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是证明艺术不朽性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为当时的大众提供了娱乐,而且成为后辈电影家不竭的灵感泉源,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学术界向来严肃挑剔的目光同样给予了这部作品高度的凝视。对于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一方面倾向于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热情和钟爱,以致于将其视为不可替代、无法重现的历史神话,另一方面则始终不放弃运用理性揭秘经典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震撼之谜,企图将其降级为一部可理解的、能够被模仿的亲近之作。本文将介绍一种对《西北偏北》的理解方式,选自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撰写的经典电影教材《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最后一部分的电影评论示例分析。这不仅是一篇针对个别电影的个别解读,最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够生发为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论,从而拥有普遍意义。作者将《西北偏北》视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仔细研究了这部电影的运作方式。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电影。尽管希区柯克一向宣称,他拍的是惊悚片(thrillers),而非侦探片(mysteryfilms)。不过作者认为这部电影仍然借助了侦探故事的情节模式。一个侦探式的主人公代表观众的视角去解开影片所制造的谜团。惊悚片强调悬疑和惊奇效果,鼓励导演在剧情中误导观众。因此,《西北偏北》是两个片种的混类型。像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西北偏北》采用双线叙事模式。其一是一群间谍误会广告业务代表罗杰·索希尔是美国情报员乔治·卡普兰。虽然那群间谍一直无法抓到他,但是索希尔自己反而成为他们所犯下的谋杀案的主嫌犯。所以,他必须逃避警方的追捕,设法找出真正的乔治·卡普兰。不幸的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乔治·卡普兰这个人存在,这不过是美国情报局(USIA)设下的饵。另一条叙事线,是乔治·卡普兰遇到了伊娃·康达,然后两人之间发生一段主流电影不可或缺的罗曼史故事。除却运用双线叙事模式外,该电影的中心情节含有许多传统叙事惯例。譬如“搜索”的模式:索希尔出发去寻找卡普兰。“旅程”的模式:索希尔一路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南达科塔的瑞比城。一路换乘出租车、火车、卡车、警车、巴士、就护城及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为了使由各种叙事惯例编织而成的复杂情节看起来合理一致便于理解。首先,影片制定了一个精密的时间表,包括四个昼夜:一天半发生在纽约;第二晚搭上前往芝加哥的火车;第三天在芝加哥和皮瑞站;第四天在总统山。其次,主人公要保持统一的形象和性格,由
加里·格兰特出演巩固了这个形象作为一个广告商机智、绅士、优雅、充满男性魅力的形象特征;再次,重复出现的母题,也让此片有了统一的调性。如索希尔身陷的陷阱都在高处:汽车差点跌入悬崖;爬上范·丹在悬崖上的别墅;以及最后和伊娃悬在总统山壁上雕出来的石脸上。索希尔不断变换交通工具也形成一个重要母题。仅是外部叙事上的统一,并不能解释本片在情绪上所造成的冲击力。对于影片内部不断营造的悬疑与惊奇,我们需要借助波德维尔创造的认知层级(hierarchyofknowledge)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情节提供故事内容范围的尺度拿捏形成了认知层次。最简易的方式就是问:“谁在什么时候知道什么”。在《西北偏北》中,形成了中情局、观众、索希尔这三个认知层级。导演的叙事安排就穿插在这三个层级之间。本片最直接操控观众认知的方式,就是通过视觉上的主观镜头(opticalPOV)。这个策略限制观众在那一刻只能知道该人物所知道的事情。比如,影片开始时,影片的镜头多是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他看到什么,观众才能看到什么。观众的认识能力和主人公同一。观众和索希尔一样希望尽快找到自己被误认为卡普兰的原因。影片采用这样的策略引入影片的第一个悬念:谁是卡普兰?观众的认识水平被影片限制了38分钟,在几乎快要失去等待耐心的时候,影片通过一个索希尔逃亡的全景镜头,将我们的视野从索希尔的感知能力中解放了出来。观众来到中情局,知道了卡普兰身份的真正秘密,而索希尔依然在逃亡路上。在这个时刻观众的认识能力超过了主人公。观众认识范围的改变,提供给剧情一种惊奇的效果,我们拥有了比主角更多的故事信息,在接下来当索希尔每一次设法寻找卡普兰时,就会引发“他是否会发现这个事实”的悬疑气氛。在随后的剧情中,观众的认识能力多次超过主人公。比如,当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帮助之下在火车上逃脱了警察的追捕后,观众一开始和男主人一样沉浸在一场艳遇之中。不过,当女主人公托人将一张小纸条塞进另外一个厢房。接入手打开纸条的镜头,上面写着:“明天早上我该如何处置他?”摄影机一退后,观众马上就发现,读纸条的人正是追杀他的间谍,原来伊娃也是间谍群的一员。而索希尔要到影片的十分钟后才知道了这个事实。正是在这十分钟的时间内,导演安排片中的那场著名的高潮戏,索希尔被一架飞机暗杀。片中另外一场戏,中情局的教授将伊娃卧底的身份告知索希尔,他们制定计划以帮助伊娃重新取得间谍头目的信任。观众的认识能力在这场戏中被降到最低水平,我们能看到的是索希尔和教授在上飞机前的谈话,而具体计划估计是在飞机上制定的。这是一次中情局知道、男女主人公知道,唯独观众和反派不知道的计划。所以当他们完成计划在树林重逢时,影片又制造了一次惊奇。再如,影片最后部分在总统山下别墅发生的事情,是全片第一次让索希尔知道的比其人物都多的地方。他发现了对方走私的来龙去脉,以及发觉坏人即将杀害伊娃的阴谋。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全片开始时以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为主导的视觉叙事中,观众被引导去注意男主人公能否成功。这时,被限制的线索是中情局的行动,所以当他们命悬一线,观众也不知道怎么办时,中情局出现了,上演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套路。总之,导演通过随时掌控变换片中人物以及观众的对剧情的认知范围,巧妙地对认知层次进行布局,在一系列“可能”与“意外”的事件中制造出悬疑和惊奇的效果。这构成了这部影片以及希区柯克电影的戏剧张力。综上所诉,在这篇对《西北偏北》的分析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认知层级”这个核心概念。电影艺术家正是通过对认识层级的掌握,从而操控和调动观众观看电影的情绪,这是电影“悬疑”的核心创作手法。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推向所有以制造悬疑吸引观众的所有同类型电影。这篇文章的贡献就在于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出发,把原本只存在于观众观感的模糊的悬疑气氛透明化,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普遍效法的创作手段。即在一个神奇的希区柯克身上挖掘可以被复制出无数个“希区柯克”的电影基因。文献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