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小津安二郎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0 12:20:28人气:0
早安

视频早安状态:正片年代:1959

主演杉村春子笠智众久我美子三宅邦子更新时间:2023-12-28 12:28:45

在东京近郊公路桥下,矗立着几间普普通通的民房,那里住着这个国家最富活力的平凡百姓,琐碎而有趣的故事也在他们中间发生。妇女协会的会费发生亏空,女人们叽叽喳喳打算查明原因。担任会计的小幸妈刚好给家里添置了洗衣机,因此成为重点怀疑对象。无聊的时候女人们婆婆妈妈,张家长李家短,好像永远看不得别人家的半点好。工作了一天的林先生(笠智众饰)厌烦了女人的聒噪和孩子们的吵闹…

作为一个社会学爱好者以及电影学的叛逃者,相对于分析小津电影手法和技术,我更愿意分析电影背后的社会意义。虽然日本是我们邻国,但对它的无知使我一直很羞愧。所以我最初看小津电影是抱着多了解一点日本以及对战后日本生活的好奇而看的。目前只看了三部,先后顺序为[早安]、[麦秋]、[东京物语]。看完发现,他的电影简单平实的叙述手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的确让他的电影成为了战后日本的一幅幅风情画。尽管表面上叙述都是一个个在每个家庭都有可能碰到和发生的事件,但这些事件背后我觉得小津反映了当时日本许多社会面貌、情况和问题。以下做一一详述:    1.战后日本的物质条件和追求。从[早安]中的马路边住的一户户平房,屋内简洁的摆设,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物质条件是一般的。但是那个时候电视的出现,却反映了人们对更好更丰富生活的追求。尤其反映在[早安]中,整个片子矛盾的出现-高潮-解决都与两个小孩子想要买一个电视机有关。对于影片的setting多数都是在家里,从饭桌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条件并不太好,家庭主妇以节俭为重要任务。从[早安]里小实抱怨饭菜又是秋刀鱼和猪肉汤,大嫂对节子买了很贵的奶油蛋糕时的惊讶和不安并要求平分蛋糕的钱;从[东京物语]里大女儿不愿意以生鱼片和好吃的糕点招待父母,反而叫丈夫买便宜的煎饼就可以,到[麦秋]里纪子最后打算和大嫂比赛一下谁最节俭的愿望里,可见当时日本家庭应该是以节俭朴实的作风为主的。再看服装方面,朴实之风也刮的到处都是。小津电影的女角们最缺少的就是多几套时髦的西式衣服了。原节子在这几部电影的造型几乎就没有变过,永远是白衬衣加高腰裙。    2.战后日本向英美学习的野心。这点最明显地体现在对小孩子英语教育的重视上。我目前看的这个三部电影中都有小孩子在房间温习英语的场景。[早安]中的两个孩子还在课外上英语补习班,家长也很重视。    3.剩女问题。原本以为剩女问题是中国特色,没想到在日本50年代就有了。[麦秋]中的纪子漂亮大方、善解人意,同时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28了依旧没有对象这让全家人很着急。而迟迟没有对象的也不止她一个,她的一个闺蜜也是。因此可以猜测剩女的现象当时在日本不是个别。而在朋友婚礼上四个闺蜜分为已婚和未婚的两个阵营的争论,看上去更像是新一代的日本女性对早婚的不妥协,对单身自由无束缚的一种向往。有趣的事,影片中的纪子对同事和家人的说媒和催婚并没有感到很大的压力。生活照样过,她也并没有很着急。而偶然从邻居家大婶的口中得知对方想要她这样一个儿媳时,她竟然一口就答应了。这是完完全全的闪婚。而纪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在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了可能会得到的幸福,尽管对方是个有个孩子的离了婚的男人。事后虽然遭到了家人的质疑和怜悯,但纪子依旧坚持。新时代日本女性的思想和主见在纪子身上展露无疑。    4.从家庭伦理中透露出的反城市化倾向。[东京物语]从表面上看是一部伦理剧,父母从乡下老家尾道到东京去看望子女并旅游,再由于再东京失望无聊、子女无法陪伴回到乡下,电影指责了由于子女由于工作离开家乡却疏忽了孝敬父母的指责,与之对比的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儿媳的出现成为老人们最后的慰借。然后,小津再电影结尾似乎借了纪子之口,道出了自己实际指责的对象并不是子女,而是城市生活。当京子指责哥哥姐姐们太自私时,纪子却为他们辩解到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长大后都是会变得这样的。小津隐含的批判其实是城市虽然给年轻人提供了多样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条件和平台,却把与旧的世界的距离拉远了,哪怕那个世界里住着你最亲的人。对城市的批判在这部电影里也体现在两位老人在东京的各种格格不入,热海泡温泉遭遇喧嚣的年轻人的文化;子女都因工作繁忙无法顾及父母等等。这种距离感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那个一天多行程的火车之旅上。    5.家庭结构。多看几部小津电影的人都会发现每部电影中似乎都有相似的家庭结构,小津甚至有时连剧中人名字都不改。一双年老慈祥的父母,膝下有2-3个儿女。大儿子永远是个医生,有个做家庭主妇的好妻子,妻子似乎和婆婆和小姑永远没有婆媳妯娌问题。大儿子还有两个名叫勇和实的儿子。家中还有个未出嫁的女儿,她有一份好工作,平时也在家里帮大嫂主持家务。周围或许还会有些爱八卦的邻居。这些都构成了小津电影里最稳定的家庭结构,而[东京物语]里那对老人的对话中似乎也道出了这样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平实的幸福感。而这种家庭结构的当时战后日本的普遍性最真实的就是体现在家中还会有个因战争阵亡或失踪的儿子。这点对于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日本来讲应该是十分普遍的。而日本人对于亲人因战争而死亡的态度在小津电影中也可以窥见一二。[东京物语]里虽然纪子家里依旧放着死去丈夫的照片,但婆婆劝纪子把他忘记重新开始新生活。可见当时的日本民众更愿意选择性的遗忘来填补悲伤。    上述的猜想或许结合着日本的历史来看会确切许多。对我来讲,与其把小津的电影当故事片看,我更愿意把它们当时战后日本的纪实电影看,而小津所留下的30多部作品则是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了解那个年代的日本的丰富影像材料。最后说一下,我似乎无法对小津的电影评5分。因为,正如小津说的他是个做豆腐的人,而或许我的口味比较重,再好吃的豆腐总是个豆腐的味道嘛,但是我不否认它是真实生活的味道。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