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关键:首先是香港历史片,其次是抗战片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0 06:28:01人气:0
明月

视频明月状态:HD年代:2014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更新时间:2019-07-10 16:01:36

明月(王振 饰)是明月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父亲是一名山村教师,弟弟则是一个傻子,虽然过着清苦的日子,但她有着农村女孩同样的梦想——向往山外的美好世界。然而,就在父亲送她去参加高考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父亲去世后,韩支书(肖建新 饰)见村里没有老师,非常着急。由于太偏远,再也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教书了。无奈之下,只好请双腿残疾的于老师出…

看完《明月几时有》的第一观感,是有些失语般的混乱,不知道如何评价,好像不是很好,但又不至于差,这种感觉类似于《黄金时代》,但要更加强烈。周围朋友基本上持两种态度:一是不好看,差劲,二是同样的无从评价。然后细细想了想,一部电影之所以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大多因为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事实经验或者精神气质,超出了观者的现有经验,就《明月几时有》来说,是超出了观众的某些审美期待,由此大概明白为何“评价无从下手”了。因为《明月几时有》这部电影,首先记录的是一段香港历史,其次才是抗战史。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空间,我们习惯的、期待的是抗战史呈现,但许鞍华导演最着重的,是香港那段历史的呈现,然后,这段历史是关于抗日斗争的。——这其中有重要区别。我们看惯了充满家国情怀的抗战片。但抗日战争史在《明月几时有》里是碎片化、断面化、细节化的,关于抗日战争,我们自小的影像体验是,抗战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历史大事件,充满大战役和游击队、沦陷区军民的小战斗,中间涌现出无数英勇事迹,共同构成了历史见证。但在香港,因为地缘特点,不存在任何大战役,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发生动辄成千上万人的战斗,更多的是小规模的、零星的、散点的游击队抗争,历史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明月几时有》的初步观感:不像是抗战历史片,没有任何震撼的会战大场面(几次空袭对看惯内地抗战片的我们来说,并不算激烈),刘黑仔和方兰们,基本存在于地下状态。除了作为抗战片在观影经验上的陌生,《明月几时有》的“超出经验”还有第二个层面,就是家国情怀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场。——我们可能很少意识到地缘政治对自身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地处中国东部地区的(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中、华南,抗日战争最惨烈所在),我们理解的抗战和香港人理解的抗战几乎是两种形态。就好像《赛德克·巴莱》里,原住民与日本的斗争不是我们教科书里记载的抗日形态,当然,赛德克的事迹要比正式抗战更加早,但要说明的意思是:地缘政治特殊的本土历史与大历史之间的联系,存在不可忽视的罅隙。许鞍华拍这部电影的首要意图,是纪录香港的一段特殊历史,只是这段历史在时间和大场域上属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部分。这属于宏观的历史判断。但这种宏观理解,怕是无法还原彼时彼刻香港人民抗日的准确状态(具体到细节的生活样貌、抗争形式)。还是那句话,内地观众对抗战的理解是整体连贯的,而香港是局部而零星的,多少是独立于内地抗战之外的。当然不是没有交集,茅盾、梁漱溟、夏衍等人从香港的撤退,就是全片表现出来的历史交集点,还有结尾刘黑仔告别方兰,要去广东惠州继续抗战,这是明显地融入整个大历史之中。这两处,是《明月几时有》(仅就电影来说)与内地抗战史唯有的两处明显联系,没有蒋委员长的南京和重庆、没有毛泽东的延安和根据地,只是中国南方一隅的地域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叙事方式,梁家辉饰演的抗战小鬼队成员,在冰室里对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许鞍华导演也出镜,听梁家辉讲述抗战史。梁家辉的讲述,充满私人情怀,比如他对方兰老师强烈的爱慕之情,电影中有所点染。——许鞍华的这种叙事处理,正是在突出香港的地域主体,不要用我们的抗战价值观去看待香港抗战史,理解会无从下手,乃至出现偏差。偏差之一,就是对本片中家国情怀薄弱的失落,这不是我们愿意理解的抗战片:连李安的《色戒》,王力宏一群学生排演话剧都得高喊中国不能亡。刘黑仔、方兰们没有口号,没有为国为民的呐喊(至少电影里没有体现),只是坚定地去做,可以说这是为了国家民族存亡,但首要的切实的目的,是为了家园(香港)的存亡。香港与内地隐秘复杂的历史联系,终究让步于种族血脉,没问题,关键时刻都是中国人一条心,但我们要切记不要总是抱有这种情怀期待,要保留对地域历史的理解空间。《明月几时有》没有太多英雄主义的色彩,刘黑仔这个角色,用现在的话说叫做酷,幽默机智,游刃有余。没有通过冲突强烈的情节设置,去突出他舍己救人也好牺牲奉献也好的英雄色彩。注意久石让的配乐风格,许鞍华导演说,想加入一些轻松的、节奏明快的元素,这是一招险棋,但效果不错。在抗战片中用这种风格的配乐,好像不太搭调,但真实的细节可能就是这样的,不是时时刻刻都血海深仇呼天抢地的。毕竟,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当时的香港抗战就是这样的状态。可能对我们来说有些寡淡,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谍战、排山倒海的血战,不过这种“寡淡”之下依然是紧张危险的英勇行为。《明月几时有》的处理方法是反高潮、反崇高、反史诗的(这种处理方法是我们理解的关键),是弱化戏剧冲突的,所以我们看得有些不适应。比如叶德娴这个角色的转变,我们都能看出这个角色的变化线,从一个有点自私自利的市井妇女变成有担当的地下工作者。但这种转变非常幽微,不是激烈的充满情绪大波动的转变,不涉及血恨(想想我们看的抗战片,这种平淡无奇的转折是不被允许的,必须注入强烈的情绪和力量,突出前后转变的对比,越强烈越有力量,也越有感染力。主角的转变势必是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或者被激发起勇猛的爱国勇气),直接原因是她对女儿的关爱。——这又是私人的,这个角色的私人,就是香港的私人。再看细节,表现这个角色“自私”的情节都是通过食物(给茅盾夫妇的糕点),通过对女儿婚姻大事的关切,这是最平常的市井妇女。私人的,局部的,真实的,香港的。真实的抗战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都不知道,只能通过书本、影像资料去了解。这很无奈,势必会造成我们对历史理解的片面,之所以片面,是我们接受的信息过于宏观,抗日战争从某年到某年(前段时间不是刚从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吗?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句话的事儿,但其中蕴含的苦难悲痛,远远超出字面表述),某场战役死伤多少万,战略意义如何如何。——我们背诵来考试的,都是无数真实细节组成的大历史概念。但落到细节,最细节的部分,落到某场战役里的一场战斗,一场战斗里的一次突袭,一次突袭里的一段巷战——这就是《明月几时有》的状态,是战争最真实的细节。打个比方,就好像是体育比赛的高光集锦,我们看到的都是球星最精彩的瞬间,看多了集锦就以为比赛全程都是这样精彩激烈。——等看到一场完整的漫长的比赛,发现里面很多时候都是平淡无奇乃至枯燥的,进球得分都在电光火石间,那之前那之后,都是准备的细节。而正是这最具体最局部的细节,是构成一场完整比赛的最基本的单元。《明月几时有》多少颠覆(或者说扩大)了我们的历史观,是这部香港抗战片在当下语境中最大的价值之一。本文版权归作者支离疏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