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4的时候喜欢看WWE,但是始终没把WWE的赛制搞清楚,唯一搞懂的只是:假打。假打是个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川重庆的方言,本意是指某人某事很不实在,发扬开去,比如放在描述WWE上,就是说它没有真刀实干,仅仅是一些肌肉猛男、很多有个性的角色在一起加上剧情人员撮合,按照自然就成的所谓的剧情自由搏击,为了打得好看,也为了满足愿意掏钱欣赏残酷搏杀的观众的内心深处的黑暗和残暴。电影和WWE都是的方式差不多,都是要按设计好的路子来演出,要表现出点什么:可能是一些特立独行的导演的风格和编剧们的奇思妙想;也可能是那些充满个性的演员把剧情演绎到极致的魅力和熟练的演技;也可能是如画般的光影效果或者宏大的场景……这些都是为了电影面前的我们。任何供人观摩的东西都会引发观赏者的感叹,或者说他们诞生的意义也是部分在此。于是,面对各种准备而拍摄的电影,只要它有影响,有受众,大家都可以对它鼓掌或者嗤之以鼻。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一个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买”下了十个身处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死刑犯,将他(她)们运至一座荒岛上,成为一部违法的真人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这10个人将会进行拼死搏斗,抢夺那张能够平安出岛的船票,这惊人的过程将被电视节目制作人的团队通过上百个摄像头拍摄下来放在网上供人付费观赏。最后,更强悍更狡猾的人活下来了,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及其团队被愤怒的死刑犯解决掉,主角顺利与家人团聚,电影由此结束。《死刑犯》这是一个类似日本大片《大逃杀》的电影:杀人游戏,一个孤岛。但是它只学到形,若论神,和深作欣二先生的大作还差得远得很。亮点来自这部影片出自美国职业摔角联盟(WWE)投资制作的电影,疑问也就解决了。WWE几乎每年都有投资拍摄电影,即为宣传WWE赛事,也为其旗下摔角巨星进军演艺界铺路。------------------------------------------------QUOTE: 对好莱坞虎视眈眈的美国职业摔角联盟(WWE)的主席文斯·迈克麦霍(VinceMcMahon)及其旗下的WWE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乔·西蒙(JoelSimon),一直都想找机会将WWE有史以来最著名、最成功的摔角选手
史蒂夫·奥斯汀(SteveAustin)塑造成为一名动作电影明星,而奥斯汀已经证明自己绝对有做演员的那个实力,因为他曾在重拍版的《最长的一码》(TheLongestYard)中与克里斯·洛克、亚当·桑德勒共同出镜,而有他参与客串的电视连续剧《纳什·布里奇斯》(NashBridges)也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但到目前为止,奥斯汀还缺少一部由他做主角的代表作,而制片人们就是在寻找这样一个理想的电影形象,可以帮助奥斯汀直接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举成为一名真正的动作演员……《罪人求生》确实有这个潜质,但让制片人没想到的是,影片的故事点子恰恰就是奥斯汀给出的。 乔·西蒙表示:“我们认为,作为第一部代表作,这部影片对于史蒂夫·奥斯汀来说是一个完美的选择。而剧本本身正好就是WWE电影公司一直想要制作的那类电影,有点像以前的经典动作片《警探哈里》、《虎胆龙威》和《48小时》。《罪人求生》绝对属于那种会让人跟着心跳加速的动作电影,以一个伟大的故事做基础,再串以一系列的搏斗场面。它是那么地真实,好似就发生在你的眼前。”奥斯汀同意西蒙的说法:“影片中讲述了10名罪犯,他们都是在死囚区里等待行刑时刻来临的重犯……但是,他们最后却被一名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买下,放到孤岛上为了生存而战,整个过程将会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上直播。可以说,这个故事有那么一点不道德,让真实的电视网络变得极端丑陋。然而我却不得不说,我们对于这类真人秀节目,却有着惊人的痴迷--而《罪人求生》所要做的,就是将你带出你平常所在的正常世界,让你感受两个小时最实实在在的刺激。”-------------------------------电影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选择的过程——在世界各地挑选那些将被执行死刑的囚犯中选出最为强悍的人。对于一个以肌肉、暴力为看点的电影,鲜血很能吸引观赏者,但是如今的人们在看待暴力电影的态度上,已经开始麻木,毕竟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世界,暴力血腥场景过多,审美疲劳鸟。在这一点上,《死刑犯》与《大逃杀》有本质的不同,《大逃杀》的选择,来自一个随机的元素,让一群原本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在旅途中突然被告知要参加一场与好友、暗恋的人直接进行生死PK要比那些本来就在刀口上舔血生存的囚犯们对殴的冲击要强烈得多。于是,电影才刚刚开始,《死刑犯》就差了《大逃杀》几条街。对待死囚,在那个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眼中,不会比会咬食同伴的野生动物更值得人同情。而他却轻视了他们,于是他在制作这场真人秀前没有做更多更好更充分的准备,一切都是他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不成熟的游戏设计的失误,这也为他后来的很愚蠢的死法埋下了伏笔。在这里,我已经看出,这只是一部非常没有创意和档次不会更高的电影。因为,如此拍片,既不想抄袭,又要做到不刻意模仿,而没有更多的创意,却留下很多的模仿痕迹,这是很失败的。《大逃杀》是以国家力量为后盾来进行的杀人游戏,每一步都被精心设计,更有秩序更有管理,除非他们愿意,他们没有出现连自己的老窝都看不住的问题,没有看起来愚蠢不可及的失误,一切都在他们的控制当中。反观电影中的很多细节,被《死刑犯》刻意模仿,这更显示出一个72岁殿堂级大导演的创意。两部电影中都有一对情侣,《死刑犯》中两人分别被割肉、被射箭穿胸而死,而《大逃杀》中的两人,至少是女孩,最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勇气,他们两人不愿自己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侵害,更不愿杀死每天见面的同学,选择蹈海自尽,算是对在无法控制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个必然要选出胜者的小岛上)控制住了自己,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两部电影的情侣的死法,都是为剧情更好的服务,《死刑犯》的全剧基调在于暴力争斗,《大逃杀》则是展示包含了大部分人类所能表现出来的生存信念。当然,这就是他们的差异。两部电影里面的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比如类似自愿参加游戏的桐山之于《大逃杀》,与在《死刑犯》中自得其乐的麦克斯坦利一样,他们都很善于适应所在的环境中,然后不择手段,要去取得胜利。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足球运动员出身的维尼琼斯,从《两根大烟枪》到《死刑犯》里看得出,他真是个上演暴力片的上佳人选,不说其他的,身材和满脸横肉,吃这碗饭就够了,不知道在英超赛场上,这么嗜血的暴力分子化解了多少前锋的进攻,成为多少人的噩梦。最后的结局,尽管各有不同,但是内涵却还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力度的深浅有别而已。孤岛上的杀人游戏,展现人类血腥的生存守则。WWE的导演、制片、编剧,很怕观众把这部片子当成WrestleMania的孤岛版,仅作娱乐了事,借助那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嘴巴说的:“我很难过,我们这些付给他酬劳的人,我们这些观看的人,是不是也有罪呢?”,企图展示一点更深刻的意义:“是对当今社会一些电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所做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节目的责难,但是导演更想责备的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取向问题”(摘自豆瓣某网友的评论)以及。但是,随着这部编剧很不严谨的电影结束那一刻到来时,我依然没法把它分到那些可以使人多想一会的电影类别中,WWE出品,果然只配娱乐,仅仅是假打的娱乐而已。不过,还好,在这部片子里,引导暴力的WWE,终于敢于借助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之口说出自己的存在的合理之处,或多或少的讽刺了我们这些坐在WWE节目之前的人。