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明月状态:HD年代:2014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更新时间:2019-07-10 16:01:36
明月(王振 饰)是明月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父亲是一名山村教师,弟弟则是一个傻子,虽然过着清苦的日子,但她有着农村女孩同样的梦想——向往山外的美好世界。然而,就在父亲送她去参加高考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父亲去世后,韩支书(肖建新 饰)见村里没有老师,非常着急。由于太偏远,再也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教书了。无奈之下,只好请双腿残疾的于老师出…
《明月几时有》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海报。大陆正式版海报中,
周迅大义凛然貌似刘胡兰的形象占据了三分一版面。她上方的
彭于晏,卷起袖管紧握左轮手枪(其实电影里用的是驳壳枪),俨然一副骁勇善战香江李向阳的样子。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了剧情简介和这海报会疑惑,
许鞍华加上彭于晏,还有
霍建华,要拍一部红色题材电影?叫《明月几时有》?于是当我们带着红色题材的印象正襟危坐的打算进入观影状态时,突然被游击队队长刘黑仔(彭于晏)的一口台湾腔打醒。这时候大家有些尴尬,会挪动下屁股或者摸摸下巴,想着完电影后一定要吐糟一把,然而接下来电影发展会让我放弃这种想法。刘黑仔“手撕鬼子”之前总要贫上几句;方姑呆萌执行任务却误打误撞过关;最好玩的莫过于
叶德娴婆婆妈妈的说着单口相声一样的存在。当方母得知女儿加入抗日组织时,说出金句:”死不要紧,不要连累队友啊“时全场掌声。尽管很多地方细究起来看似不合理,比如经过演义的刘黑仔战斗力过强,再比如从事情报工作的方兰可以随意的让母带代劳.....。但我已经已放松了身体,笑的俯仰顿挫,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港片特有的那种潇洒的小狡猾,从粤语残片时代到许氏兄弟,再到周星驰,这小狡猾被不断的放大,到90年代已经癫狂了。许鞍华非常聪明的将这部分属于港片的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电影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处理了不擅长的题材,把一个红色背景的故事处理成平凡人们追求理想的故事,这是港人非常擅长的题材。无论是方兰和方母之间的母女情还是三位年轻主角之间的情感都很平常真实,谈话间很少涉及沉重主题,抗日的火种甚至是一块半糕点就搞定的。电影中几次出现的一句台词“胜利时再见”,对于战火中的普通人而言,胜利只是再见的前提,再见才是无常世事中最真的追求。另一方面,电影从平凡人的角度去化解沉重的主题,甚至可以理解成许鞍华式的青春励志片。在这个前提下,又有许多熟脸帮衬,年轻演员们的表演并没像我们担心的那样影响整部电影的质量。另一个属于许鞍华的部分是这个电影被诟病的一块,那就是电影叙事层面的散漫。其实这在许鞍华电影里谈不上好坏,《天水围的日与夜》就很慢,因为跟电影中日夜流转的日常生活很契合,所以慢的妙。《明月几时有》主要讲了三个年轻人抗日的故事,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长刘黑仔正面搏杀,霍建华的李锦荣打入敌人内部,而周迅的方兰则负责中间传递情报。通过这三条叙述线引出的正面人物大概包括少年仔游击队员、方母、药店伍掌柜、郑家彬姐弟、村长、高管千金等。他们纷纷登台,无头无绪,呈现的都是碎片化的片段。且基本没有太具体的反面形象,也没有具体的剧情线,只是知道主角们在抗日。这把很多人看晕了,他们认为故事毫无逻辑,不知讲什么,人物也立不住脚,像
春夏演富家千金女特务基本没有存在的意义。看起来真的是又散又慢。其实我是比较倾向将电影看着一个群像描写的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电影需要呈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非常时期拯救自己和民族的状态。所有这些人物的设置,包括春夏在内,都是有必要的。至于剧情的逻辑,其实大部分是立的住脚的,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李锦荣和方兰为啥分手,也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方母第一次送情报就被抓的,这些我觉得是缺乏基本的观影经验导致的,应该仔细看电影,并且需要知道留白的处理,电影并不是电视剧,需要用画外音把所有的内心独白给念出来。当然,这确实也不是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叙事文本。导演或许因为一些原因在人物描写的比重上有些倾斜。但基本所有人物基本从三条线发散出来,整体来看层次丰富,像一串贝壳项链,虽大小花纹有别,串在一起也很好看。关于明月,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大意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月亮星星这些自然而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电影并不试图用这个深重故事锤一下你的胸口,让你感受民族危难时的悲壮和豪情。它只是打开一本历史画卷的边角,让你看看在历史背后最简单的东西,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容易得到,也容易被炮火摧毁。电影并没有在炮火和抗争上着太多的笔墨,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明月”上。这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影片最后镜头穿越时空从山川到都市,计程车司机老年郑家彬步入人流开工拉客,这个蒙太奇可以说很萌。是啊,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抗争并不是要达成阶级跨越,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靠双手挣口饭吃的和平年代。“明月几时有quot;为什么用“几”不用“何”,因为“何”是平声啊,而这部影片的韵是昂扬的。所以这电影,你想象成像《投奔怒海》那样严肃的历史剧情片来看,肯定是有问题的。不妨当成许鞍华式的港产片,用带一点小小诙谐的“明月”去化解“几时有”的愁。所以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明月”,而不在“几时有”。另外,很开心见到了导演本人,当主持人问起下面是否有导演的粉丝的时底下响起了一小片掌声和欢呼。她似乎有点羞涩的歪了下头,大概心里觉得,原来我这个老年人也有粉丝啊。我想其实想说,导演尽管你还是一身黑色打扮,但你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明月。本文版权归作者三菜一汤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