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0 17:45:14人气:0
史密斯先生

视频史密斯先生状态:BD年代:2007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琪恩·亚瑟克劳德·雷恩斯爱德华·阿诺德更新时间:2018-11-10 21:02:18

漆黑的夜里,史密斯(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饰)无意中被卷入了一场黑帮的追杀,穿越激烈的枪林弹雨,他解救了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婴儿的啼哭,让这个功夫了得的铁汉遭遇了难言的尴尬。除了在超市购置婴儿用品之外,他还得解决婴儿的喂奶问题。这时,他想到了在妓院工作的朋友DQ(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饰),并强行赶走了嫖客,把婴儿托付给她。DQ其实对史密斯怀有深情,…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写任何评论性的文章都应力求冷静、客观,避免将个人好恶、主观情感过多的投入到文字中去。毕竟,评论者应该扮演的是一个谦卑的角色,除了符合逻辑、有据可依的分析判断,及由此体现的鉴赏能力之外,他无法仅仅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说服读者。《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这部电影却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让我感觉到自己以往所坚持的原则只是一种虚妄。好的艺术作品不分析,只说服,它完全通过激发欣赏者的情感来将艺术的真理昭示给人看,好的评论也应该这样。周末的一个夜晚,我一个人窝在床上,通过14.1英寸的笔记本屏幕默默看完了这部弗兰克·卡普兰1939年拍的名片。前一天晚上,刚在影院看完了《南京!南京》,沉浸在电影艺术普遍衰落,缺乏艺术天分的野心家粉墨登场,以题材的严肃性换取人们廉价的道德认同这样的愤恨之情中。白天在学校写南斯拉夫导演图斯图里卡拍的电影《地下》的评论,在惊叹这位导演天才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更加哀叹相形之下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商业化的可悲事实(陆川这部《南京!南京》与先前的《寻枪》、《可可西里》相比更像一部商业片,尽管从导演的初衷和该片的严肃题材所承载的道德内蕴来看,这完全是阴差阳错的结果;又有消息传说,我所一直默默关注的姜文也将目光转向了商业片)。晚上八点多回家,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看这部电影一直到临近子夜。两个多小时内,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地揪住了,我知道我碰到了一部直抵我灵魂深处的电影。看这样的电影是我的至福,我却已经开始害怕电影结束后那像一块黑幕一样即将再次将我紧紧包裹起来的孤独。我始终认为,撇开客观的艺术性不谈,电影最能打动观众之处在于它让观众从中看到自身的命运,或者看到他梦寐以求却在现实终无法采取的行动,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的伟大之处。我当然知道凭这样的主观感受去评价一部电影是曲解了艺术,导演依据这样的观众反应来拍片则是艺术的媚俗。然而,《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这部3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却在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后来到我面前,瞬间让我看清了自身的命运。可悲的是,看清了这样的命运,却孤独地发现现实周围没有人分担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样的命运本来就只关涉孤独自身。詹姆斯·斯图尔特扮演的史密斯先生是南方某个州的童子军领袖,也是一个单纯、善良、对美国的政治神话深信不疑的年轻人。他整日与当地的孩子们在一起,关心的只是“那个大草原还有风吹过高高的草尖,溪水涓涓地流进草地,深山里面活泼的水,牛群伴着余晖走下山坡……”这样一位生活在田园牧歌中的的彼得·潘,却注定要成为独自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正是由于他的思想纯正、无害的外表使他卷进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中,莫名其妙地被选为该州在华盛顿的参议院,阴谋家约翰·泰勒试图通过控制他来通过一个会带来巨大利益的水坝提案。相对于到处充斥着阴谋家和潜规则的华盛顿政坛以及与政界同流合污的媒体,史密斯先生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充满着对美国政治的幻想,属于典型的“被蒙在鼓里的人”,政客们讥笑他是乡巴佬、媒体记者起初笑话他是傀儡后来则又不无讽刺地称他为堂吉诃德,他的秘书桑德斯小姐感觉自己就像初次带孩子出来逛街的妈妈一样。在真相一步一步被揭示出来,终于发现自己原先扮演了一个多么可笑的角色之后,在目睹了他所崇拜的偶像,被称为银色骑士的参议院约瑟夫·潘恩根据潜在的权力规则无耻地诬告他以公谋私之后,史密斯先生遭遇了最严重的信仰危机,曾一度想就此离开华府。这时,他的前秘书,因为无法忍受政坛的黑暗曾一度辞职,曾被史密斯先生的单纯的孩子般的信念所感动的桑德斯小姐来到了身边,为他恢复了勇气和信心,并且凭借自己十余年的政坛经验指导史密斯如何通过国会的正常程序来为自己的清白辩护,来否决那个水坝提案,来揭露参议员约瑟夫·潘恩与大资本家约翰·泰勒的勾结关系,来使史密斯无愧于在家乡支持他的童子军们,无愧于亚伯拉罕·林肯于那些伟大的美国国父们!我已在复述电影情节上着墨太多。毋庸置疑,史密斯先生最终凭借着无比艰辛的努力和超乎常人的勇气(当然还凭着好莱坞电影所遵奉的政治正确)获得了胜利。电影通过“佞人得到铲除,正义获得伸张”这一母题的搬演重新确立美国的政治神话。纵观全片,导演的意图确乎在于对观众进行一次民主政治的再教育,事实上,电影镜头中反复出现的宏伟的国会大厦、庄严的国父塑像,通过主人公之口反复念出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已将这一意图表明的再明显不过。电影表现了一个大资本家一手遮天,参议员唯唯诺诺只求保住饭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安稳日子,一个到处充斥着权力斗争,充满乌烟瘴气的美国国会——在那里“真正有水平的是那些还是孩子的司仪和外国客人”。表面上,美国政治似乎已经不可救药,民主政治已经完全堕落,但是美国政治尚有一息薪火相传的东西从那些伟大的美国国父、那些立法者们那里保留了下来,除了灌注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那逐渐被人遗忘“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等立国始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美国精神,导演刻意表现的还有美国政治和司法执行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只要按照法律程序,参议员有发言辩护和申诉的自由,他就可以在国会内一直不停地讲下去,哪怕像电影中史密斯那样为了争取时间获得来自家乡群众的支持在国会一直演说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最后昏倒在地。正是由于程序正义的支持,电影结尾才出现了那一戏剧性的逆转。通过抓住美国政治和司法中的闪光之处来体现政治和法律精神的电影,除了《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还有1957年亨利·方达主演的《十二怒汉》,后者讲了法庭陪审员亨利·方达如何通过美国司法中的“合理置疑”来为一个男孩赢得正义的,堪称该片的姐妹篇。在揭示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微妙关系上,本片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华盛顿的媒体是靠着报道政坛新闻吃饭的,与政坛的紧密关系使他们洞悉了政界的丑恶和政客的庸碌,因此记者们往往对政客持嘲讽的态度,史密斯先生初来华盛顿时就被误认为是一个庸碌的政客而遭到媒体的讥讽。同时,政客们也离不开媒体,他们的任何提案和议案必须要通过媒体才能为大众所获知,媒体的态度和报道倾向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支持率。媒体中确实不乏恪守西方新闻伦理的优秀的新闻人,他们力求客观如实地将消息传递出去,像本片中数次出现的那位CBS播报员那样。但政坛和媒体都有一位共同的主人,在这部电影里就是那位大资本家约翰·泰勒先生,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新闻的职业伦理,最终都不得不在强权的压制下保持缄默,唯一不服从的就是那位堂吉诃德,我们的英雄史密斯先生。事实上,到影片的国会高潮部分,史密斯和泰勒的斗争主要的角逐地就在对媒体的控制上。片中对争夺媒体那一部分精彩的画面让我想起前看过的那部《再见,晚安》,只不过后者是最终媒体所体现的真实、正义得到了伸张,而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中,媒体是完全失败了。诚然,历史的真理告诉我们,理想主义的最终总是要归于失败的。史密斯先生在国会的这次胜利并不表明美国政治危机就此消除,他只是一个特例。以后还有有无数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仍旧会像参议院潘恩那样,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选择妥协,因为,妥协几乎是实践政治的第一原则。可以试想,如果史密斯先生继续留在华盛顿做参议员,最后十有八九也会像他父亲那样被一颗后面的子弹打死!尽管如此,我愿把他在国会的胜利当成一个伟大的意义生成的契机,人们在度过无数无为的时间之后,这样的时刻终于涌现,灵魂因与某种崇高的精神理念的结合而得以升华,这是最甜美的时刻,是人的至福,尽管其中埋藏了孤独的命运!————————————————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本文版权归作者加书亚在路上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