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里那些必然的抗争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0 18:04:10人气:0
视频:伯德小姐状态: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年代:2017
主演:西尔莎·罗南劳里·梅特卡夫崔西·莱茨卢卡斯·赫奇斯更新时间:2020-08-06 19:00:27
女孩克里斯汀(西尔莎·罗南SaoirseRonan饰)跟随着家人来到了位于加州的一间教会学校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涯,虽然心中有百般的不愿意,但克里斯汀尚且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反抗家人和生活的安排。在学校里,克里斯汀最好的朋友是朱丽(比妮·费尔德斯坦BeanieFeldstein饰),三观相近的两人无话不谈。 克里斯汀参加了舞台剧比赛,并因此结识了名为丹尼(卢卡斯·赫奇斯LucasHedges饰…
作为一部成长型(comingofage)青春片,LadyBird的剧情熟悉而琐碎。全片围绕高中生女主想要离开加州小城去纽约上学的主线展开,中间穿插了成长路上亲情友情爱情的起起落落。社团、男友、失恋、初尝禁果、报考大学、还有最老套的和最好的朋友决裂又和好,都是看过太多遍的情节。但LadyBird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抓住了青春的精髓,即抗争与出走。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是贯穿电影的核心。影片开始于母女俩在车里的争吵,结束于女儿在电话留言里对母亲的示弱和解。就人物性格而言,母女俩既相像又相对。首先她们都多愁善感。电影一开始就是两人在车里听故事录音,听完后各自抹泪。其次她们说话都不太过脑子,得理不饶人,刻薄起来令人乍舌。一方面两人在吵架时对对方说话不留余地,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女主对自己的朋友、学校里爱戴的修女、甚至毫无关系的老师都出口伤人。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家庭相处模式对人待人处事方式的影响。但女主的哥哥与父亲又显然是性格温顺的人。我更倾向于相信女主的毒舌一部分是受母亲影响,更多是出于她莽撞不计后果的性格。多愁善感和说话刻薄似乎也侧面反映了母女俩的优点。其一,她们内心都很温柔。母亲作为一个护士,在女儿学校的神父(也是老师)来看病时流露出的怜悯与关怀,以及女儿对出柜的前男友的原谅和安慰,都体现了她们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而优点之二,是强硬的性格所带来的顽强精神。父亲失去工作后,母亲一人努力支撑起家庭。虽然她常以经济压力为由试图控制女儿的行为,却从未停止对家庭的默默付出。而女儿为了遥远的文理大学梦,申请学费补助和奖学金,央求父亲帮忙,打暑期工攒钱,始终没有放弃梦想。既然如此相像,母女俩为何水火不容,几乎从头吵到尾呢?影片给出了很多答案。最主要的矛盾便是女儿的大学选择。收入微薄的母亲希望女儿能就读离家不远的加州公立大学,节省学费。女儿则对缺乏文化气息的加州小城充满鄙夷,向往提倡博雅教育但学费昂贵的东北部私立学校。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各种青春期常见的小矛盾,譬如晚上回家时间、早上谁做鸡蛋、睡前衣服怎么叠……加上母女俩强势的性格,争吵一触即发。但我以为,这些具体矛盾并不足以构成母女俩旷日持久的斗争。斗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青春期里对抗争与出走的必然需求。并非所有打架的母女都和影片中的母女性格处境相似,但青春期时的我们好像不论性别家境都没少和父母打架。LadyBird的重心不在于阶级,而在于成长的必经历程。正因如此,影片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使我一个生活轨道迥异的人感到影片说出了自己的故事。t成长意味着接受自我。此处的自我,不单指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个体,还包含了众多与生俱来的因素。姓名,家庭,家乡,甚至如片中女主的中学教育,都是无法选择的。许多comingofage影片都讲述了接受自身特征或自我的某个方面的故事。Moonlight的男主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和出身,包括肤色、毒品文化、和吸毒的母亲。Carol中Therese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以及遵从内心选择带来的责任。AnEducation的女主角则是接受了实现梦想所必须付出的努力。本片的女主在成长过程中,既要正视自己演不了女主角、数学不好、考不上耶鲁一类的事实,又要学会接受自己来自小城,上天主教高中,家境相对贫寒这样的事实。某种程度来讲,接受前者比后者要容易得多,因为人总是更容易原谅自身的不足。而因不满后者所产生的抗争,能让人把视线从自身的缺陷上转移,在与家庭出身不断的斗争中获得充实感与满足感。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女主都在拒绝接受自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改掉了父母给的名字(givenname),给自己起了一个加引号的,不伦不类的名字“LadyBird”。“LadyBird”可以直译为飞鸟小姐——人在想要出逃时似乎都想变成鸟类远走高飞,获得新生。《阿甘正传》里的珍妮就拉着阿甘在稻田里祈求老天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好飞向远方,逃脱施暴的父亲。本片中除了改名之外,女主还拒绝让父亲把车开进学校,以掩盖自家的贫穷,并且靠撒谎获得富家女孩的友情。女主与母亲的矛盾,集中体现了她与第二类事实的抗争。母亲的身体是人的孕育之所。母语、母校等词由此而来。女主对家乡的不满,在学校的叛逆,都借其与母亲的争吵来体现;她的性格如上文所说,也恰恰是受母亲影响最深。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故而涵盖了她对家乡与出身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因其结果的不可变,是无效和幼稚的。通过口头上拒绝家庭出身所获得的胜利也往往是暂时和虚幻的,盖茨比便是最好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抗争为青春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女主的可爱之处在于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她的不断试错。她的抗争顽固而天真,她在尝试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她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同样真切。在与母亲针锋相对的坚硬外壳下,她也因母亲的刻薄而感到愤怒受伤。女主渴望着母亲的认同。这种渴望在影片后半段愈发明显,直至她试探地问母亲:万一我最好的样子就是现在这样,怎么办?其实她从未怀疑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自己的爱。正如修女教师所言,爱与关注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关心一个人,才会事无巨细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才会因为担心和异见而剑拔弩张。女主与母亲在小事上的不断摩擦,她对朋友不断地抱怨母亲,其实正反映了彼此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在意。她真正无法释怀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处处挑剔,因为她害怕母亲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这种担心是关于爱最真实的难题——我爱你,也知道你爱我,但我能否喜欢你,你能否也喜欢我?影片里的成长,不仅要求少女接受母亲,也要求强势的母亲接受女儿才能完整。有一个细节是起初没有拿到驾照的女主通过路考,为末尾回忆在家乡驾车的段落埋下伏笔。驾照象征着家乡对她成长的肯定,如同高中毕业得到的结业证书。有了这番肯定,她才能开车领略小城的风景,与母亲,与家乡,达成真正的和解。抗争为出走提供了源动力,出走成功便意味着抗争的消解和随之而来的迷茫。当女主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也就失去了长久以来离开小城的人生目标。大学生活初体验之后,镜头里的她身边突然空旷起来——大城市的自由天空,竟是源自无人注意。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乡,人生才刚刚开始。毕竟,与自身不足的抗争才是贯穿终生的独角戏,艰难又孤独,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本文版权归作者Pegs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