主看到了自己和男主在一起结婚生子,她陪伴了女儿的成长,同时她又看到了女儿的死亡。因为把女儿的死亡告诉了男主,所以和男主分手。(男主显然没学会七肢桶的语言,不然他自己也能看到了;所以学门外语是多么重要)这个改编很聪明,因为原文并未说明原因。未解释会让人很难受,就像你上厕所插队总要给对方一个理由吧,比如我真的憋不住了。尽管前面的人也不见得比你好哪去,但看到你那张狰狞的脸,很大程度他们会自己憋一憋的。小说中,女主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着而行,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文中再次开放,作者没有告诉你最大化还是最小化的是什么。我的理解,女主为何会选择拥抱自己必然的未来,即便是悲伤的,因为知道和体验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明可以见文末与女儿相关的情节)。女主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把预言变成真的。但女主是有自由意志的啊,为什么不能改变未来呢?此处先撇开未来能不能改变这类深刻的问题。书中写道,“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女主觉得她所看到的未来很重要,在与女儿的对话中她觉得有这样一个女儿很紧迫,所以她有紧迫感必须按照预言行事。(非常感谢豆友『侍小猫』对此点解释的质疑,的确牵强,我看书的时候也很疑惑。女主的这句话在文中就只出现了一次,我觉得很重要,但是前后文都没有更深的提示了。个人认为理解『紧迫性』三个字可能需要回答前文提到的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未来究竟能不能改变?如果女主不选择跟男主在一起是不是就能避免孩子去世?会不会结果更坏?女主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并没有机会去权衡利弊,我做什么选择未来会更好,她的每个决定可能都会影响整个人类的命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她能看到自己帮助人类度过了难关,这件事最为紧迫,她就决定按照预言行事了。但是因为作者想表述的还是『即便未来已成事实,但还是要好好过一生』这个主题,所以我不觉得作者想要探讨自由意志,或者说未来能否改变并不在这篇文章的设定内。我在此处谈到这点,是希望解释大伙看片可能普遍存在的疑问,因为我是被基友骂的狗血喷头的坚定的宿命论患者,所以我接受这个设定很容易很自然,但对一些朋友来说可能就比较困难了。希望看到更好的解释!谢谢!)那么面对我们注定无法改变的未来,于人类而言就一定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目的”。也许是幸福,也许是痛苦,但我所理解的“目的”,就是经历本身。或者像女主一样,她有一种紧迫感去实现这些悲伤与幸福。如序言诗中写的船般,她的存在不是为了寻找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就是在既定的航线上,享受每一天的海浪与阳光。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耐心点,你的未来会来到你的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不幸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它们都是我作为人类个体要去体验的事情;我在我有限的光阴里,体会人生的全部,不管酸甜苦辣,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完成了预言;就如同七肢桶来到地球一样。作者在后记中表达得很明确,这篇文章算是我们给予自己的安慰——人类的命运难道不是预言吗?出生在哪里,什么样的环境,这些东西是由父母决定的,不是孩子。但是面对这些必然,即便不好,不是也得拿出千万分的勇气活下去吗?某公号影评写道,对《降临》唯一不满的地方便是女主没有发挥改变命运的主动性。与此观点恰恰相反,我喜欢女主拥抱并珍视未来的态度,这恰恰是本片未落俗套的余韵之处。人类以一己蛮力改变的事情已经太多,能改变就意味着拥有主动权吗?更重要的是,女主所见的是女儿一生的故事,作为妈妈她能改变或“干涉”到何种程度呢?如果是把女儿救活,这就又陷入效用论的窠臼中——好像只有大团圆才是成功的,那些悲伤的经历,那些和女儿共同经历的枯燥的时光是不是就没意义了呢?PS:关于为何女主选择接受未来的另一种观点:帅气的腋毛(朋友,你选这个名字很帅啊):关于女主为何依然选择生下女儿我有不同的看法。西方价值观里对每一个个体都无比重视,如同时空恋旅人(AboutTime)中Tim为拯救妹妹回到过去,却使自己原来的小孩变成了另一个小孩(2岁同样健康可爱),立刻选择再回去让妹妹碰到原来的车祸。即使都是自己的,每个小孩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这部影片中女主的做法也许只是出于爱,在西方无比任性而珍贵的字。1.5总结:电影版在强调什么?两相对比,电影版确实没有完全展现小说的丰富内涵。为什么不展现?请见后文。《降临》故事内核其实非常好莱坞:(女)英雄完成破解外星人文字秘密的任务,并帮助地球人达成和解。女主在实现过程中遇到很多“矛盾”——比如文字本身的难度,比如和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对立。女主与军方的对立——比如影片中女主在与韦伯上校第一次见面时电影中女主是被动的。首先镜头上我们是以韦伯上校的视角看到女主的,此时女主背面对着观众;后听到韦伯的声音,女主把电脑合上转过身来。整个环境中,上校一直是主动一方。情节安排更为明显,韦伯一直是发号施令者,他要求女主仅凭录音判断意思并扬言要去伯克利找其他候选人,女主为自己争取到机会。小说中女主先接到上校电话知道来意,之后主动与上校打招呼。上校的表现也非常有礼貌,尽管他还是非常严肃并且保持着对外星人的不信任,“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外星人对我们的了解。”军方其实背后是民众。而女主是站在外星人立场上,认为外星人无害的。这就衍生到民众与外星人的对立:比如我们看到镜头前民众们打砸抢烧,整个画面氛围一直是紧张浓重的,乃至军人亲人打电话过来问“爸爸你会不会被外星人吃掉?”2.为什么这样改编?正如1.5中所述,电影版的主旨是很清楚的,矛盾更激烈;小说会更耐人寻味一点,但是确实不好读。而且小说的整体质感非常像大型学术讨论会。这样搬上荧幕是不合适的。电影从根本上讲,是线性思维的体现:观众很难说我看到后面还能倒回去,看书尽管我们的脑子还是线性思考但至少能翻回去,很多同志都有看书没看懂翻前面的习惯。电影过去就过去了,所以要简化矛盾情节人物,让所有的镜头尽量连接起来让观众看懂,甚至最好一两个镜头就能交代清楚,而且要直观。就比如电影弱化了不直观的七肢桶声音系统:电影中女主说“人”时,七肢桶发出了声音,但后来女主证明单纯靠声音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随后电影抛弃了声音体系,只是简单说了“文字和声音无关”,转为完全的文字展现。而小说,对七肢桶的发声系统和发声方式有非常详细的描写,而且总是与文字系统同时出现;随着女主对七肢桶文字背后哲学含义的理解,越发明白了发声系统的薄弱,只是文字“薄弱的替代品”。为什么要弱化声音系统呢?毕竟大家都是看电影不是听电影啊,声音怎么拍?好的商业电影一定都会有打破传统的创新之处,有些是在镜头表达上,有些是在叙事逻辑上给观众制造难度,但是这个难度一定是要在掌握范围内的可供解读的(比如诺兰的作品),不然大众肯定不买账。看不懂就说你装逼咯?票房就不好咯。《降临》最伟大的地方是把《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上荧幕(这句话确实有些好笑)。第一,很多人都说《降临》是硬科幻,因为它以语言学为基础,有较为严格的推理基础,并且整部电影都围绕两类生物语言的不同(人类线性、七肢桶同步)展开,很完整。RolandBathes说,所谓的常识不过是历史的产物。那些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比如自幼习得的语言,大家是不会去探讨他为什么这样子的,你不会去问妈妈为什么喊你妈妈不喊你大妈对吧。而有些语言学家就是去探寻语言背后的逻辑和成为现在这副模样的原因。相信看过这部电影,很多人会对语言学感兴趣。这种科普是有价值的。再说一层,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人生是无意识的,所谓“浑浑噩噩后知后觉”,不知道每天自己为什么这么过,也没想过明天会怎样,或者说是“短视”的。人们都知道自己会有死亡的一天,但从没有想过是什么时候(因此便像我一样在凌晨打字消耗青春)。但是《降临》给大家开了个脑洞,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一生的故事,你会怎样度过呢?你会去拥抱你的宿命吗?第二件是关于线性思维的,《降临》用极美的方式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告诉大家还有一种思维是同步的。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线性思维耽误的,比如歧视这事,直到现在不还有人弄人种崇拜吗?昨天我听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知乎一大咖跟我说人类高于其他生物,并且认为众生平等是很天真的观念时,我整个人都是EM的表情。特德·姜至少致力于告诉我们一点,还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你之前没见过吧,所以我们都别说谁幼稚了好吗。可能是对的,可能是错的,但是未实证都请尊重一下,毕竟注定要发生的故事也要我们自己去经历才能证实吧。下面是评论区非常精彩的对『改编』的理解,放在此处,和朋友们一起欣赏一下:来自豆友weiwei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改编,棒的原因有二:其一在于编剧将一本有点像科学研讨性质的小说改编成为一部通俗化的电影,“通俗化”是本片改编的难点,因为按原小说的结构直接改编也可以成立,但不会有人出千万以上的预算给你拍,文字性的探讨和描述来源于文字逻辑的魅力,电影的魅力在于显性的外部动作和症候性的含义表述(即对某种具有深意的概念,捕捉其征兆性的外部形态,不可能像读书那样把所有需要语言论述的含义都表达得很清楚,有点像给病人看病,观众是站在医生的角度通过病人的病态表征判断其内在机理);其二,是将小说中引用的科学原理做了电影化的解释,这也是第一点“通俗化”的基础,并且比“通俗化”更加难,比如小说表述的是女主角通过外星语言而获得非线思维,这个可以通过一句话表述,也可以再辅以文字讨论、解释来描绘?再比如小说中的这种非线思维的产生源自外星人和地球人理解的本末倒置,也就是原著所强调的“因果”的前后关系,以上两点在小说中便运用“费马原理”加以解释,通过男女主角的对话和佐证来反复推测并得出结论,而电影是不可能有小说这样的容量和耐心去表达这一原理和引申过程,但电影并没有放弃对这一层面的表述,并且恰恰用了很电影化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穿插于线性叙事中的非线性叙事,以及“始即终、终即始”的圆形闭合结构,尤其是影片最后一部分的剪辑,已经把电影的时空自由运用到了一定极致,所以,以线性思维理解,那么只能看到电影内的既定的内容,你从故事本身很难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因果表达,它更像是一个有些文艺气息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然而你如果用非线思维来理解就容易的多,电影表现的时空只是整个因果链中的一部分,假设你把电影里的这条非线时空循环播放几遍,你会发现它内在的逻辑呼应强调的其实就是小说所要表达的现在与未来的逻辑关系,甚至无需运用累述的“费马原理”来加以解释,并且在表达“面对已知的命运选择拥抱和接受”这一主旨上,来得比小说更加通彻,因为这一点的表达是建立在叙事时空自由基础上的,而这正是小说无法直观做到的,它需要更多的解释和概念补充来在读者脑中形成这样的因果体系,而电影则可以直观地表达时空的断裂、重组,进而表达原著中的因果逻辑,进而阐释其人文主题——摈弃小说的理性线性,发扬电影的感性自由,正是这部电影改编令人激赏的地方。楼主总结一下,weiwei老师所说的第二点就是电影通过非线性的影像表达很好的完成了解释了原著中的『费马定理』。之后楼主问了weiwei老师第一点所说的『显性的外部动作和症候性的含义表达』的具体含义,weiwei老师的回复如下:这个好像没有具体的论述,但在电影相关的书籍里大多会谈到,尤其是在讲述电影本体的章节里,比如《电影的形式和风格》里提到其照相亲近性即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本性、《电影是什么》里开篇关于记录和本体以及改编的论述、《走向真正的电影》对于MOTIONPICTURE的阐释以及电影如何捕捉动作事件外部形态来产生含义等等,这些理论都指向了电影媒介对外部形态的的记录属性这些是我在上学时老师经常强调的地方,就是媒介本身属性所能发挥的功能和局限,电影无法直接象文字那样直接表述具体的理论和深度(当然用电影拍摄一个人读书说教也行,这一点在《走向真正的电影》里有谈及),它只能通过外部的形象动作来表现事件和概念,但这不代表电影无法象小说文字那样表述隐藏在人类大脑中的概念和情感的深度,也就是涉及到症候性——医生给病人看病的例子我觉得就很好,如果是文字逻辑,那么读者等同于没有见到病人的医生,他了解病情的方式是看病人的病例;而电影观众则看不到病例,但是他们是直接看到病人形象,通过病人的面色、症状反应得到自己的理解,好的电影改编是可以让观众通过病人的症状得到和病例(小说文字)一样的结果,甚至可以比文字描述的更具体,比如可以更明确地看到病人的痛苦以及病症的轻重程度回到《降临》,如果把小说中关于费马原理或者是科学原理的阐述部分比作那份“病例”,那么电影利用视觉信号重组而构成的非线叙事(这一点在片尾的剪辑部分以及头尾部分的呼应中尤为明显),便是给观众提供的病人形象,让观众通过症候性的现象去窥探影片内在的本质,从而获得看“病例”等价的结果,甚至是比看“病例”更大的冲击,从电影对文学的改编来说,这部电影比单纯将文字视觉化(比如影片对原著的和外星人沟通过程简化、文字形象化、用和将军的对话表达获得非线思维的能力等)要更加高级,也更能体现影像和文字之间的转化至于很多人诟病的废弃“费马原理”而改成女博士和将军通话来解释其获得同步能力的问题,这或多或少让观众分散了对本片利用电影元素改编的妙处,观众也大多纠结情节本身的内容,只是这一内容影片也表达了,而增加中国将军的情节我认为完全是出于“通俗化”,建立戏剧冲突和让普通人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存在的,而另外一点就是“当你知道未来如何你还会遵循预设前进吗”,我想任何人在知道自己未来的每一步和结果后,都不会按照预设程序前进吧,人毕竟不是光,人是有意识的,或者说人无法站在光的意识上去理解这一层物理命题,这是原著里的悖论,小说给了物理上的解释,但读者和观众是在用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一物理命题,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难以在这方面让观者达成一个满意的理解,如果只用“主人公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这就造成主题先行让人无法和人物同感,而这也是我认为电影改编更好的地方,因为他选择性地忽略了小说里过于详细迂回的细节解释,而以一种情绪化的感性态度来解读这一主题,即便你无法真正和人物感同身受,你也或多或少会领略到影片呈现出的悲悯无奈下的坚强隐忍。楼主总结一下,假设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是一份“病例”,你通过看病历可以了解病因;假设《降临》是一个“病人”,你能看到病人的样子。如果通过看病人的样子能让你了解到病因,甚至获得比直接看病历更多的认知,那就是成功的改编。来自豆友saintdump电影这么改编也是为了更大的格局/场面和更强烈的戏剧冲突(人类生死存亡),实际上也是对非零和博弈的政治性图解,虽然编得比较脸谱化(无论是人物还是行为),但补充了原著没能展开的经典命题,即如何面对Alien可能的威胁,which是非常现实和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点是,电影抓住了原著中一个比较隐含的精髓之处,就是乱序的女儿线实际上不是随意闪回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词或言行的,比如“非零和博弈”,现实中开会时提到的词影响了未来(女儿问自己),反之亦然,这很符合“感知所有事件”的设定,语言泛化到了行动,成为围绕关键事件、关键节点的表征,并充实它们,就像雾气凝固成形。女儿一生的故事线(正序版):1.结婚两年后:某一个溶溶月色下,妈妈对爸爸说想要跳舞。之后爸爸问,“你想要个孩子吗?”小说里写到,“你的父亲很快便会向我提出那个问题,这将是我们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刻,我希望专注倾听,记下每一个细节。”同时,这也是小说的开篇。2.刚刚学会走路:女儿学会走路,就像妈妈证明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多么不平等。每次女儿擦破,妈妈感觉自己也疼,但神经中枢却管不了女儿乱跑。“一想到你忘情的笑声,我的心脏便会幸福的收缩起来。”3.三岁阶段(以下片段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二三岁(3.1):爸爸和妈妈卖掉了第一所房子。三岁(3.2):女儿到了睡觉时间不困,一直问妈妈为什么要上床。妈妈说,“因为睡觉的时候到了,你非上床不可。我是你妈妈你必须睡觉。”女主年轻的时候曾想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结果自己还是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妈妈。三岁(3.3);女儿想从厨房台子上拉一条洗碗巾,妈妈想拽住,但女儿还是摔门上了。妈妈和爸爸把女儿紧紧搂着送到急诊室。4.五岁:女儿在幼儿园语言习得的轶事。女儿跟妈妈说她的好朋友要当“伴”(CanIbemadeofhonor),妈妈问当什么“伴”;女儿说好朋友的姐姐要出嫁了,妈妈说原来是“伴娘”啊(CanIbemaidofhonor);接下来女儿就问,“我可以当伴娘吗?”5.六岁:全家陪爸爸去夏威夷加餐会议,女儿大声哭号,“我现在就想去夏威夷。”妈妈说,“有时候等待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等待,到时候会觉得更好玩。”(细想妈妈的经历,会觉得这句话很有趣。女主的一生都在等待那些必然的事情,对她而言当时是否觉得更好玩呢?)6.十二岁:女儿有一天问妈妈为什么会有自己,“你们生我,完全是为了找个不花钱的用人。”妈妈说,“十三年前我就知道大约在这个时候地毯需要打扫了,生个孩子做事看来最省钱最方便。”(妈妈看似的玩笑话,但确实是真的。妈妈能看到未来,没事不要惹妈妈。)7.十三岁: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女儿想要信用卡,妈妈说门都没有。女儿不想让朋友看见自己和妈妈一起逛街,妈妈不愿意,女儿脾气大作说,“凡是让我高兴的事,你绝对不做!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妈妈心想,“没多久前你还喜欢和我一起逛街。你成长的速度太快了,永远比我想象的快一步。”(必然知道结果,为何还要经历呢?因为知道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能看到未来,也无法体会到当时幸福有多幸福,痛苦有多痛苦。)8.十四岁:片中的零和博弈故事。妈妈让女儿打电话给爸爸,女儿那时候跟爸爸不太合得来,就让妈妈打,“自从你跟爸爸分手,我连做作业都找不到什么人帮忙。”妈妈心想,“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你都可以归结到我和你父亲离婚。”后来妈妈想起来了这个词,女儿抱住妈妈说,“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大多数人,如林黛玉般情情,喜欢对自己有情的,但很少的人如贾宝玉般情不情,可能父母算是后者吧。前一分钟,女儿还对妈妈生气;后一分钟就说妈妈真好,因为妈妈发挥作用了呀。终归到底,人类还是逃离不开“自私”的本质和有用的概念。当然,这没什么不对,大家都是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9.十五岁:女儿不敢相信爸爸竟然会那么不厌其烦地问自己当时约会的男孩的情况。她模仿爸爸的语气道,“你知道他当时怎么说的吗?他说,十来岁的小伙子心里想什么,我清楚得很。要他说,好像我自己不知道一样!他就希望我是一个小娃娃,自从我长出乳房,他就不知道拿我怎么办才好。”妈妈告诉女儿,“别顶撞爸爸,你的发育确实把爸爸吓了一跳,我会让你知道我爸爸花了多少时间才适应我的。”10.十六岁暑假:相亲,妈妈相亲。妈妈,女儿和女儿的朋友等妈妈的男友。女儿说,“要是觉得妈妈的男友不错,就说天气好;觉得不行就说天气差。”妈妈“义正言辞”表示拒绝这个方案。女儿见到妈妈新男友后看上去挺满意的,她的好友问,“你觉得今天天气怎样?”女儿说,“要我说,今晚准火辣。”妈妈的新男友一脸疑惑,“我觉得今晚挺凉快的。”女儿一本正经回答道,“妈,幸好你今晚穿的不多,跟天气挺合拍的。”11.高二(十七岁):女儿跟妈妈说昨晚在派对上喝得酩酊大醉,妈妈极力装出没有大惊小怪但是却被女儿一眼看穿,“你像我这么大时还不是一样,你又不是不知道。”妈妈心里想的是,“其实我没有喝到酩酊大醉,但我也知道,如果我这么说,你会以为我撒谎,也会不尊重我。……这件事将再一次提醒我,你不是我的复制品。你是一个奇迹,是我每天的快乐,但我不能自称为你唯一的创造者。”(豆瓣阅读上有位朋友在最后一句话下留言,问这是做父母的体会么?个人观点,其实天下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是无意识的,根本想不到这句话,想到了也不见得能发自内心的做到;正是因为女主的经历与常人不同,能看见未来,所以女主的想法就比较单纯了,因为再怎么做也无法改变孩子在某个岁数死亡的命运,也知道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就不会抱有那么多的期待,让孩子以孩子本来的面貌成长。)12.大学毕业:妈妈和男友,爸爸和女友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妈妈沉浸在女儿长大成人的惊奇中,没想到当年的小不点竟然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女人。毕业之后,女儿找到一份财务分析师的工作。妈妈不理解女儿为什么对钱那么感兴趣,但是妈妈没有抱怨,因为当年她的母亲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愿意安安稳稳当个高中英语教师。“只要你开心快乐,我就会心满意足。(因为知道女儿未来每个瞬间,尤其是最后的“悲剧”,所以更会因女儿的快乐而感到满足吧。就像去图书馆借书一样,因为确切地知道失去的时刻,所以更为珍惜。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福气”。)13.二十五岁去世:妈妈和爸爸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大概一年只通一个电话。可是当接到登山救援队发现了女孩的遗体的电话时,妈妈做的头一件事还是打电话给爸爸。14.离开人世后:妈妈卖掉了第二所房子。妈妈和另一个男人搬进农场,而爸爸和妈妈不记得名字的女人在一起生活。妈妈总是做梦梦到带着三岁的女儿爬山,结果女儿自己从包里出来往上爬,妈妈够不到。乱序版先写了女儿的出生,接着写了女儿的死,中间的故事随着原文对七肢桶预言的理解而推动。在结尾处,文章回到开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着而行,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于是接受了男主的邀请,生了个孩子。最后附送书中女主最喜欢的笑话,内容有孩子的应该一下就看明白了——“我从前听一个喜剧演员说过一个笑话:“我拿不准是不是该要个孩子。一个朋友有孩子,于是我问她,‘如果我有了孩子,等他们长大后,会不会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都怪罪我?’那个朋友大笑起来,‘会不会?别天真了你。”这是我最喜欢的笑话。”『楼主喜欢的回复』版块:这是楼主最喜欢的部分,非常主观,也非常任性。因为我猜想大多数朋友都是没有时间读回复的,所以楼主就精选些我很喜欢的回复给大家,各个角度的都有,欢迎大家看到之后讨论~谢谢各位朋友的智慧!1.关于电影不采用费马原理的解释:BruceLau——不采用费马原理的解释一是避免中间破解语言的过程过于冗长,保证节奏的连续性,毕竟很多没听过这个原理的观众会更加摸不着头脑,;二是费马原理用在这里解释有科学性错误,只能粗略的说明一下,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解读完全是另一回事。2.为什么中方会被设定成为鹰派:Davetranslator——我觉得电影把中方将军设定为鹰派以及用麻将这种零和游戏作为中方对待外星人态度这点很有趣,个人感觉有映射当下某些西方右翼对中国态度。也许会绽放——我权当恭维了,因为电影里面中国带头对抗七肢桶,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大军都撑不下去准备撤营了3.联想到三体以及是否团状思维会让人更为超脱:树下的我们——这个影评让我想到了三体,三体文明远比地球发达,但担心地球技术大爆炸灭掉自己,所以要先灭掉地球;而七肢桶预见到“三千年后会需要地球人帮助”(强弱调换位置了),它们想的却是给地球人提供“礼物”。团状思维的人在三观上是不是更有境界一些?我觉得,大概是因为他们瞬间就明悟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人生命运有全面感悟,俗一点讲,活得更超脱一些吧。相应的,当下的行动反而能表达更多的善意,不像线性思维的人那么汲汲于利益吧。4.电影表达的重点因人的感觉而异:Pack——看到看头说重心不同我同意,但是其实小说里表达的那些在电影里还是挺明显的?至少我比较关心这些关于思维的东西。其实主要是每个人的观影侧重点不同。虽然电影侧重合作沟通,但其实我看完更在意语言决定论这个东西…5.女主为什么选择接受未来:也许会绽放——至少我看电影的时候,并不认为女主是因为有紧迫感才必须遵循必然的未来。而是因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女儿,所以当男主问她想不想生个孩子的时候,她说想。正如电影尾声女主说,虽然已经提前知晓未来,以及它的走向,我亦无所畏惧,并且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看到那里我真的哭了很久。楼主很喜欢上文中的这句话『虽然我已经知晓未来及它的走向,我亦无所畏惧,并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向死而生,也是这个道理。6.关于未来不能改变的一个物理学解释:王大坤——有种量子理论叫切片宇宙,所谓时间也是不连续的切片,所谓自由意志也不过是量子物理的结果,外星人来地球和女主的未来都是已经确定的,自由意志并不能改变。7.关于文末笑话的三种解释:张十三和他的基友江浮欢——基友马上有第二个孩子,对于那个笑话,他在纠结孩子到底“会不会”认为生自己出来受了罪。(楼主翻译一下就是『会不会?』用完全的疑问语气读,基友非常善良,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爸爸。)我单身,我觉得作为父母,想这么远真是多虑了,孩子根本不会想到父母。(楼主翻译一下就是『会不会?』用不可置否的语气读,觉得问这个问题本身很搞笑,因为孩子根本不会想。)楼主没孩子,楼主提供的第三种读法是『会,不会?』不会是反问语气,意思就是肯定会怪罪的啊。借鉴的经验就是前文女儿和妈妈的对话,女儿确实把锅全抛给妈妈了。本文版权归作者李九弟Jody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