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档案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1 10:12:37人气:0
视频:烧烤状态:年代:2014
主演:袁利国李仲秋李芳更新时间:2014-09-24 15:09:08
王全和刘景镭就北漂的打工仔,春节就快要到了,口袋里没有赚到一个子的两人根本就没办法回家过年,无奈之下,他们想了一个坏点子。陪聊小姐何丹丹成为了他们的绑架对象,他们决定在她的身上榨一点钱,然而,在相处的过程中,刘景镭竟然真的喜欢上了何丹丹,不仅如此,王全在没有告知刘景镭的情况下私吞了何丹丹的家人给她寄的钱,这让王全和刘景镭之间的契约开始出现了裂痕。 最终,在爆…
《烧烤》档案姓名(片名):烧烤,Barbecue.在公开放映的场合里,作者耿军被问到最多的问题都是关于片名的,有一点点像很多人不明白杨德昌为什么让《麻将》叫做“麻将”。那些有关于片名的疑问都让耿军非常地头疼,不幸我也步了这个后尘,问了这个耿军认为是傻乎乎的问题:为什么叫《烧烤》?耿军无奈再次解释了一遍,说是“烧烤”意为在火上煎熬,用来指涉片中三位主人公焦虑的状态。哦,原来如彼!让我彻底给想岔了,片中出现过两次吃羊肉串的场面,是其主人公唯一的生活“改善”,好奢侈!我当时始终没有认为这些在细节上的小品动作至于放大为整个影片的片名,还是我比较地愚钝吧。听闻后来道上有人调侃说,干脆叫羊肉串算了。曾用名:无。给片子起名字的事,耿军想了些日子,突然想出“烧烤”就用了。之前没有考虑用过其它的。性别:电影是有性别的。《烧烤》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说都是个非常彻底的男性视点,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其作者的性别,而更多是来自于作者的“文体”。此文体非彼文体,它既是文字的文体及其影像文体,又超越这二者。文体,是作者的,不是作品的,作品只是文体的载体。“作者”的另一层意思,当它作为形容词的时候,作者即文体。女性观众由于其无法回避的女性视点可能会本能地对《烧烤》中的某些东西刻意保持一定距离,局部会有一些东西可能会让她们觉得不舒服,感情比较脆弱的人可能还会觉得太那个了。但如果有女观众会喜爱和认同《烧烤》的话,这些在局部上的认识差异并不妨碍也不排斥她们的意愿。我听到过的有女观众评价《烧烤》最好玩的一个说法是:这是一个坏电影!这不是在教人学坏吗!我并不反对这个说法,因为坏不是好的反义词,而坏和好的反义词都是无趣和乏味。籍贯:籍贯/祖籍,是个很不好界定的概念,而且随着主体及主体祖辈的迁徙,就更加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但是它是个确实存在的事实,只是对有些个体来讲要把这一点讲清楚好困难。好在《烧烤》的国籍是清楚的,毋庸置疑也无可厚非的中国制造。而有些电影连国籍都是不好判断的,这个话题牵涉到一点点题外话,你看,很难说一部好莱坞资金的由美籍捷克导演拍摄的十八世纪奥地利的故事到底是哪国电影!而一部意大利导演的好莱坞制度下由华人演员出演的十九世纪中国王室的英语电影呢?似乎大家都约定俗成地认为这都是美国电影嘛,但这样说分明就是不对的嘛,总之非常别扭。很多的情况下,因为说不清楚,大家逃避对籍贯的追究,而把它简化成了出生地。这样一来,可能还会碰到别的麻烦的情况,当然不能要求一部作品非得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拍摄,麻烦着呢。但是对于《烧烤》来说,这一点也是还算清楚,它在北京郊区拍摄,《烧烤》的主场景,那个平房及其院子,方圆不超过五里地。写剧本的地点和做后期的地方也都隔着没多远。出生年月:《烧烤》完成片于公元2004年10月10日正午时分新鲜出炉。阴历甲申季夏,时值民国九十三年,双十国庆。政治面目:耿军自恃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而且他认为自己做的电影也是政治之外的。但是我以为,他想得太天真了,他根本不能做到让自己那么干净利落。如果谈政治问题(当然政治很无聊,但总比电视剧有趣多了),《烧烤》就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地下党成员,左派的。它旨在拒绝一切来自于右倾机会主义的诱惑、腐蚀和劝导,软硬不吃。《烧烤》,拒绝一部分、独立于另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部分作为依靠,孤魂野鬼,愤怒,凶猛,鲜活,自在,以类聚,孤立但并不孤独。拒绝之外是被拒绝。“内容灰暗色情”是《烧烤》的DVD发行没有得到音像批号的原因,据说审片的都是女性,看过之后都很不舒服,也不敢予以通过。这不是某些个体的集合对《烧烤》的误解,而是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误解和对自己的误解、对人类的误解,而且从来没有过想要解除误解的愿望,对误解矢口否认。《烧烤》让他们看见了他们不想看见的东西,触犯了他们固有的对某些领域的想象和憧憬。如果一个人既无见识又不独立思考而完全在某种口令的掌控之中的时候,其固有世界哪怕受到任何一丁点的冲击从而引起不快,他都极有可能转而去伤及他人。模仿某种姿态,我不承认我是在说谁,不过欢迎对号入座。《烧烤》似乎是个非常狠的东西,但它里面也有着非常温暖的东西,用个酸词叫原生态温情,这是容易让女观众喜欢的。而且竟然还很难得地能让人开怀。至于阴暗层面,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耿军大概是个头脑简单的人,他想事情有一说一,忒实诚,过于直抒胸臆,他是江湖野路子,没规没矩,不懂得含蓄,也没有人教过他所谓阴暗是定要被揭露而不可以直给,因为看电影的人统统都是六岁的不良少年,如果将阴暗直给,他们就会学坏,危害社会,那么耿军就是罪魁祸首,其罪在不赦。若是能多绕上几个圈,最好是还能把当朝的事情统统前移,以古讽今,智商有限的六岁不良少年是不会领会的,不用担心他们会学坏。反之,歌颂光明,你就别藏着掖着,该夸该表扬的都不要吝啬,只有这样,六岁不良少年才会深受教育改邪归正。耿军这个没觉悟的,他愣把一个原本可以成为光明典范的有教育意义的进步电影拍成了现在这么个灰头土脸不见天日的反面教材。信仰:这个,是由电影的结尾来决定的。《烧烤》有着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也是它最容易招人质疑的地方。《烧烤》有着非常紧凑的剧情,它的结尾有独立性,独立在剧情之外,独立在《烧烤》之外,开放式的结局。如果剧情在结局之前的那个点上先停下来,那么它在那个时候还有着无数种结局的方案,可以走向无数种封闭式的结局,甚至都可以就在那个点上嘎然而止,仍然是个封闭的系统。但是耿军做出了这诸多可能性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我甚至看到这是一种《哈姆雷特》似的开放性结尾。哈姆雷特装疯!——《烧烤》的女主人公一直就是在装疯,而装疯是为保命!而男主角中更为善良一点的那一位,到最后死掉的是他!过度的善良是不是会摧毁善本身?——奥菲莉娅淹死了!光有善良算个什么事!可能耿军认为有很多事情是远比善良重要得多,善良不是第一位的吧,起码要有立场。你怀疑的时候你到底落在哪儿?你不能老怀疑吧!高潮过去了,情绪进入制高点,现场的悲剧行动就在这个时候发生。所谓善有善报是唯心主义者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是把所有的人都想得跟自己一样,你以为你对鬼子好做饭包饺子给他吃他就会不杀你,可惜人心隔肚皮,人家根本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样子。你被别人欺负久了,你也变成了欺负别人的人!这不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她欺负的人也并不是先前欺负他的那一位,这跟是否善良没有关系。这也不是人物的觉醒,而是其彻底混乱和精神崩溃。人人都是哈姆雷特,丹麦是一个监狱,那么人人都生活在监狱里,被火烤……血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体的概念。文体是这么个东西:如果你被一个电影感动哭了,那你是被它的剧情感动哭了,但如果你看了一个电影之后,极其想哭而又哭不出来,内心因此而翻江倒海辗转反侧,那就是因为文体了。文体,像血液,具有排他性,只有血型对了,才可以相互之间输血,如果血型不对,是要出人命的。如果碰到的是那种非常相融的文体,观看或者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自己的血液在流动。如果血型不对,文体不被理解,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但实际上并非真得那么错误,也并不是发癔症和胡说,只是文体的晦涩而已。一个人想要胡说点什么是很不容易的,而发癔症也是还件非常罕见的事情。你不能说人家的血型是错的,只不过和你的不融而已。《烧烤》肯定不是稀有血液,但也绝对不是万能O型血。它非常自由,不受约束,有直抒胸臆的痛快,草根的亲和,潦草麻利。既然文体是作者的,它没有办法单独存在,必须寄生在某一个具体的作品之中,而单独一部作品却还并不能确立一个作者的文体。那么要讲耿军的文体,需要牵扯到他的其它作品,许多部作品放在一起讲,会呈现出强大的文体——如果确定他是有文体的话。耿军现有的作品寥寥可数(作品清单及其简单注解见下文),不过有一部已经不算少了,其文体的棱角已初见端倪,并且趋于稳定和统一,也还可以期待它的强大吧,如果他要有下一部作品的话,肯定也还是这个文体系统。一旦个人的文体开始被意识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反个人主义,文体随一种风格的形成而形成,随风格的变化而得到确立,而风格的根基是能在其中找到的一贯而不变的东西。一种强大的文体是趋于稳定、统一、极致的,是树木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加,因此,文体的强大程度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就像是流动着的血液一样,是件具体的事情,而并不虚幻。变来变去的那种不是好的文体。耿军今后的作品是否会给他的文体增加年轮,我不得而知?可以讲到的是,如果做讨论文体的科研项目,耿军及其作品倒是可以用来以身试法。背景及经历:《烧烤》的原始动机是来自于耿军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两个住在京郊的打工者,过年要钱回家但是没有钱,他们叫了一个陪聊的女子把她给绑架了,让她从亲友那里弄钱,赶上这位女子近来混得比较凄惨,除了父母给他汇了500块钱以外,没有别的人帮她,两位绑架者没有弄到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也渐渐产生了分歧……他用了那个事件,把结尾给改了。耿军把剧本写出来之后,自己花了五千块钱租了京郊的一个小院,在04年春节前拍了出来,在大学、酒吧等一些场合里放映过,04年底在南京独立影展展映,入围南特和鹿特丹,但是没有得奖。直系亲属:与《烧烤》最直系的一层关系,当然是它的作者耿军。耿军干这些事情都是因为自己喜欢,一直在写剧本,写着写着就开始拍短片,然后水到渠成地做了这个长篇处女作《烧烤》,并且还在继续,说明他不是在凑热闹。在拍片子之前耿军做过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推销饺子差点把自己饿死,在宾馆做服务员偷吃客人水果,还学俄语打扑克牌,编演排练小品然后到学校里面去演啊什么的。我和耿军曾数次在同一个场合出现过,但都几乎没什么印象,近来通过几次电话,都是探讨学术问题,完全谈不上熟悉。在此谈论这么一个陌生人,我觉得好麻烦。我非常混乱,我完全无法把耿军和他的作品联系起来。在我非常模糊的认识里,耿军好像不是个文如其人的人。文体,以人为本。文体的文,是“文如其人”的那个文!文艺复兴讲以人为本,那是个人的意思;科学发展观里也讲“以人为本”,是讲为谁服务的意思;而文体的“以人为本”是讲作者。耿军既是作者,又有文体,但是好奇怪他完全不像他的作品,我想可能我对他的大部分认识都是错误的吧。另一层关系,是《烧烤》的三位演员。两位男演员是耿军的朋友,两个角色在性格上的迥异是个剧作层面的问题,耿军在写剧本的时候对此也可能是有刻意为之的意思,但总之表演都非常自然。为找女演员好像还费了些劲,最后定下来的这位是在北影厂门口等待剧组的群众演员。《烧烤》是她第一次做女一号,演完之后特兴奋,拿回去给她妈看:“妈,我当女一号了!”结果她妈把她给骂了一顿,说好哇,你演三级片。社会关系:《烧烤》有两个哥哥,分别是《山楂》和《散装日记》,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弟弟《青年》。他们家老大《山楂》,是个短片,我还未曾谋面,在此不便赘言。二哥,《散装日记》,也是个短片,诞生于03年非典前夕,我是先认识的《烧烤》,后又东拉西扯地认识了《散装日记》,《散装日记》是素材的拼贴,他里面有一种荒诞的东西是我喜欢的,但那总是和一种接近色情但又不是色情的东西的结合体,拿性开玩笑,对待性的态度非常地荒谬,还算是一种非常生动的荒谬吧,非常恣意,但我却不敢对此有丝毫的表扬。《散装日记》的若干段落里面,最好的就是他那个开头,我毫不掩饰对这个开头的喜爱之情,而且这个开头不管放在任何一个电影里面做开头都可以成为一个最好的开头。观影者与一部电影的片头和开始几个影像的关系决定着其对整个影片的投入和关注程度,我和《散装日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青年》是耿军新近完成的剧本,是他认为自己到目前为止最带劲的作品,正在筹拍进程当中。我对《青年》是先问其名,后见其身的。起先是江湖上有人跟我讲,有一个叫耿军的新写了一剧本,中国电影中还很少有如此阳刚的作品……看到剧本是后来的事情。《青年》,非常生猛,灰黑色的,应该绝对不会在阳光灿烂的上午的外景中拍摄。关于剧情,他的高潮竟然是在整个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处,他的主人公之一因为失恋而喝毒药寻死,之后部分的走向对一系列并且的暗淡现实的描述,不给予任何一丁点的期待,就像《青年》本身的结尾,接近《本命年》的结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一些疏离与断层?中间部分人物众多似乎是在表现群像,使我稍微有一点点混乱……仍然是彻彻底底的男性视点,与《烧烤》一脉相承的文体,如果讲《烧烤》是三五个人在一间屋子里就能完成的作坊式规模的话,那么《青年》俨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总之我的感觉他们家的孩子长得都有点像,大概毕竟同根生的缘故吧。命书八卦:决定要给《烧烤》作传之前,我特请高人给《烧烤》看了一下,看罢老者闭眼抚须,吐出如下卦辞:火命,宜穿红戴绿,水,乃火之克星,而其命中火弱,本为克金者却易反被金克,so,忌黑忌白,切记,小心为妙!接过卦辞,我即刻稍有所悟,低头思量:“烧烤”,乃火之本意,其火为星星之火,不可以让它烧起来,其丝丝暖意,受者念其有,不受者怨其微……只是我还有一事不明,既为火命,木乃生火之物,可助火一臂之力,为何老者只字不提?当我抬头欲问个究竟,老者早已仙然离去,不知所向!事后我将卦辞及我不明之事一字不落地转达于耿军,不料他却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枉费我一番心思!总结与鉴定:档案,从来不是由本人来写的。档案由一个你不知道他是谁的人记载,但总不能杜撰。大体上档案里面所记录的事情都是你所干过的,有点历史是人民群众自己书写的意思。档案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我从来没有知道过,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档案这个东西到底长什么样。但我大体知道,档案以非常工具化的文字记载主体的基本资料,经历流程、历史功过……跟主体几乎没有关系,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因此上,此档案跟所有的档案一样,并非我作,而是我的观察与发现,是我截取《烧烤》经历流程中不同阶段的相关事宜,事事皆为主体所为,我记载的只是做选择的结果。该主体讲述粗糙、浑噩、犹疑,没有边幅可修,一个兼具了以上几种品格的却是以对立于以上几种品格的文体来讲述的坏电影。wuleilei2005年10月於金汁河埂江东花城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